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 2023 年應用倫理專業新生周璇。
很榮幸能作為新生代表在此發言。首先,在這裏我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今年 33 歲🧗🏿,自 2015 年碩士畢業後便在互聯網行業工作👩🦰。在我的前三十年裏,也許我是在場所有人當中,離哲學最遠的一個人。從前的我雖然對社會議題👍🏻、價值判斷和觀念形成很感興趣,但“哲學”二字於我來說😿,卻非常虛幻和模糊🧜♀️。直到去年上海封城的三個月裏📫,我感受到了諸多內心的沖突和困惑,於是我嘗試通過大學教材和公開課來自學西方哲學史🔼🧑🏿🔧。和學生時代的被動學習不同💇♀️,那是我第一次,主動的因為內心燃起的對一門學科的興趣而保持每天10小時學習。在這種“忘我而無用的專註”中👨❤️💋👨,我感到自己生命的維度得以延展。
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裏🧏🏼♀️,我們的周遭充斥著流量導向的聲音🕵️♀️,片面的解讀和未經思考的情緒📸,哲學讓我學會靜下來,維特根斯坦的“對於不可言說之事,我們應保持沉默”總是回蕩在我耳邊。一個社會事件,我嘗試自己去搜索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期刊論文、電影紀錄片、書籍文章🚣♂️,都是更為可靠的信息源🤵🏼,我得以退的更遠,看得更清楚。我也越來越癡迷哲學🏋🏼♂️✉️,找到了想要深入求索甚至以此為業的方向——道德哲學,這就是為什麽我作為一位 30+的社會人💁🏽♂️,會站在這裏,選擇第二次成為一名碩士新生的原因🚗。哲學是愛智慧的學科🦘,我們無法企及智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哲學找到接近它的路徑,並且這件事,never too late🍩。
很多人會把哲學研究誤解為空中樓閣、 水中幻月,但在我看來,哲學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尋找到諸多現實問題的答案。以我的工作領域為例💆♀️,抖音快手微博這些流量平臺承載的內容生態呈現出的千百種面貌👫,背後存在著價值判斷的哲思問題。比如如何在“商業逐利”和“價值觀”之間平衡,大量對醫療保健的誇大宣傳內容充斥著老年人的手機🧗🏿♂️,它們缺乏嚴謹的科學支撐✵,但能給平臺帶來可觀的流量和營收,這背後亟需平臺和監管方以合理的道德視角介入;在 AGI 爆發的前夜🏊,人工智能的倫理道德邊界在哪,人類如何確保未來對自己主體性的把握;電影《奧本海默》裏,人類擁有尖端技術以後,道德和自我欲望,該何去何從。現代社會中,人們該如何面對和自洽於“存在主義危機”,這些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面對的生活🚢㊙️,也是哲學🥃👨🏽🏫。
科學解決有確定答案的問題👩🏿🔧,但是人生裏👩🏽、宇宙中🐥,總是有很多沒有標準答案的的問題💺𓀖,這些正是我們通過哲學去求索🛀🏽、去嘗試回答的🏊🏽👦🏻。大到人生方向🚟,小到職場判斷,人生面臨的無數次選擇構成了我們★,而價值判斷反向決定了我們在每個節點會去往何方。哲學提倡獨立思考,我想真正的獨立思考不是思考怎麽做,而是判斷做什麽。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真正的明智是認清在任何情況下必做的正義之事的能力。” 於我而言,過去不甚系統的哲學研習助我拓寬了看待問題的視角,讓我開始關註人類👩🏻🏭、關心世界💆🏽,讓我朝著精神的山海和世界深處走去,正如魯迅先生的那句“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據我所知🚵🏼♂️,在座的應用倫理專業新生中📤,有來自醫療🐠、科技🤹🏽♂️、金融等等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對於哲學的興趣是今日相聚的共通之處。至此🛻,我和在座的同學們一道抵達了哲學研究的大門。和哲學站在一起🏄🏼♂️,自由地遊走於多元化的思考形態⛏,希望我們收獲英雄式的無畏與更為清醒穩定的內核,願這門充滿魅力的學科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願我們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旅途漫長,充滿冒險,充滿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