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張寅老師解釋了“被發明的傳統”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則所控製的實踐活動🔉。其獨特性在於它們與過去的這種連續性大多是人為的factitious ,它們采取參照舊形勢的方式來回應新形勢🥜。張寅老師舉了希臘從基督教時期到天主教時期的例子,生動形象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其中有一段令人記憶深刻:日本文化中在1900前後輸出的傳統武士實際上是現代人的想象👩🦰。武士精神在歷史上實際是那些靠軍功謀利益的階層,而現在卻宣稱當年武士精神意味著忠誠、努力👩🦲🦸♀️、勤奮等等🫳🏿。那麽為什麽這樣轉變🌭?這是國民精神的再教育,也是日本當時所需要的,因此去改變武士精神。
在前面課程內容的基礎之上,張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今天的專題——總體與對總體的懷疑。由笛卡爾的沉思切入,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懸置判斷而得出人之存在的本質的無可懷疑的真理——“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3️⃣,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這種思想,著實引人入勝。
最讓同學們印象深刻的,是張寅老師講的人與人的關系🧑⚕️,如“塊莖”與“枝幹”🦸🏼🧛🏻♂️。在“塊莖”這類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盡管不同等級,仍能夠自行重組關系,無需通過更高的權力機構🪞;而在“枝幹”這類關系中👨🏻🦽➡️,較低權限的人與人之間必須通過更高權力機關才能夠得以溝通,一旦這個節點中斷🦂🤹🏿,便沒有辦法實現交流。這兩種人與人的交流方式聽上去很玄乎,但是老師舉出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現在的高新技術企業,比如Apple公司,就有這種“塊莖”的結構💂🏿♀️:為提升員工創新能力,鼓勵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而“枝幹”是一種易於管理的關系,可以阻斷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像某國🔙,社會治安差,最終的解決方法竟是拓寬了馬路,阻斷基層過度交流以製止了街霸👨🏿💻,易於警察巡邏管理,這便是從“塊莖”結構轉入“枝幹”結構的優勢🤝。然而,“枝幹”結構雖有管理方便的優勢,卻有著效率低下、交流不便的劣勢🦸🏿♀️。
最後,張寅老師帶來了以“文化資本”為主題的哲學思辨問題🫱。同學們了解到文化資本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符號四個方面🏋️♀️。不難理解,這四種資本可以有限製地相互轉化。文化資本不僅僅可以用來換取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它還是維持自己階級身份的標誌。一個人的文化資本決定了他能從什麽樣的文化活動中享樂,不能從什麽樣的文化活動中享樂。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上海復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