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很榮幸能夠在學生生涯的最後一次開學典禮上,代表18級博士新生發言𓀆👇🏽。
在座有不少學弟學妹是剛剛走上哲學這條道路👩🏼👨🏽🎤,而今年已經是我學習哲學的第七年了✍️,回想當年初入哲學門👩🏿🦱🧸,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家墊著腳,扒著門,眺望遠處燈火朦朧的街市。而今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希望各位博士此刻稍稍停頓細想🪽,還記得那個當年充滿希望又心懷不安的自己嗎🤸🏽♀️?
我想講的第一點👩🦳,是諸位新生身上已經悄然發生的“身份轉變”。
曾看到一種說法,世界上分三種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在收到錄取通知書至今,我就不止一次的意識到我身份的變化。但打算以學術為誌業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克服僅僅浮於表面的社會化的標簽,而哲學所含蘊的旺盛生命力,可以幫助我站在自己外部🤹🏻,用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去定義自己的本質💜。只有保持純粹😷,保持對學術背後廣闊的生活世界的真摯熱愛,才能將艱苦的學術道路化成真正的思想,“學以成人”的同時,也是作為一個“準學者”📣☪️,真正的愛這個國家,愛這個時代。
在這個過程中🛋,的確需要勇氣和執著👰🏽♀️。當我們剛剛踏上哲學這條道路時,會有許多人一起前行🧜🏼♂️,但太多的朋友因為過於聰慧而被各種事情牽住了腳步,難以專一的直面艱深的文本。他們對哲學也抱有興趣,但興趣能讓人“日月至焉”,卻無能使“其心三月不違”🧑⚕️。而有很多師長們以資料室為家,對資料室每一寸土地比對寢室的床還熟悉。他們是我的榜樣💿,必須有這種以哲學作為誌業的使命擔當,將學術之根基伸展至深處🧙🏽♂️,穿透巖石的縫隙🤜🏻,用那塵封的生命力去滋養陽光下的枝葉茁壯成長。
最後,我想談一下“博士階段”的學術訓練,我將其總結為“破一立二”。
破就是破除知識的人為邊界🤦🏼♂️🕛。在當代追求培養專業人才的呼聲下😣,似乎研究的領域越窄越能體現研究的深度,但我認為就哲學博士來說,在各個“專業壁壘”之間遊走🤵🏽👇🏼,恰恰是學術訓練的重要一部分🥫。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而言,社會學、歷史學和政治學等都應成為值得重視的思想資源🧝♂️,這也是我的導師對我的期許👳🏻。
而“立”首先是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學者。在座的同學😻,可能曾因“充滿靈氣”的想法被質疑而黯然神傷,因自己的棱角被逐漸磨平而感到生活沉悶晦暗,但我認為掌握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學術規範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一種自我陶醉式的偽學術研究,並將個人性情與悠遠的思想傳統結合,這是學術本身對我們的要求,更有助於我們擺脫自我局限,將目光灑在更廣闊的場域♥️。
第二個“立”是要立一個“現實的人”,博士不應等於日夜苦思的書齋先生👐🏽,有思索所得的抽象的“體”🧜🏼♀️,應有與之相對的現實之“用”♈️。這也是我為何作為博士生講師團的一員👷🏻♀️,前往雲南德宏宣講👩🏿✈️;並於暑假在昆山掛職,深入到最基層的城市建設中。將體化為用,將思想化為實際行動✯🤸🏼♀️,不僅應成為每一個博士生的自覺選擇,也應成為彰顯我們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主要途徑🎤。
最後祝老師在新學期教學順利🪢,同學們享受一個美好的復旦生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