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講座會議意昂3  新聞中心  講座會議

Sophia第九場回顧 | 如何思考漢語哲學的問題

時間:2021-06-01

講座簡介

 隨著這一百多年來對“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深入研究,在“漢語世界”中,學者們已經觸摸到一些在“漢語世界”中的本原性哲學問題🧒🏽,這些哲學問題的提出與表達直接涉及漢語世界的精神結構、漢語概念的構成以及漢語本身的特質與規律,這樣的思考與西方哲學在出發點上有哪些差異,在本體論框架上有哪些不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在哲學層面上來加以深入的思考與探究🏋🏼‍♂️。

主講人介紹

 孫向晨,意昂3院長👎🏽,意昂3平台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近代哲學、猶太-基督教哲學🚴🏼‍♀️🦃、政治哲學💁🏼、法國哲學、比較哲學等。著有《論家:個體與親親》(2019)、《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2008年)🌱、《十七世紀形而上學》(合著🤥🛍️,2006年)、《政治哲學與漢語神學》(合著,2007年)、譯著:《上帝是否存在》(漢斯·昆著,香港道風書社,2003年),《精神分析與宗教》(弗洛姆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

01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哲學”一詞由近代日本學者西周自“philosophy”翻譯而成6️⃣🧎,之後“中國哲學”的概念也因之而產生。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中,並未見“中國哲學”的說法🏌🏽。那麽👮🏼‍♂️,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中國哲學的出發點?馮友蘭先生給出這樣一種解釋:“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 是以西方哲學檢視中國的學問👩‍🎨,並從中“選擇而敘述之”。勞思光先生批評馮著未見中國哲學的特質:認為馮先生不懂“道德主體的觀念,甚至連主體性本身也悟不透🥗,看不明。” 不過🦩,勞先生的“主體性”概念顯然仍是西方哲學意義上的論述👩‍🏫😚。金嶽霖先生曾談到“現在的趨勢是把歐洲的論理當作普遍的論理。” 但問題是先秦諸子的理論🧐,是普遍的呢🪪?還是特殊的呢?認為這是寫中國哲學史的一個先決問題𓀁。

 接下來🫧,孫老師從以下三個角度討論了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首先是中國哲學的“反向格義”。正如傳統的格義以道家之“無”釋佛家之“空”🌩,劉笑敢老師提出的“反向格義”表現為以西方概念重新編排與整理中國的思想傳統。由於西方哲學具有西方性以及作為普遍面目的二重身份👏🏿,這種格義一方面是“以西釋中”,另一方面又試圖在“普遍”的概念下解釋中國。但由此卻遮蔽了很多中國思想的概念。引發“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質疑。第二是 “古代中國無哲學”🪯。這種觀點將對於哲學的解釋歸於西方👰🏼:“哲學”特指由古希臘傳統發展而來的哲學體系。孫老師以兩位哲學家的觀點為例:黑格爾認為孔子只有“道德訓誡”;德裏達認為“中國無哲學”🦎:中國文明處於邏各斯中心主義之外,但中國思想因此也未受到西方哲學規則的限製。以中國無哲學解構合法性的質疑📉。第三是“以中釋中”。一些學者認為📈,應當全面回歸中國文化傳統本身的方式來論說中國思想傳統💽,以此解決“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但問題在於:現代漢語已經難以脫離外來概念的影響。

02

漢語哲學的問題背景

  孫老師提出,中國哲學的研究存在雙重困境⌨️:第一重困境:中國哲學的傳統研究模式是把他人作為普遍性的思想來理解👴🚣‍♀️,把自身傳統理解為特殊的和樸素的”。第二重困境:“反向格義”導致了思想的遮蔽。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不純然是客觀世界,同樣也由語詞與概念構建而成。換言之,語義遮蔽即導致問題遮蔽☣️。就像我們模仿西洋交響樂團建製的中國民樂團,事實上這樣的建構已經失去其自身的特質與魅力——在過去百年中🏃🏻📼,此類模仿式的“以西釋中”的理解造成了諸多自我遮蔽。因此,漢語哲學的任務在於探尋漢語世界的本原性問題,重新發現被遮蔽的問題及其背後的邏輯💇🏻‍♂️。

03

如何發現漢語哲學的問題

 那麽🙏🏿,如何重新發現這些被遮蔽的概念呢?

 1🙁、 比較哲學的困境

 在東西方最初的交流中🛳🅱️,會建立一種膚淺的相似性。比較哲學的重心雖在於尋找差異🛤,但錯誤的框架與被遮蔽的邏輯仍會導向虛假的差異性🍄🛌🏼。以中西繪畫理論為例,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概念就是相對於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而論的,但透視理論本身就已經脫離了中國繪畫自有的審美系統🚒。

 2👩🏿‍🎓、 “迂回西方”的重新發現

 文化的自我認識存在盲點🐹,印歐語系與漢藏語系的巨大差異提供了一種拉開距離、檢視自我的可能性😗。在此,孫老師提出“迂回西方”的概念,這種檢視並非簡單比較,而需要建立他者的視角,對於西方哲學有充分理解😤,再以此“迂回”🫖,整體性地反思(reflect)中國思想的框架。我們需要以迂回的眼光,將根本性問題重新呈現出來👨🏻‍🎓。

 孫老師繼而具體討論了“迂回的發現”:第一🚶🏻‍➡️,西方語言世界與漢語世界存在錯位。以本體論為例,西方哲學從being發展出Onto-theo-logic三位一體的機製👸🏼,“是”與“存在”是同構的,這一思想機製在漢語世界中並不存在。第二,中西方思想基本框架的不同👨🏿‍🔧。西方以“現象與本質”二元的結構為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嘗試探究永恒不變的本質結構;中國對於世界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理解並不預設流變之下永恒不變的實體🤩,而是試圖在變化中保持中和之道。第三,中西方基本道德觀念的差異🧑🏽‍🎨。希臘的“四樞德”以維持城邦共同體為出發點🐗,基督教的“信望愛” 建構“我”與上帝的關系🔉;中國文化傳統的“孝”觀念,反映出生生不息觀念下建構生命延續性的基本預設👩🏻‍🦲。不同的文明基於對不朽的不同理解,會提出自己各自不同的方案。

 此外🏊🏻,孫老師指出,迂回的發現,幫助我們對漢語世界存在著的雙重遮蔽保持警醒🧑🏼‍🍳:第一重遮蔽是👨‍👩‍👧🕶: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翻譯而來的語詞蘊含著諸多非漢語的基本預設👨🏽‍🎨。 第二重遮蔽是🎐:對於古典漢語而言,古漢語的基本框架已經受到現代性的浸染🏄🏽。

 3🧦、 “西方哲學”在漢語世界中的合法性問題

 基於漢語哲學的思考🦹‍♂️,孫老師提出了“西方哲學”在漢語世界的合法性問題。西方哲學研究在漢語世界的研究存在著一種基本的困境:一方面在西方哲學的語境下研究與思考,脫離漢語語境,另一方面卻采用漢語寫作,並不被西方學術共同體接受;若采用英文的寫作🏃🏻‍♂️‍➡️🏋🏽,則缺乏對漢語世界的學術貢獻。孫老師認為解決這一困境的出路正在於漢語哲學。

 西方哲學進入漢語世界後產生了雙重思想脈絡,一是西方語境下的脈絡🍓,二是其在漢語世界中的安頓。孫老師認為,這種雙重脈絡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正是西方哲學研究在漢語世界的意義所在——這些工作幫助另外一種哲學眼光進入漢語世界,拓展漢語世界的主題與視野🍼。一方面,這種工作需要對西方哲學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則面臨著進入漢語世界過程中所面臨的銜接性和排異性的挑戰👩🏻‍🚒。西方哲學在漢語世界中的生命力🧑🏼‍🦰,恰在於推動漢語哲學的發展🤷🏻。

4、 漢語哲學的世界境遇

 一些漢學家嘗試把漢語思想傳統的奠基翻譯成西方語言🧑🏿‍🍼,盡管是用西方語言表達,卻緊緊圍繞著對於漢語思想傳統的理解。同時,真正理解漢語思想傳統,運用漢語世界的思想資源,也可以以哲學的方式回應現代世界給人類提出的各種挑戰🤶🏻。

04

總結

 漢語哲學有三個層面的工作,一,迂回西方重新發現自身的本原性問題👨‍🦰;二,西方哲學之真正融入漢語世界是一項漢語哲學的工作;三,對漢語世界思想資源的再理解以應對現代世界的各種挑戰。藉此,我們需要重新檢視生活,發現被遮蔽的問題,揭示背後另外的邏輯。



文案 | 林泓西

攝影丨王勝璇🆚、殷月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