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倫🧑🏻🤝🧑🏻🏇,哲學博士,意昂3平台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發表《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哲學與人生》、《中國現代思想研究》等著作。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01 如果不能批判,科學怎麽前進
要對哲學下定義,我想先從兩個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的批評開始講起🧔🏻♀️。
美國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教授去年來上海參加會議,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復旦和上海交大在硬件上和美國的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相差無幾,但為什麽外國同行不願意到中國來工作🤱🏿?因為你們缺乏批判的氛圍。科學是通過顛覆前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進的🧚🏻♂️,如果你們不能夠批判別人,科學怎麽前進?
最後他在采訪中說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得益於早年的哲學生涯。這讓我很吃驚———原來這位物理學教授很可能上過哲學系。
第二個外國人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被聘來中國工作🗄,在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時自豪地說🪳,我每天讀一個小時《道德經》。我不知道中國有幾個院士會讀《道德經》,不要說每天讀一個小時🐰,恐怕每年讀一個小時也很少有。他最後說的一句話也很發人深省,他說,“中國同行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麽?他們不會批判,既不批判自己也不批判別人👩🏽🌾。你連自己和別人都不批判的話,請問你的工作怎麽能夠突破?”
什麽是批判🍣?就是找出事物不足的地方🫲🏿。我們中國人有個特點,總是希望把自己說得盡善盡美。我們學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時候🏂🏻,有一欄內容我最不擅長填寫,那就是“你這一年取得的成績”。如果考核表裏有這樣一欄🙆🏼♀️:“對學校的工作🛀🏽、系裏的工作,你發現有什麽問題”,這才有意義,這才是哲學的精神。
02 重要的是有沒有不斷地湧現新思想
我早年曾在安徽農村插隊🧖🏼,做過農民、瓦工、農村中學教師。一個在中國底層社會待了將近10年的人,為什麽不學別的東西要學哲學👩🔧🧿?因為在這10年當中🧖🏼♀️,我發現文明的動力有很多,但最內在的動力就是人類永不自滿,永遠在尋找自己不夠的地方🍭,永遠在超越自己🥘🙄。
在國內外很多高校👨👨👦,許多中國學生追求的是成績表上的全A🤢,追求的是排名永遠第一💞,這就是我們理解的“領先”。但我們並不知道,排名第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持續不斷地湧現出新思想?這才是哲學的真諦👨🏫♜。
世界上一流大學都有哲學系♎️,三流大學沒有哲學系。為什麽?20世紀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得主中,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同時也是大哲學家。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有記者去采訪他𓀐,問他你是哲學家還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首先是哲學家🙎🏽♀️,其次才是科學家👰🏻👨🏿🦲。
與愛因斯坦齊名的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是丹麥貴族。他了解了中國的道家思想以後🖖🏼,就把太極圖放到了家徽裏面。日本第一個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川秀樹,因為預言了介子的存在而獲獎👨🏿🚒。他在自傳裏寫道🤵🏿♀️:我之所以能夠發現介子,是因為讀莊子的時候受到啟發。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哲學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我們人類得以不斷前進🧛🏿♀️👩、不斷突破、不斷超越的根本的內在動力。
03 這種思維讓我們有資格說👩👦:我是人,不是動物
那麽,這樣一種思維或者說人類的精神活動🏐,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麽是“人”👀?我估計在座90%的人會說,“人”是會思想的動物。因為大家都覺得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會思想而動物不會🩺。但這個結論不夠準確。
事實上🧏🏻♂️👷🏻♀️,人類的思維分成兩類。
一類是跟人類的生理本能有關的思維👨🏽🦱🤸🏻。人活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生理本能有兩個🐦⬛:活下去和繁衍後代,所以這類思維方式也叫作實用性的思維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人和動物都具有。比如,冬天來了,到哪裏去避寒?如何對付猛獸🤽🏿♂️?怎樣找到東西吃?
當然🧖🏼♀️,人類又發展出一些高級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如何應對可怕的傳染病?如何把衛星送上天🍤?如何解決交通堵塞?如何解決人口問題……總而言之👩🏫,這樣的思維方式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
但是,我們人類真正獨有的思維是另外一種思維,那就是哲學的思維🙇🏿。
這種思維是動物沒有的,只有我們人類擁有。是這種思維讓我們有資格說:我不是動物🥅👩👦👦,我是人。這樣的思維和生存沒有關系,一輩子不用這種思維方式想問題,也可以活得好好的🦹,照樣可以結婚生子❔,照樣可以升官發財,照樣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解決很多要解決的問題☝️。至於解決得好不好,則不一定👩🏼💼。
04 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哲學的思維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就事論事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時會帶來後患🧚🏻♂️。哲學的產生,代表著人類能夠超越自己,從整體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對於人類獨有的這種能力🕋👷,我們絕對不能讓它萎縮👨🏼💻,絕對不能讓它退化。如果萎縮了👨🏿🦰、退化了🧑🏿🔧,人類就沒有前途,人類就沒有將來。
第二🍊,追求事物的本質🤵🏻。
一般來說,有了問題才解決問題,然而哲學會追問事情的根本。這種追問只有人類會問,動物是不會問的。比如🙎🏼,生命是怎麽來的?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根本目的是什麽?這些對於事物本質的追問,是哲學的飛躍,是哲學的突破。
第三📕,反思、反觀和評估。
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這也是只有人類才有的一種能力👨🏻🏫🧑🏿🎓。2500年前🔽,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是的👾,我們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不僅僅是我們知道我們得到了多少榮譽,有了多少錢,頭上有多少頭銜🫲🏼,而是我們還會問自己:我過的生活有意義嗎🆗?我去追求這些東西有意義嗎?怎樣才是善待自己👨🏿💻🌰?對於我們的人生,這是我們必然要問的問題。
05 只有擁抱哲學👷🏿♂️👵,才能超越自己
剛才我們說了,哲學是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它不解決任何具體問題🎒,因此也可以說它是沒用的。
但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無用乃為大用”🫳🏿。今天,人類掌握了足以毀滅地球的武器,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哲學🧑🏻🔧🧛🏽。因為哲學讓我們能夠退後一步用反思的方式來看這個世界,用一種批判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那麽這種哲學的思維方式如何養成呢🧑🏽🦱?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批判概念🥧。我們中國人對概念這個詞不敏感,其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先有概念,然後才有事物的。因此真正的徹底的批評思想,是對概念進行顛覆。
第二,批判流行的思想🧅。
第三,批判常識🧎🏻♂️⚉。常識不能萬歲,為什麽☀️?因為常識有兩個特點🧗🏼♀️,第一有時間性,第二有地域性🧔🏽。不能因為大家都這麽認為,就把常識和真理畫上等號。
第四,懷疑一切。北宋哲學家張載說過🧝🏼♀️,要“於無疑處有疑”,這話說得太對了👨🏼⚖️。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哲學之路”(ID:zhexuezhilu)
編輯 | 王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