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儒學》編委會
主辦單位
意昂3
意昂3平台上海儒意昂3
上海市儒學研究會
主編
陳來
常務副主編
吳震
副主編
孫向晨🏥、郭曉東
編委(按姓氏拼音為序)
白彤東、才清華🤹🏿♀️、丁耘、貢華南
何 俊🆎、何益鑫🚴🏻、黃勇🔺、林宏星
倪培民、徐洪興🤷🏽♀️、徐波、楊國榮
楊澤波、曾亦、張慶熊、張汝倫 張子立
本輯主編簡介
吳震🔱,意昂3教授🛵,兼任上海儒意昂3執行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尼山儒學國際研究中心理事🕐、中華朱子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哲學會常務理事♌️、日本井上圓了國際學會理事🫲🏻、韓國國立忠南大學儒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臺灣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委員會委員等職🏗🖐🏽。
目錄
編者的話
這一期《現代儒學》的主題是“禮學傳統與東亞家禮學”🙂🧗🏼♂️,文章大都是從2019年6月在復旦召開的“東亞禮學與經學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中挑選出來的,其中多數是首次刊發👩🏼🍳,我們願意與學界共享這批新成果。
首先我們意外獲得了兩篇“特稿”:黃勇教授的《道德實在論🤾:朱熹美德倫理學的進路》和陳來教授的《王陽明晚年思想的感應論》🦸🏼⏳。黃勇的這篇原創性論文是其研究規劃的成果之一,這項規劃是有關美德倫理與宋明理學的對話比較研究。這項研究的原創性突出表現為▶️:以中國儒家傳統的思想資源來回應當代西方倫理學特別是美德倫理學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看看西方美德理論正在討論的一些前沿性哲學問題能否借助儒家倫理學來做出具有理論效力的適當回應。他發現在道德實在論的理論探討中,可以讓朱子學重新出場。他認為有別於以行動為焦點的道德實在論,更有一種以行動者為焦點的道德實在論,他自稱這是美德倫理學進路的道德實在論💨🤸🏽,而道德實在論要論證的是人的道德品質是客觀的而非主觀的。對此🚏🧑🚀,作為美德倫理學家以及道德實在論者的朱子做出了有力的理論回應。其觀點論證可謂曲盡其詳⚜️,是一篇值得學界重視的新作🤽🏻👨👨👧👦。
陳來探討了陽明晚年思想中特別關註的“感應”問題🔸,建構了具有陽明心學之特色的一種“感應論”,而這一問題與陽明晚年竭力倡導的萬物一體思想又有重要理論關聯,換種說法,感應論甚至就是為重建儒家特別是宋明儒之共法的萬物一體思想提出的一個重要論證🧑🏽⚕️,即陽明是從心物感應、心物一體來論證萬物一體🤏,足見陽明學的萬物一體更重視其“作為實在論的論證”🧑🏼🍼👨🏿✈️,表明萬物一體不僅是境界,也是心物感應而又一體同在的“實存關系”。特別是陽明晚年提出良知心體的“明覺感應”說🍄🟫,來重新界定“物”🛑,突破了其在中年提出的“物者意之用”的意向性觀點🤦🏿♂️,重建了感發與明覺互相蘊涵的感應性結構,指明這一結構具有物感良知、良知應感的特征,而陽明晚年的感應論包含了對由明覺建立感應關系之對象的實在性的肯定,同時凸顯了良知主體的虛明靈覺就是惻隱惻怛的感受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無疑地,這篇論文提示的陽明晚年有關良知學的這一新論述很值得學界展開探討📯。
在第一個欄目“禮學通論”中💼,葉國良《〈儀禮〉重要儀節中的幾席位向》是一篇專題性極強的論文🍫,因其專題集中在祭祀活動中有關幾、席、位向以及與此相關的人之身份、地位如何安排的禮儀性專業問題,故對一般讀者而言,或許有些“晦澀”;但是👩🏽🚒,這篇新作包括文末的15張附圖,清晰而全面地展示了儒家傳統祭祀禮儀的一個重要面相,糾正了清代著名考據學家淩廷勘在《禮經釋例》一書中有關幾、席🧙🏼、位向以及人、神雜述的諸多謬誤🧛🏻♀️,故極具學術價值👩🏿💼。吳麗娛《關於唐代明堂禮的一些問題》考察了歷史上頗受重視而在今天卻已變得生疏的儒家明堂製度的禮儀問題,該文聚焦於唐代明堂禮涉及的禮製論爭問題📷🍋,不僅對唐代儒家禮儀中的明堂製度及其禮法問題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原原本本,而且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論斷。何淑宜《明清之際浙西地區的行禮團體及其論禮》考察了江南浙西地區鄉土儒生錢汝霖的行禮實踐及其與張履祥、陳確🌦、吳蕃昌等底層士人積極互動的思想活動⚉;清初以降進入了經世思想🎓🙍、禮教主義、樸學思潮等交替出現、不斷湧動的時代,與此相應👩❤️👩,在浙西地區出現了註重禮儀實踐的“行禮團體”🌽🧔🏻,這是一個歷來重視不夠的社會文化現象🧘🏻♂️🕵🏽♂️,他們在一起反復商榷並付諸實踐的是喪祭禮儀問題🆚,目的在於改變和重整社會基層的喪葬風俗;不止於此,這批鄉土儒生對宋明理學也有深入反思,他們普遍反感結社🤦🏻、講學、聚會等社會行為方式,更註重建構一套貼近家族生活的“禮法”製度🤷🏻♀️,試圖以此為行為準則,以便端正社會習俗👮🏼♂️。吳飛《程瑤田禮學的心性學基礎》以為欲窺程瑤田禮學思想之全貌,就必須深入挖掘其禮學思想的心性論基礎,由此,程瑤田《通藝錄》前四篇特別是其中的《論學小記》《論學外篇》便不可忽視👩🔬,他的基於“緣情”的情一理觀以及“情不通”則“以理啟人之爭”的觀點頗與戴震批評宋儒以理為意見乃至以理殺人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處🈴;程瑤田固以禮學見長,然其心性思想竟也有豐富之議論及出彩之一面,揭示出這一點乃是該文的重要貢獻。
第二個欄目“東亞家禮學”所收各篇原創論文的主題是《朱子家禮》在日本和韓國落地之後,發生了哪些轉化又經歷了幾番改造和創新等問題。吾妻重二對江戶陽明學者佐藤一齋的一部儒教喪祭書《哀敬編》展開了仔細深入的文獻學考察,發現作者根據中國古禮及日本習俗對《家禮》有所批評並提出了一些有關儒家喪祭禮儀的新構思🧣,值得重視👩🏿🦳👰🏼♂️。張東宇是一位在韓國學界以研究《家禮》而聞名的學者,他的《朝鮮朝後期變禮書的發展》一文以18世紀韓儒樸聖源《禮疑類輯》這部朝鮮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論著為問題核心,探討了“家禮學”領域中的“變禮”問題,所謂“變禮”即重新修訂禮儀的意思,特別在《家禮》領域👦🏿,若不顧時代變遷及鄉土風俗而一味固守原來的行禮規範,則必然導致“家禮”無法得以切實推行的後果✹,也不符合中國儒學傳統中的“禮,時為大”的思想精神👳🏼♂️;故當《朱子家禮》傳入朝鮮半島之後🚳👩🏿,遇到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文獻學和思想史的研究⏯,以明確《家禮》涉及的名物度數的含義及其淵源,並結合朝鮮時代的鄉土風俗,對《家禮》的行禮規範進行增修改訂。樸聖源便在此問題意識的引領下,成功編撰了《禮疑類輯》一書,成為朝鮮朝後期變禮書的一部代表作。張教授的這項研究將文獻考證與思想探討相結合🧑🏼✈️,對於我們深入了解朝鮮朝“家禮學”的思想特質具有啟發意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附錄的《(現傳)朝鮮時代家禮研究書目錄》所收書目的範圍竟然橫跨16世紀前至20世紀的五個世紀🍙,對於中國學界來說⛹🏽♀️,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除了上列數篇論文🫸,尚有朱溢《南宋大禮鹵簿製度及其實踐》🐑、蘇正道《清代禮學研究的復盛和禮書編撰的興起》、松川雅信《崎門派“家禮”實踐與近世日本社會》🥦、田世民《近世日本喪葬禮儀的實踐與轉化》、鄭現貞《朝鮮本<家禮>之形成及其特征》💆🏿♂️、武越鵬《越南漢喃家禮書籍研究👐:版本與特征》等各篇論文,它們廣泛涉及中、日🧑⚖️、韓、越四國歷史上的有關禮儀製度、禮學思想、家禮文獻等各種問題🕵🏽🧙♂️,並對此展開了深入的專題性探討。在“青年儒者論壇”欄目中💪🏿🛂,收錄了兩位年輕博士的論文:楊根東《朱子論認知在成德過程中的地位》以及張亦辰《論朱子理學對“知”的思考》。我們歡迎年輕博士踴躍投稿。
吳震
意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