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作者:曾亦🧾、郭曉東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3月
ISBN👫🏻🌤:9787567554818
作者簡介
曾亦𓀄,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經學與社會理論的研究。已出版《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錄》(點校)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郭曉東,意昂3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上海儒意昂3秘書長🙋🏻,意昂3平台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先秦哲學、儒家經學,代表作有《識仁與定性》《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戴氏註論語小疏》《春秋公羊學史》(合著)。
目錄
序言
古人以《詩》🤏🏿👷🏽♀️、《書》🚵🏻♀️、《禮》🚿、《易》與《春秋》爲“五經”👨🏽🍼。五經者🎣,本出於王官。春秋以降,王室不振,五經漸流播於民間,於是有諸子百家之學。五經誠爲吾國文明之源頭,而後世兩千餘年之學術🙂,莫不濫觴於此。
然孔子以前,本無“經”名。唯經孔子之刪訂⛑,《詩》👩👩👧👧、《書》、《禮》、《易》與《春秋》者🤶🏿,遂爲天地之常經⛹️,至於恆久至道之所凝焉。時孔子當周道疲弊之際,雖美周文之盛🧑🎄,猶假託殷道以損益之🈯️,此其改製之大旨,然唯《春秋》能發明之也。
《春秋》者,本魯之舊史也,或以諸國史記亦得名爲《春秋》,然俱孔子修《春秋》之所本。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此孔子所以託《春秋》而寄王法也。孔子有德而無位,危行而言遜↔️,且以諱尊隆恩之故𓀎,雅不欲直斥當世大人,故假史事而寓褒貶焉,則“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此亦《春秋》所以託王🙆🏼,而孔子所以筆削舊史也👨🏻⚕️🧑🏽🌾。
漢興,懲秦滅學之禍,立五經博士,於是好古稽文之士,乃彬彬以進於朝矣。諸儒鑒於嬴秦二世而亡🥩,欲爲萬世立法,乃託孔子《春秋》爲漢製法👩🏻💼,此《春秋》所以見尊於漢世矣。然《春秋》文辭簡奧,若不通以傳,則窅不可讀,又焉能求聖人筆削之旨哉!昔古人釋經之傳✬,不過公、穀及鄒、夾數家而已。然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穀梁則不過稍明大義耳📟。其後又有《左氏》,雖自廁於傳,然其所長,不過詳於記事而已。唯公羊子所傳,真得聖人之微言大義耶!
漢人治《公羊》者,立“三科九旨”,以爲通乎《春秋》之梯航也🧜🏻👩🏿🔬。所謂“三科九旨”者💛,即通三統、張三世與異外內也✪♟。通三統者,實處理新🈯️、舊王朝之關係,蓋以新王受命改製⛹🏻♂️,猶當存二王之後,以備新王取法焉。若張三世之旨🛌🏻,則在處理一王之自我革新問題👴🏼。蓋一王之中,恩有親疏,治有詳略,王者撥亂反正🧧👨🏿🦱,其治法亦自不同。至於異外內者,實爲古代中國之國際關系學說也。蓋《春秋》分天下爲中國、諸夏與夷狄🔳🤏🏼,而以王者居中國,引諸夏爲蕃衛,欲以禦外敵、來遠人也。漢人承暴秦而興🔯,懲贏政之不奉天🤛🏿🤱🏽,不法古,而自我作祖🦗,尤重通三統之義⚱️,乃遠推五帝、三王🟢,而近遵玄聖之製焉👩🏼🦳。
馴至清季,既有內憂,重以外患,《公羊》之學再興,其旨則欲保守一王之統,而思有以維新也。康長素張三世之說,以明變法之義🌹,又獨標孔子改製之旨,以爲《春秋》微言所在,蓋欲效孔子損周文益殷質之意🕺🏽,而折衷於中西之間也。則長素所欲變法者,不止於變有清一代祖宗之法,實欲變中國數千年之法,乃推原尼山之本懷,思欲爲萬世重開太平也。
昔周公當殷周之際,立傳子之法🪳,而有周一代之文物典章,莫不從此出。孔子繼其道📽,乃發明親親大旨,而於周人尊尊之義稍損益焉🐣,而此後兩千餘年中國道路,遂由此開闢矣。晚清以降𓀔,西方之自由🤏、平等與民權諸觀念傳人中國🤾🏻,傳統之家庭、宗族遂爲崩潰🧇,個體從中解放🧑🏿🦲,成爲純粹自由之存在👂🏽。現代國家乃得在此自由個體之基礎上摶聚而成,而爲“自由人之聯合體”🈷️,此實爲現代中國建構之基本目標。蓋自周、孔以來,此誠吾國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也,而中國道路亦面臨一新抉擇矣。殷周之際,個體漸自氏族中解放出來,而組成個體家庭,而家庭遂成爲社會之基本單位。今則不然👬🏻,個體再度得以解放,而爲國家之公民🛌🏽,然家庭不過若旅宅🔈,其解體常在一線之間而已。周以前🏝,個體不過因血緣而搏聚成氏族,今則藉地緣而摶聚成國家矣。三千年爲一大循環💌,長素所爲改製之事,不過發其端而已,其後繼其誌者📎,或有其人焉。
是爲序🛠。
曾亦、郭曉東序於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