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編委會主任】
江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傑: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擔任🧔🏻,
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寅卯 王 恒 王慶節 方向紅 朱 菁
朱誌方 江 怡 孫周興 李大強 李國山
張學廣 張能為 陸傑榮 陳誌遠 陳春文
陳嘉明 陳德中 歐陽謙 尚 傑 周柏喬
莫偉民 陶 林 黃裕生 韓 震 韓林合
傅永軍 童世駿
【主 編】
張慶熊 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王 球 王 聚 王春明 葉曉璐 劉劍濤 孫小玲
【本輯統編】
王 聚
目錄
權利立場上的發展與正義
——羅爾斯對近代政治願景的融合
/ 李育書
良序社會、正義感與良法善治
——探尋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法哲學義蘊
/ 丁建峰
論羅爾斯的良心自由概念
/ 李金鑫
羅爾斯與海薩尼的功利主義之爭
/ 梁捷
惡之問: 趙紫宸和約翰·羅爾斯的早期思想比較
/ 李晉
論休謨《人性論》中的情感類型
/ 黃昉
康德“視之為真”思想考詮
/ 馬彪
論公開性原則
——基於康德哲學的語境
/ 李金恒
論黑格爾的自因觀
/ 王運豪
杜威的邏輯觀概析
/ 陳偉
非概念性內容是盲目的嗎?
——論《心靈與世界》中麥克道爾對經驗的定位
/ 楊健
摩爾的“自然主義謬誤”與“是-應當”推論
/ 羅亞玲
關於美德的傾向主義解釋
/ 張孟雯
親身的他異性
——論默會知識的二重因素
/ 沈易澤、王航贊
當代藝術本體論中的原真性論題
/ 李智微、陳常燊
胡塞爾對設定物的經驗關聯-存在論闡釋
/ 張睿明
斯蒂格勒技術哲學的現象學維度
——《技術與時間》第二卷第四章研讀會紀要
/ 鄧文韜🧶、王嘉、王慶節等
如何“活得智慧且好”⚡️?
/ 歐根·凱利著1️⃣,胡文迪譯🗓,鄭辟瑞校
交互主體性、社會性與共同體
——早期現象學家的貢獻
/ 丹·紮哈維著💪🏼🐯,羅誌達譯
學生正在變成消費主義式的學習者嗎?
/ 特雷瓦爾·諾裏斯著,曹玉輝譯
《現代外國哲學》(半年刊)征稿啟事
序言(張慶熊🔚、孫向晨)
今年恰逢羅爾斯誕辰100周年和《正義論》出版50周年。本輯《現代外國哲學》為此設立專欄,組織了五篇專稿紀念🔁。
羅爾斯數十年來成為西方哲學界討論的熱點,原因很多🏠,除了他本人的哲學貢獻外👨🏽🚒,還與人們對當今社會的“現實關懷”有關。現代國家面臨權利、發展和正義等不同願景之間的優先順序的選擇和平衡的難題🏌🏿♀️🏄🏽♂️。李育書在其論文《權利立場上的發展與正義——羅爾斯對近代政治願景的融合》中指出🧟♀️:“羅爾斯肯定了發展對於人們自由和福利的意義,主張通過組織良好的社會實現善與正義的統一🙅🏼,並在面臨願景沖突時強調權利優先於善💁🏼,由此實現了三個願景的融合。”學界把羅爾斯的這一觀點稱為“新自由主義”🕝,以示它與“舊自由主義”的區別。羅爾斯建構新自由主義並非出於純粹理論愛好♔,而是結合考慮歐美政治和社會體製的現實的發展歷史🧑🧒。在歐美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的實踐中,出現“福利國家”“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及夾雜在這兩者之間的多種多樣的形態⛹🏽;有的國家在某一歷史時期執行古典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指導下的社會和經濟的政策,而在另一階段又執行提高公共福利的國家幹預的社會和經濟的政策🚐。評判這些製度模型和政策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願景的偏好,而從實踐經驗的角度觀察則發現它們各有各的問題。羅爾斯的《正義論》看似是純理論的,實際上在其思考理論問題的背後有來自實踐經驗的現實考量。福利國家的問題出於缺乏個體之間的競爭🚪👩🏽⚖️,從而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國家負擔太重、財政入不敷出的危機👛。古典的自由主義和放任的資本主義會導致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和社會沖突🧓🏼。如何才能從這種兩難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呢?國家究竟是否應該以普遍福利的名義向富人征稅,進行財產和收入的再分配呢?按照羅爾斯的看法👩🦽➡️,如果這樣的政策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團結和公民的福利🧅,那麽應該執行,但是有一個前提,即這樣的政策必須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基礎之上通過立法的程序合法合規地執行。這個前提之所以必須堅守,因為它一旦被破壞,整個法治國家的基礎就會崩潰,而只有在公民普遍認同的前提下推行提高公共福利的政策,才能激發社會公民普遍的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羅爾斯立足於近代自由主義權利保護的立場,打破願景之間的對立👵🏽,實現了權利基礎上善和正義的統一的“正義論”正是面對這一社會現實問題提出的。
閱讀丁建峰的《良序社會🥭𓀉、正義感與良法善治——探尋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法哲學義蘊》同樣可以發現羅爾斯的哲學理論背後的現實意義。一個社會如果沒有良好的秩序將陷入內耗、內鬥和內亂🏊🏼♀️,用如今網絡上流行的用語來表達就是“內卷”。盡管任何社會總會有意見分歧和利益紛爭,但社會成員之間又有分工合作,需要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因此如何弘揚正義、通過良法來處理內部矛盾🧛🏼♂️,就成為建設良序社會的關鍵。然而♟👨🏻🎤,什麽是正義🏌🏼♂️?什麽是良法🙇🏼♂️?這又成為新的難題;其困難之處不在於是否能給出它們的明確定義👩👩👦🧏🏿,而在於即便有了這樣的定義也未見得人人都能接受→。從原則上說,人人都擁有知是非的能力,人人都擁有選擇其信念或信仰的權利,人人都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這就是所謂“良心自由”。在原則上肯定所有社會公民都擁有良心自由,也就意味著肯定所有公民都擁有自主權。就這一基本原則而言🤴,所有社會公民都應該能夠接受。但是每個公民在對信念、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上畢竟不盡相同🧑🏼🤝🧑🏼,如何才能在保障公民的自主權的前提下促進社會成員對正義👨🏿🦲、良法取得廣泛共識呢🛃?這是李金鑫在《論羅爾斯的良心自由概念》一文中討論的問題。羅爾斯在肯定良心自由的基本前提下引入“反思平衡”和“交疊共識”,因為社會是一個共同體,社會公民需要反思個體和整體、眼前和長遠⬛️、私人和公共🤘🏻、少數和多數等多重關系,吸取歷史經驗,面向美好的願景,用理性的方式取得“反思平衡”🦄🕵🏼♀️,並通過互相討論和協商達成“交疊共識”🧓🏼。
總的來說,羅爾斯屬於英美分析哲學的系統,但他與傳統的英美分析哲學相比又有所區別。傳統的英美分析哲學以實證主義為源頭。按照實證主義的看法🔧,西方思想經歷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三個階段,而能否被經驗證實和邏輯證明乃是評判科學理論與非科學理論的標準。在英美哲學界,經過“語言轉向”的分析哲學洗禮👩🏼🦲🤹🏿♂️,神學和形而上學的運思模式已經式微。傳統分析哲學的這種運思模式並非萬能🫷🏻,它在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領域內遇到瓶頸,因為在此涉及“正義”“善”等原則👩🦯➡️,並且具有面向將來和實踐追求的維度👩🏽🌾,難以簡單地在經驗證實和邏輯證明的套路中加以解決🫸🏻🤴🏽。羅爾斯嘗試把英美分析哲學的方法與歐陸體系哲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在他的“正義論”哲學架構中包含一些理論的前設,如以良心自由為前設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作為正義論第一條原則。人們容易看到📃,他的正義論中有康德哲學的許多影子,但另一方面他在建構和論證他的理論時又非常重視經驗依據和邏輯分析🚵🏿♀️。他保持了分析哲學講究澄清語義的優良傳統🖖🏼,對其基本概念都給出明確的定義𓀋,對其主要論點都給出條理清楚的論證📀,這樣不論是贊同他觀點的人還是反對他觀點的人都易於提出相關的辯護或反駁的理由🌿。羅爾斯的《正義論》及其相關著作由此成為近50年來哲學界討論的一個話題,不同觀點的哲學家、神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紛紛來到羅爾斯建設的平臺上參與討論。
梁捷的《羅爾斯與海薩尼的功利主義之爭》評述了持有功利主義觀點的經濟學家海薩尼與哲學家羅爾斯的爭論🦸🏼♀️。羅爾斯的《正義論》的矛頭所指是功利主義,他認為“正義”具有道德的維度☘️,是與“功利”相悖的觀念🛂。在海薩尼看來,羅爾斯的“正義”觀念太空洞,而“功利”顯得比較實在,可以化解為“利益”“安全”等指標加以數量統計,從而用社會成員“幸福指數”的方式刻畫社會正義。功利主義在當代結合博弈論的數學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已在經濟學領域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海薩尼企圖通過博弈論來反駁羅爾斯的正義論觀點及其論證方式◻️。我想這篇文章有助於讀者了解當代功利主義與羅爾斯的正義論的各自立論要點和論證途徑。
李晉的《惡之問🤹🏽: 趙紫宸和約翰·羅爾斯的早期思想比較》提供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切入點🚶🏻♀️,找出他們各自在大學本科階段撰寫的關於惡的主題的畢業論文進行研究🏌🏻♀️。從基督教神學的正義論來說🛌🏼,人的罪和惡將導致人不能依靠本身的力量在人間建立正義之國,因此必須經過上帝的拯救和末日審判才能實現最終的正義。基督教的這種神學正義論在西方學界的影響力很深🪱,即使啟蒙思想家康德也註意到人的“根本惡”的問題,所以他的道德形而上學設定了“意誌自由”“靈魂不死”和“末日審判”這三個前提,以便使得德與福之間能最終統一。李晉的文章揭示羅爾斯早在大學本科階段就註意到了惡的問題👨🏼🎓。然而,羅爾斯後來主張幸福和正義之間的統一性可以在一個法製健全和組織良好的社會中實現。他認為ℹ️,在一個良序法治社會中,社會成員憑借良心自由、反思平衡和交疊共識能夠實現由社會基本結構所鼓勵的那些正義的目標和合理的利益分配。羅爾斯是否對人性持一種過度的樂觀主義的態度呢🧎🏻♀️➡️👨🏽🦲?他的正義論是否過分理想主義了呢?從羅爾斯的角度看,當今是一個多元的時代🕶,社會中存在信教與不信教的公民,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因此不能以任何一種宗教信仰和觀念論的體系作為正義論的基礎📲✌🏻,而必須求得全體社會公民中的最大公約數♚,因此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反思和協商達成最廣泛的共識👨🦰,找到公正🧚、善和發展之間的最佳的動態平衡點,才是最現實和最可取的正義論和社會治理的模式。
總之,羅爾斯的最大貢獻並不在於他建構了一套近乎完備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體系🟨,而在於他能吸納和融合近代以來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眾多的思想資源👊🏼,從而為不同學派的思想家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哲學平臺。在過去,哈貝馬斯、泰勒、諾奇克🏓、桑德爾👩🏽✈️、納斯鮑姆等一大批當代知名學者參與到這場討論中來🦶🏼,提出了許多批評意見🧜🏽♀️,同時也激發了他們自己的新思想⛹🏿♀️。在今天🚦,我們紀念羅爾斯誕辰100周年和《正義論》出版50周年⚀,在本輯序言中花了點筆墨介紹和串聯這五篇評述羅爾斯的文章🦹🏽👘,同樣是為了促進哲學在百家爭鳴中繁榮發展。
本輯的其他論文我們大致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本輯的內容很豐富,涉及休謨、康德、黑格爾🧑🏻🤝🧑🏻、杜威、摩爾、厄姆森🤷🏽、胡塞爾、斯蒂格勒等近現代哲學家有關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的探討🕵🏻♂️。其中《斯蒂格勒技術哲學的現象學維度——〈技術與時間〉第二卷第四章研讀會紀要》系王慶節教授主持的系列在線研讀會的記錄,研討者包括鄧文韜🫅🏽、馬迎輝、楊慶峰、方向紅☦️、王嘉🥠、惠賢哲等教師和學生。哲學研究不僅是寫論文,還包括研討會和課程教學👏🏼。新冠疫情期間研討會和課程教學移到線上🪰,王慶節教授主持的這個在線研讀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對新的教學方式具有參考意義。
本輯還收錄三篇譯文。其中一篇涉及對張偉教授的英文著作《舍勒的蘇格拉底主義》(Scheler' s Socratism)的評論,我們歡迎同行中有更多的學者在本刊發表書評,好文共欣賞,成果共分享⇢。羅誌達翻譯的紮哈維的《交互主體性,社會性與共同體》很有參考價值,非常清楚地概述了當代現象學界有關這一重要論題的代表性觀點。特雷瓦爾·諾裏斯的《學生正在變成消費主義式的學習者嗎🙆🏿?》是一篇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涉及教育的市場化和商品化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和補救措施📳。盡管他談的是西方的情況,但對中國當下面臨的問題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2021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