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79期 |張明君:哲學家不是科學家的指導者,而是合作者

時間:2022-01-05

張明君,意昂3講師,哲學論文網絡發表平臺《哲學評鑒》編輯委員會委員。2021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生物學哲學(重點關註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科學哲學,公眾理解科學。


◎求學之路◎

Q1

您本科階段學習化學✨👨🏿‍🦰,研究生與博士階段進入科學哲學領域深造,是怎樣的契機讓您進入“哲學”的領域?

我選擇離開化學專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在化學領域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很成功👰🏽‍♀️👨‍👨‍👧,也沒有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和動力☮️。這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繼續學習化學🪣。

另外一個就是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整個研究模式表現出一種高度的細分化🧑🏻‍🌾,以至於很多時候連同一個實驗室其他人做的研究,可能都不太能看得懂。這讓我有一種被困在一個非常小的領域中的感覺🤷‍♂️。而我傾向於做一些更加具有理論性和普遍性的工作✊😈,因此萌生了轉向人文社科領域的想法🧛🏽‍♀️。(不過我後來慢慢意識到,學術研究的細分化在各個領域都是趨勢⛳️,只不過在人文社科領域,各分支之間的知識壁壘還沒有那麽高。)

我一開始也沒想好一定要進入科學哲學領域〽️,那時候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比較感興趣,但是跟一位馬院的老師討論之後🤦🏻,他認為我的科學背景可能更適合做科學哲學這樣的一個交叉領域,這樣的話我本科學習的東西可以用得上,同時又滿足了我想研究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的意願。當時碰巧有朋友在上一門科學哲學的課程,她建議我去旁聽一下。我聽完之後也比較感興趣🚡🧜🏻,就聯系了這門課的老師,也是我後來的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的王巍老師🏠。後來我通過“跨系推研”的政策去了這個研究所攻讀科學技術哲學方向的碩士學位,從此正式進入了科學哲學領域。


Q2

您博士就讀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請問留學期間是否有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或課程?

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我的博士生導師🛀,Michael Weisberg。他非常忙碌——他是系主任,同時還有兩個小孩需要照顧🍭,另外還是一本著名雜誌《Biology & Philosophy》的主編👩🏽‍🎓✊,自己也有很多研究課題。盡管如此繁忙🍲🌜,你還是會發現他對生活和學術都充滿熱情和能量🏕。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學生,這種關心不僅是學術上的🤽‍♂️,還包括日常生活和就業。我讀博士的時候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加上英語也不是我的母語✊🏻,所以在學習上有很多困難,情緒有時會有一些低落沮喪🧑🏼‍🚀。我去跟他交流,他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幫助我。包括在找工作的時候,他也會非常努力地幫我寫推薦信,指導我如何更好地準備面試。所以我覺得能夠成為他的學生是非常幸運的🫷🏻。我常想:如果未來我也有了自己的學生,我要像我的導師對待我一樣去對待我的學生。

我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我上的第一門課💦,叫做“proseminar”🤾🏽👨‍🦲,中文可以翻譯成“初級研討課”。它是一門必修課👨‍👧‍👦🐜,所有一年級的博士生都要一起上這門課,形成一個cohort(同級生群)。這門課程類似於一個哲學導論🤶🏼,各個領域都會涉及一下🫴,由兩個老師合開。每節課前都要提交閱讀心得,在規定字數內總結全文並提出一個問題或批評🧛‍♀️;老師在前期會做一個示範💆🏿👩🏻‍🌾,教給你作為一個領讀人應該如何設計講義,如何帶領大家去討論課程的閱讀材料;老師也會指導你如何寫一個小論文。幾節課後🥳,由同學們輪流來做領讀人;在課程的後半段要把自己的期末論文大綱準備好3️⃣,在課堂上展示,接受大家的批評,然後進一步修改。所以這門課基本上涵蓋了哲學研究的全部過程——讀文獻◽️、寫讀書筆記⌛️🧑‍🧑‍🧒、跟別人討論文獻、展示🧄、寫論文🌒、修改論文……所以我覺得它對於研究生新生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

我之所以對這門課印象深刻🍈,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一開始在課上表現得非常差。一方面英語不能完全聽得懂,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口語不好,常常插不上話。課程有三次小論文考核👩,我第一次得了個B。因為我們系老師給分比較寬松,B已經屬於很不好的了。老師覺得我不僅在論證上問題很多,基本的英語寫作也不達標。事後我好好反思了一下:我在寫這篇論文的時候完全是“閉門造車”,沒有跟任何人討論。從第二次小論文開始,我在選題的時候就會去找老師討論🎁,有草稿之後還會找同學討論,正式提交之前還跑去寫作中心跟咨詢老師一起潤色語言。到第三次小論文時,我已經可以拿到A-了👩🏻‍🦽‍➡️。這個過程很艱苦👨🏻‍🎓🤶🏽,但它讓我體會到🧑🏼‍🍳,哲學的學習是有方法可循的,努力是會有回報的。

◎治學心得◎

在科學哲學領域🏒,請問國內與美國在學術上各自有什麽特點💅🏽?

我個人的感受是:總體上來講,在美國🗡,科學哲學領域中的學術分工更加細致,在每個領域𓀗、每個話題上幾乎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專家;學術發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科學化/技術化的傾向,特別是在分支科學哲學領域,僅僅依靠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泛泛地使用科學上的例子來探討哲學問題基本上已經不可行了📰,研究者需要對與研究問題相關的科學理論和實踐有比較細致的了解。相比之下👨🏼‍💻,國內科學哲學研究的分工細致程度和技術化程度還沒有那麽高,更傾向於談論一些比較“大”的⛺️、哲學性更強的問題;有時候,引入很多對於科學細節的討論反而不是那麽受歡迎🧗🏿‍♀️🍐。不過從長遠來看🧑🏿💟,學術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以及技術化程度的提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在美國🕯,科學哲學家與科學家的互動與合作會更多一些🕶。


Q4

 您怎樣看待哲學史基礎與數學、物理基礎在科學哲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


我覺得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它們都是重要的👩🏿‍🎓🦔,但是可能要根據你的研究興趣和研究領域而有所側重。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做數學哲學和物理學哲學🤵‍♂️,那麽你的數學和物理基礎——特別是跟你要研究的具體問題相關的那部分——可能需要相當紮實,否則的話只能停留在外圍🧒🏻、非常粗糙地去討論這些問題🧎‍➡️,很難做出一些有意義的貢獻⚈。但是如果你是做生物學哲學的話,除非你研究的問題有特別要求,一般情況下🕖🚳,非數學和物理專業的本科數理訓練就足以支持你做一些研究了;如果涉及到更加高深的數理問題可以再去補一下相關知識,沒有必要專門修好幾門課。

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對相關的哲學史了解的越多,可能會越有助於把握所研究的問題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或者從中找到一些靈感。不過,對於哲學史的學習到底應該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則有很多爭議。我在賓大讀博士的時候,系裏要求所有的博士生——不管你是什麽方向——都要修三門哲學史的課程,其中一門必須是古代哲學史,第二門必須是早期現代哲學史,第三門可以任選7️⃣。當時有很多學生對這個規定不滿🧏🏼‍♂️,還發起了一場關於要不要廢除這個規定的投票,有很多人附議,認為應該放松對於哲學史課程的要求,但是最後投票的結果是沒有廢除。

所以在何種程度上我們需要哲學史的基礎,我覺得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選修一兩門一般性的哲學史課程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到底要多麽地深入,可能取決於你所研究的問題。如果你研究的問題在哲學史上有一個非常深遠的基礎的話🐽,可能真的需要回到這些歷史中看一下這個問題的發展🐸,因為這是你研究的基礎🫶🏽。但是如果你研究的問題是最近才湧現出來的,雖然歷史上也略有提及但是在學術脈絡上並沒有那樣強的連續性,可能哲學史基礎的強弱對你的研究影響不大。


Q5

對同學們來說,生物學哲學可能是相對陌生的領域⚙️,能否簡要介紹該領域⏲?

我們所說的科學哲學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一般科學哲學(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這種研究方式是把科學當做一個整體🧑🏼‍🌾,不分科的去討論科學中的哲學問題,比如什麽是科學的方法,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麽?另一類科學哲學的研究叫做分支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pecific Sciences)🪕,這種研究要求我們深入到某個具體的分支科學領域去討論有關的哲學問題。所以分支科學哲學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很多不同的分支🚫,比如數學哲學、物理學哲學、化學哲學、生物學哲學以及認知科學哲學,等等💖。

哲學研究從廣義上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描述性的,關於澄清“是什麽”的問題;第二類是批判性的🎳,對已有的一些概念🖨、方法、理論或觀點進行批評;第三類是規範性的,研究“應該是什麽樣的”的問題。

生物學哲學就是對生物學的概念🧑🏿‍🦰、理論👨‍👩‍👦、方法、實踐及其相關影響所進行的以上三類哲學研究的總稱🦸🏿。比如🌈,在討論“什麽是基因”的問題時,生物學哲學家會研究生物學家是如何使用基因的概念的(描述性研究),他們對概念的定義是否是恰當的(批判性研究),如何更好地定義“基因”以便於促進生物學的研究(規範性研究)。

Q6

您在下學期會開設本科生課程“科學解釋研究”❗️,能否簡要介紹該課程?

科學不僅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麽樣的♔,還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為什麽是這個樣子。為紛繁復雜的現象提供好的解釋是科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那麽,什麽樣的解釋算是一個好的科學解釋呢🙇🏽?圍繞著這個問題,產生了非常多的哲學爭論🔞。比如,科學解釋是否存在某種統一的模式?是不是所有的解釋都是因果性的?什麽叫做機製🤾‍♂️?機製如何幫助我們解釋現象?科學解釋常常依賴理想化的科學模型👨🏽‍🎨🤦,這些模型包含了一些嚴格意義上真值為假的前提。那麽,這些包含假前提的科學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真實的世界?“科學解釋研究”這門課程會對科學哲學中跟科學解釋有關的主要問題做一個比較系統的梳理🍓。我期待大家上完這門課後,能夠對跟科學解釋有關的哲學問題有一個“統籌全局式”的了解🕢,以便於未來對相關問題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業余生活◎

您參加了今年的129合唱比賽,請問您對這個經歷有何感受😝?工作之余您還有什麽興趣愛好嗎🤵🏿‍♀️?

其實我在本科期間也參加過129,但那時候是某個年級全部一起參加的。咱們復旦哲院的合唱隊伍不太一樣,會有不同年級的學生參加,還有很多人是合唱團的。相比於我之前參加129的經歷🦍,我感覺大家的熱情和主動性會更高一些𓀙🈹,而且專業性也更強。我剛參加的時候感覺有點壓力,因為我音樂基礎不是很好,雖然有顆文藝的心,但是沒什麽文藝細胞🍄‍🟫,分聲部合唱很容易被帶跑。訓練幾次之後,慢慢有了一些感覺,開始比較願意參加後面的活動。最後我們沒有進入到決賽,不過得知消息的當晚還是繼續排練了,我看到有人流淚了。我當時沒啥感覺,回去之後挺難受的,雖然我只是一個打醬油的🎞。不過就像袁新書記說的,“只要想想我們每一次排練,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我們都會如約而至,磨練了意誌,鍛煉了決心👩🏻‍🏫;想想我們在每一次的排練中,都和同學和老師們結交了友誼🦏,加深了感情……想到這一切🧑🏽‍🏫,想想這一切🔷,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而這也是音樂的真諦🔭😂:領悟人生,縱情歡唱。”所以如果下一次有機會的話,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會繼續參加的🧑🏼‍💼🈵。另外,我覺得我們的指揮陳老師特別棒,有他做我們的指揮我覺得很幸運。

我生活中是一個比較無聊的人👳🏿‍♂️。但是也會有一些體育愛好,比如說夏天的時候喜歡遊泳,天氣好的話也會出去遠足或者騎行👩‍🍼🐣。最近開始在教練的指導下去健身房擼鐵,因為我感覺長期在辦公室伏案工作對身體的影響很大🥵,需要加強鍛煉。平時的話喜歡刷劇🤸‍♂️,去電影院看電影,或者跟朋友出去探店,品嘗美食。圖片


吳虹©️:




您的研究內容很有意思,會討論一些科學方法(例如Null-Model-Based Hypothesis Testing)的可靠性,能分享一下哲學家和科學家視角的異同嗎?我們為什麽需要哲學家來幫助使用這些方法的科學家,更好地認識到這些方法的局限和問題💇‍♀️?



張明君:



很多人常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好像哲學家比科學家更高明,甚至可以指導科學家似的🚵🏼🧑🏽‍🔬。我反對這種觀點👨🏿‍⚖️。原則上來講,科學哲學家所做的工作💂🏻‍♂️,不論是描述性的🛢、批判性的還是規範性的,科學家都可以做。只是因為學術分工和訓練的不同🚵🏽‍♂️,科學哲學家在研究某些問題時更有優勢。比如,科學家的主要時間都要花在經驗性的工作上🛵,包括設計實驗方案🧗‍♂️、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等等🙌;而科學哲學家則可以把時間用來系統性地研究某種科學方法(比如我之前研究過的“基於零模型的假設檢驗”)的起源、發展、爭議以及如何改進等等。另外🏋🏻,哲學家在概念分析、理論梳理等方面的系統訓練也使得他們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有一定的優勢。

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家在研究上應該是合作性的關系,而不是哲學家指導科學家的關系🙍,他們的工作本質上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共同解決復雜的問題🧘🏻‍♂️。

在實際的研究中,兩者有互動,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少🧛🏿‍♀️。我希望未來科學家可以更加重視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當然這也要求科學哲學家更加深入地走到科學理論和實踐的內部去,而不是以業余科學家的姿態泛泛地空洞地評論科學。


吳虹🪫:




有一句廣泛流傳的話🤜🏿,就是研究者沒有假期。一個研究者的生活基本是被他的研究興趣、思考和閱讀所占據的。請問您是怎麽平衡研究和真正的生活的呢?


張明君:




首先我認為研究和生活不是並列的關系,研究是生活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一部分是非研究性的日常生活。有的人可能會特別看重研究👩🏻‍⚖️,以至於會盡量減少日常生活所占的時間,包括社交、娛樂甚至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然後把這些時間都投入到研究當中去。還有一部分人特別註重自己日常的生活🌭,而研究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只要滿足學校和單位的研究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享受日常的生活。

當然這是兩種極端,大部分人都是在這個譜系中間的。我屬於比較偏重研究的那種。在讀博士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一天所有的時間都應該用來去看書、做研究🥯、寫論文📚,當我刷劇或者是出去玩的時候,常常會產生一種罪惡感🎦,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

但其實是有一種危險性在裏面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時候你的努力都會有成果🧙🏻‍♂️,你的成果也不總是會被你的同行認可🎅;當你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研究上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好像自己人生的一大部分意義都消失了,有時會對人產生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講我的生活還是更加側重於研究👱🏼‍♂️😷,但我還會試著把重心做一些調整,在生活中去發現一些讓自己覺得有意義、有意思的事情去做。一整天都坐在在課桌前並不一定真正在客觀上提高研究的效率,在生活上的社交或者娛樂能在某些時候緩解你研究上的緊張,甚至給你帶來一些靈感。

總之,我的建議是:不管怎麽樣,達到一個自己舒服的狀態就好了🧛‍♂️。如果你側重研究,你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你的研究上🧏‍♀️,但是當你發現你投入的時間並沒有增加你的研究效率和產出時🧏🏿‍♀️,可能需要反思,是不是應該休息一下。如果你的重心是在日常生活上⛹🏿‍♀️,當然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最後發現自己的研究產出達不到單位的要求時,你可能需要提醒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在研究上。這是一個需要時刻反思和調整的過程。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