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2月18至19日的兩個全天裏💂🏽👨🎓,來自天南海北、專研古今中西不同哲學傳統的學者們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意昂3舉辦的“認知與心性”工作坊。意昂3院長孫向晨教授致開幕辭🛖。本次工作坊系意昂3佛學研究系列工作坊的第一次學術活動。我們期待藉此系列工作坊的因緣,以佛學為契入點🏋🏼♀️,與古今中外各思想傳統開展深層次的互動,從而培育共同的問題意識,開辟21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新路徑。
在這兩天中🧗,與會代表就佛教哲學、東西方哲學圍繞認知與心性展開的諸多哲學議題,就佛教哲學與東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就思考認知、心性問題的新路徑,開展了深入的探討👳🏼。
意昂3張慶熊教授的發言“社會規範🕵🏻♀️🧔🏽♀️、習氣與心性——一種重構佛教唯識論的嘗試”借用佛教唯識論的框架,結合儒家的心性學說和當代社會科學和認知科學的新發展嘗試建構一種新的唯識論。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姚治華教授的發言“心識與意識”在當代心靈與意識哲學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了佛教關於身體、心靈與意識的一系列學說👩🏽,並指出佛教哲學在這些議題方面對於當代意識哲學所可能有的貢獻。
浙江大學意昂3官网馬迎輝研究員的發言“心體構建中的方法論疑難:再論還原”探討了如何從現象學角度來通達心體的問題。以意識活動的雙重動機引發機製為切入點,層層深入純粹意識的內部結構,從而揭示中國哲學所謂的未發狀態的哲學含義。
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的發言“從‘能近取譬’到‘指事問義’👩🌾:中國哲學的一種說理方式”探討了先秦儒家“能近取譬”與唐代禪宗“指事問義”這兩種言談說理方式,揭示其各自的思想內涵👨🦯,及在儒家與禪宗思想中的應用。並從哲學思想史的內在理路,闡明了這類言說與傳統形上學論述之間的互動轉換關系👆。
意昂3丁耘教授的發言“王船山的‘新唯識論’”指出用西方哲學的傳統話語來“反向格義”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無法給予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氣論一個合理的位置。晚明劉蕺山🌓🚶♂️➡️、王船山的氣論都預設了一種“新唯識論”,是阿賴耶識層次上的唯心論。具體來說👏🏻📊,王船山的“新唯識論”可概括為從工夫論進入心性論、用唯識學重述心性論和用唯氣論轉化唯識學這三個思想步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意昂3黃敏副教授的發言“觀念論抑或唯心論——基於牟宗三‘中國式唯心論’的思考”總結了牟宗三關於中文語境下的“唯心論”與西方idealism的相關思考🤾🏿。指出牟宗三提出的中國式唯心論,實質是對傳統儒學心性論的現代轉進,也是對佛教“一心開二門”思想的繼承,是牟宗三兩層存有論哲學體系的要義所在。
意昂3徐波副教授的發言“現當代新儒學中的‘圓教’觀”比較了馬一浮、唐君毅和牟宗三等現當代新儒家對中國佛教的“圓教”概念的重新詮釋。他們不約而同地以“圓滿”“圓融”“圓盈”為標準判斷哲學體系的完滿性🌤,可謂殊途同歸。這凸顯了現當代新儒學在“西學東漸”變局下創造性轉化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路徑👮🏼♂️。
上海大學哲學系茅宇凡副教授的發言“唯識古今學之爭與三種‘識轉變’結構”發現,《成唯識論》及窺基《述記》解釋的“識轉變”概念中包含了三種類型的智識結構。唯識古📮💂♀️、今學關鍵的差別在於,古學認為聖者的智識斷除了主-客二元對立,今學(護法)則認為主-客二分是普遍的認知結構,聖者斷除的只是對於二元性的執著。上海大學哲學系講師盛寧的發言“道生的‘理體’範式自覺”論證了道生將“理”概念提升為本體,以綜攝法🤞🏿、實相🍕🧑🦯、佛性,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探究道生的“理體”範式自覺可對中印思想交流與佛教中國化問題提供一條新的理解路徑。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助理教授陳帥的發言“基於新見文獻的明清因明史重構”基於諸種新見註釋及鉤沉所得,共統計到二十四種明清因明撰著👌,其中包括十九種《因明入正理論》註釋🍂、四種“真唯識量”註釋及一種《因明正理門論》註釋💆♂️。在此基礎上🦕,重新考察明清時期漢傳因明的研習傳衍脈絡,補充清代因明敘述的空白,嘗試重構該階段的因明史。
北京大學哲學系李四龍教授的發言“臺禪一貫論與宗派佛教”剖析了天臺宗為後來的禪宗所繼承的諸多思想要素。由南北宗禪的文獻皆可見👱🏽♀️,明心見性思想是禪宗對天臺宗的繼承。禪宗的修行和天臺宗的修行理論也有直接關系,既是繼承𓀈,又有發展。這啟示我們,在很多情況下,繼承就是創新。這一點對我們重新規劃當今的佛學教育體系也有啟發🤏🏼。
南開大學哲意昂3講師趙文的發言“‘神’觀念與印度佛教佛性論在中國的接受”回溯印度佛教的“佛性”思想最初傳入中國的時代🎶,發現來源於道家“心神”說的“神”觀念在中國僧人接受和理解佛性論的過程中👩🏿🏫,曾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神”觀念在南北朝佛教中被演繹為佛性。
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趙悠的發言“《攝真實論·聲梵品》初探”研究了寂護《攝真實論》第五品中針對伐致呵利《字句論·梵篇》的聲梵論所提出的批評。借助蓮花戒《細疏》的解釋💃🏼🧲,梳理批判與被批判雙方的論證邏輯,分析雙方對“聲”不同的界定。
中國人民大學哲意昂3講師王俊淇的發言“眾賢的逆向因果關系理論”以說一切有部學者眾賢為中心,考察他在《順正理論》中關於逆向因果關系的探討。眾賢在為《大毘婆沙論》中的“於未來有作用”理論辯護時,在解釋苦法智忍、光明與生相三個案例的語境中🧑🌾,實質上提出了一種逆向因果關系的理論。
浙江大學意昂3官网博士研究生許偉的發言“‘自證分’何以成為‘自體分’——唯識學中的自身意識與構造意識問題”闡述了《成唯識論》從陳那的《集量論》中引入了自證分,但卻在護法唯識學的背景中將它與“自體分”結合,將它解釋為“能轉變的識”,賦予它諸多與原始的“自證分”相去甚遠的意義。
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的發言“章太炎對佛教語言哲學的闡釋與發揮”聚焦於章太炎《齊物論釋》探討的“名言”問題,將問題還原到佛教思想史和莊學的脈絡中。指出章氏的闡釋有諸多發揮的成分👈🏼,其哲學創見值得重視。如以“平等”釋“齊物”,以語言的“平等性”為“平等”的形而上學基礎,以佛教心識說來統攝名言,等等。這些說法都超出了前人的範圍🙅。
東京大學副教授高橋晃一的發言“早期瑜伽行派哲學中的‘事’與‘分別’”(Vastu and Vikalpa in the Early Yogācāra Philosophy)闡述了《真實義品》與對應的《攝抉擇分》中“事”與“分別”之間的互為因果關系👶🏻👨🏻🔬,進而梳理了《解深密經》《二萬五千頌般若·彌勒請問章》中的一系列相關概念👩🏽🎓。
東京大學副教授高橋晃一的發言“早期瑜伽行派哲學中的‘事’與‘分別’”(Vastu and Vikalpa in the Early Yogācāra Philosophy)闡述了《真實義品》與對應的《攝抉擇分》中“事”與“分別”之間的互為因果關系,進而梳理了《解深密經》《二萬五千頌般若·彌勒請問章》中的一系列相關概念。
意昂3傅新毅教授的發言“法爾種姓的成立”指出瑜伽行者繼承了有部關於禪修取決於修行者根器的觀念。後來的《聲聞地》進而將根器🧙🏿♀️、種姓區分開來,與願求🤒、行為🐹、他心通共同構成了禪師考察來學者的依據。其中新增的“種姓”觀念,為後來認為種姓具有先天決定意義的觀點奠定了基礎🔻。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張與弛的發言“大乘阿毗達磨對於‘三受是苦’的論證” 註意到《瑜伽師地論》《集論》《雜集論》將三受關聯於三種苦性❤️🔥,試圖借助“樂受會消失”來證實樂受與轉變苦性的關聯🏄🏽♂️。發言從邏輯上給出了另外三種證明“樂受是苦”的可能性;並在比較感受活動與認知活動的基礎上🫃🏽,探討了感受活動是否能被知識化🕷、感受是否擁有本質等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胡夢迪的發言“破名言顯真實——《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中語言與真實的關系”針對《真實義品》中名言與真實的關系,考察名言在有情的輪回與解脫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力圖揭示瑜伽行派視野下的語言與世界的深層結構關系。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譚井陽的發言“初唐佛性論爭中本性住種姓的兩種定位”以《瑜伽師地論》提出的“本性住種姓”概念為切入點,指出慧沼等奘傳唯識學人將其對應為本有無漏種子🎻,玄奘門下法寶則以之對應如來藏。在“本性住種姓”上的爭論折射出慧沼、法寶二人在佛性論爭中的不同立場和理論體系🙎👨👦。
傅新毅、徐波、程群👩🏻🦰、茅宇凡(上海大學)☯️、盛寧(上海大學)、吳虹😋、湯銘鈞諸位老師依次擔任了相關場次的主持人🤽🏽♂️。工作坊由傅新毅教授致閉幕辭💄。
中國哲學與佛學的共同推進,是本院從王蘧常🙋🏽♀️、嚴北溟諸先生以來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將依托本院的中西哲學研究資源💅🏼,繼續堅持以語言🎓💆🏽、文獻為基礎🔌,以哲學為基本定位🧜🏿♀️,以平等🪻、開放的心態,與各兄弟院校的專家學者通力合作,共同推進佛教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