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76期 |吳虹📐:以敏銳的心把握事實,以放松的身感受世界

時間💁🏼‍♂️:2021-12-14

吳虹👨🏿‍⚖️,2020畢業於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意昂3藝術哲學系講師💤。在東亞文化交流、中古美術研究領域《東南文化》等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求學之路



Q1

您本科階段讀的是數學與經濟,研究生階段轉入考古和藝術史領域👩🏽‍🦰💈,是怎樣的契機讓您進入“藝術”領域?


因為我大學最後一年正好住在大英博物館對面,有空就經常去大英博物館逛一逛👩‍🦼。博物館中有一個特殊的展廳,陳列的是大衛德基金會收藏的中國的瓷器。我當時覺得裏面陳列的汝窯的瓷器有一種特別精神性的美感(我現在特別喜歡北齊佛像,我覺得它們跟汝窯瓷器的感覺很像),就開始對東亞藝術感興趣。當時我想的是📗,那就了解一下,就去讀了一個碩士。興趣上是理轉文了👨🏻‍🦼,但是學科方法差別很大,所以那個轉向其實還是比較“痛苦”的☣️🌞。


Q2

在歐洲留學與日本訪學期間,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課程或教師呢?


我覺得我遇到的老師都挺好的,我也挺幸運,上了很多五花八門的課👇,對我都挺有幫助。如果要分享的話👩🏽‍🎨,我想從兩段求學經歷中各選一個老師來分享給大家。

歐洲的話,我主要想分享一下我的導師,倪克魯(Lukas Nickel)老師,他是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和考古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上課會一直和我們強調說“要區分觀念和事實”,因為很多我們以為是“事實”的東西,很可能只是該領域目前比較認可的、比較權威的一個“觀點”而已。倪克魯老師非常強調學生在讀任何文獻、做任何學習的時候都做這樣的區分,因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去推翻錯誤的觀點,但是有的時候🤹🏽‍♀️,當某個觀點被重復了太多次,當它已經被寫進權威課本的時候,你乍一看可能反應不過來它是個觀點還是個事實,所以我覺得這個區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本的時候,我在上課的紮實性方面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當時我上的是京都大學的根立研介老師的日本佛教美術史課程。根立老師會細致介紹日本每個歷史時期的每件重要造像🙇🏽‍♀️,為每個造像提供幾十頁的相關材料,包括造像的尺寸、製作背景、相關文獻🙋🏽、文獻的不同版本🧑‍🦳、文獻的年代或者編纂問題,還有有關每件造像的學術史、有哪些重要的討論、不同的學術觀點💁🏻‍♂️、哪個觀點是更早的、哪個觀點是目前更主流的等等……他把所有這個領域內的學術發展史和所有必要的信息全部展現給學生🌡💇‍♂️,你要有了對整個學科領域的這樣紮實的認識和掌握之後🚵🏿‍♂️,才能發現可以填補的空白,再往下做進一步的研究🚧🚴🏼‍♂️。

所以,我覺得這兩邊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我的學術審美,學術能力以及學術視野的培養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Q3

老師本科階段就留學歐洲,可否分享一下關於留學申請的心得與建議?


可能申請碩士和大家比較相關,我覺得首先一個可能比較重要的點是要考慮清楚你的目的是什麽🔇,是通過讀碩士而繼續讀博士,還是讀完碩士就結束🌿👩🏼‍🔬?可能這方面側重會有不一樣🈚️:如果你要繼續走科研的道路🚐,就要更多去評估這個學校和院系在相關領域裏資源的豐富性,包括院系裏面有哪些老師?你有沒有研究方向上更想接近的老師?如果你讀一個碩士之後沒有進一步考慮要讀博🥶,可能院校的世界排名和地理位置更重要,我覺得這個有需要的同學應該也都知道🧚🏻‍♂️。

然後是申請準備的經驗,我只知道歐洲的,大致就是要準備personal statement🐄,GPA什麽的🦨,但是同學們都已經足夠“卷”了,所以我覺得這個也沒有什麽困難。

具體要怎麽了解到哪些學校🧏‍♀️、哪些方向具有優勢,如果不走研究方向,QS排名可能是一個有效的參考;走研究方向的話,可以向相關專業的老師去了解🤵🏽‍♂️💳。也可以看一下海外那些名校的老師,看他們的博士是從哪邊讀出來的,基本上你就知道了🪓。比如說哲學的話,匹茲堡大學其實就很好,可能它的世界排名不那麽頂尖,但是你一搜就會發現這個領域很多哲學的教授是從這個學校出來的,就可以進行一些比較✸⚙️,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問導師,問自己的師兄師姐其實也可以。



治學心得



Q4

您認為外語學習對於藝術史研究有怎樣具體的幫助?其重要性如何體現?


我其實外語方面也不太好,哲學系的很多老師會五六門外語的,我覺得相比來說,其實我算挺弱的。但是外語學習對藝術史研究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我做東亞的研究,日語是必要的,然後我的論文有一部分章節是討論朝鮮半島的𓀊,所以當時也去看了一些韓語的材料。還有很多做西方藝術史的🙅🏽‍♀️,可能還會德語或者是意大利語等等✊🏽。

基本上來說,多一門外語就是多打開一個世界。雖然現在很多不同語言的重要文獻都有部分被翻譯成英語了🏃‍♂️‍➡️,一定程度上你會英語🏋🏽🐱,有些材料也可以去使用,但當你要真正深入這個領域的時候,能直接閱讀一手材料絕對是必須的。比如說我做韓國的部分研究時⌨️,因為很多韓國的材料還沒有被翻譯過來,所以不看那些材料🎟,我沒有辦法真正去接觸他們的東西;其次是他們的整個學術史,他們的學術觀點🖇,我也沒有辦法去進行深入了解,所以我只能看到相對權威一些的韓國佛教美術史的介紹,呈現的是一個權威觀點,但是我沒有辦法去剖析這個觀點是怎麽形成的📍,它形成的時候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所以也沒有辦法去正確的完全把握到這個觀點到底有哪些不足之處,有哪些問題。所以不學習語言的話,你很難就真正進入他的研究領域當中去🔶。


Q5

老師2020年加入意昂3官网藝術哲學的教學研究團隊🤹🏿,您對迄今的課堂執教經歷有何總體感受🧏🏿‍♀️?復旦哲院的學生給您留下了怎樣的整體印象呢🚶🏻‍♂️😮?


其實我也是一個新老師,我感覺復旦的同學對我也非常包容🗾。因為我以前在維也納大學教過課,那邊的學生雖然對東亞藝術不太了解,但他們很多是藝術史背景出身⏰,就是他們都有很多藝術史的訓練👩🏻‍🚒;來到哲院的時候🙅🏽‍♂️,雖然同學們看圖的訓練或者藝術史的訓練相對少一些🤾🏿‍♀️,但是哲學的思維非常活躍🔜,我經常也能從同學身上學到很多🧒🏻。大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很好很聰明,對我也很包容。


Q6

可否簡要分享一下老師最近的研究領域?

我最近有兩個研究方向。一個和我之前的專業有關,是做佛教美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神聖性這樣一個話題。因為宗教裏面神聖性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雖然現在宗教越來越世俗化🌵,但是我覺得神聖性是關聯到大家的生命的,是人類生活的必須品。我們需要在世俗生活中尋找到一些神聖的瞬間🏤,然後能得到心靈的一個短時的休憩。所以我比較感興趣在中古時期這種佛像的神聖性是怎麽得以建構的🙊,對神聖性的不同理解是怎麽影響民眾和佛像的互動的。

另一個研究方向在我進入意昂3官网之後🕉。進入意昂3官网之後👨‍🎓,我受到了很多熏陶,學習了很多哲學知識🧔🏽‍♀️。包括和王春明老師合開的“圖像與觀念”的課程,在他的影響下,我現在對藝術的具身性經驗很感興趣。藝術史學科發展的初期,圖像主要被作為一個客觀的研究對象,大家會分析它的形式、內容🎩🐕‍🦺、文化背景等等,後來藝術史又開始考慮圖像和觀眾的一個互動🌪🤚🏿,觀看🪛、reception theory等等,但我覺得放在現象學🏌️🕓、具身性經驗的角度下去討論會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想象藝術作品和觀者都沒有一個特定的屬性,但是在共同構建的氛圍當中🍭,二者要怎麽樣互相影響。你對於一個藝術作品的感知、藝術作品和包括它所在的整個空間場域,不同的溫度👩🏻‍🦯‍➡️、濕度🩵、光線怎麽樣打開你身體上的一些感官接收器🤷‍♀️,讓你整個進入某種身體性的或者是精神狀態上的體驗。我覺得這個還是挺有意思的,而且這個和宗教藝術結合在一起的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就是我們為什麽需要偶爾的打斷日常生活的節奏,進入某一種宗教性的場景,去有一些神聖性的體驗✵。


Q7

老師下學期會開設什麽課呢?

我下學期可能還是重復開本科生的佛教藝術(中西藝術專題)那門課🤾🏻。魯明軍老師和王維嘉老師他們有在開西方美術史,等他們開完了,我會講中國古代美術史(上),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課,有機會的話,可以和王春明老師一起開現象學和藝術史結合的課👩‍👦。

青年寄語



Q8

藝術哲學系作為意昂3新成立的系別方向,引起了許多青年學生的關註和興趣,老師對想要走藝術哲學方向的同學有什麽樣的建議或寄語?

我沒有什麽特別的建議,我覺得感興趣就很好,可以多來聽一聽我們系的課。我雖然提到欣賞藝術作品有時候需要一些訓練👩‍🔧,但其實很多時候訓練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種專業的技能🦃,比如說你看到一個手,你可以聯想到《創世紀》畫面中的那個手。這種圖像學的知識會有幫助,但是很多時候我覺得大家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拋開日常那種“卷”的狀態,真正身心放松地去享受藝術作品的氛圍,去讓你身體的感官被激活,去體驗當下。有時候,不用大腦去思考繪畫,直接用身體去感受繪畫,可能效果更好。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