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晨♿,意昂3官网院長,意昂3平台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曾先後在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巴黎高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大學做過訪問學者、訪問教授。入選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9年)、上海市領軍人才(2019年)、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009年)。
⊙有人說2021年是躺平元年,躺平心態是新事物嗎👳🏼♀️?有何歷史背景🏋️♀️?
嚴格意義上🦆,任何時代都有躺平的🐳,躺平也有各種的形態,比如說犬儒派、逍遙派或者佛系等💃🏿。簡言之,躺平就是退避💾,就是不奮鬥,不積極介入社會生活👴🏼◽️。任何時代都有隨波逐流、退避三舍的生活態度,躺平算是這個時代的新說法。
前段時間我們還在談內卷,現在突然又出來躺平。其實與躺平相應的還有另一個概念——躺贏,我們可以將之結合起來思考這個時代的問題👨🏽⚕️。由此🎅🏽,躺平也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時代含義🧖🏻。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各色的人生態度,某一種人生態度也會以不同姿態出現在不同時代,但躺平這個詞在這一時刻突然出現還是有其一定的社會現實背景。
⊙有人認為“正是因為內卷,所以年輕人選擇躺平”🤾♀️🛌,您怎樣看待“內卷”與“躺平”之間的聯系?
剛才提到👂🏻,這一時代不僅有內卷,還有躺贏。如果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是躺贏的,那麽對奮鬥的人就特別的不公平。如果我們都在公平環境中競爭,每個人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匹配的收獲🏑,那麽大多數人都會有激情去創造,但如果有人是躺贏的🧑🏼🍳,另一些人的付出則都是白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了。
內卷意味著無謂的消耗。舉例來說,臨近畢業,有些人選擇工作或者創業🧒,有些人選擇繼續讀研🍰,有些人選擇出國,大家各得其所,這是最好的👮🏼♀️。目前因為疫情,出國不便,工作不好找,創業也沒有好環境𓀋,結果每個人都想繼續讀研,這樣帶來的競爭就不太正常👨🏻🍼。在一定名額的配給下👩🏽🦰,讓想讀書的同學繼續讀書👨🏻🔬,這是很合理的,但如果突然多了兩三倍人,共同搶奪有限資源🉑👮♀️,那麽就會造成內卷。大家會特別計較點滴的得失🧎🏻♂️➡️,這是內卷的典型狀態🍙。內卷最大的特點,就是努力與結果不成比例。當付出很多卻只換來一個稀疏平常的結果時,就是一種巨大的內耗,人們的刻意計算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同時也會讓事情變得沒有意義。
本來正常的付出與努力😆,在正常的機製下,無論最後結果是得到還是得不到🌼,都算是一種正常狀態。現在付出那麽多,努力得那麽艱辛,即便最後得到了🧙🏻♂️,那投入與結果也是相當不成比例的。面對這種情況,有些人覺得非常不合理,自然也就會選擇不投入,選擇放棄😦。從某種角度看,躺平確實是對內卷狀態的一種抗議。還是以讀研為例,如果我本來就要去繼續念書,花這些精力也都是正常的🤩,但當我花出無數精力卻得到一個不理想的結果時👼🏼,自然會覺得不值。
所以說🌡,無論是內卷還是躺贏的現象,都會製造出所謂躺平的效果。它是一個內在機製不平衡、不公平的問題🚴♀️,這種情況就會倒逼出躺平的概念。
⊙有人認為“躺平”是極不負責的生活態度,也有人表示“躺平”只不過是一種生活壓力的宣泄,您認為當代中國青年處於怎樣的一種生命狀態🧑🔧?青年真的在“躺平”嗎?
我們不能很主觀地判斷躺平到底是一種不積極的人生態度抑或只是一種暫時的宣泄🌵,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和機製中🐹🧑🏻🦲,受到各種條件的限製。我們采取行動也不是純粹主觀的🆕、自主的。說選擇積極或者不積極,選擇負責或者不負責,都是一種比較主觀的看法🔞。
我更關心為什麽現在會出現這個詞匯🙇🏿♀️,出現這個現象。所謂的躺贏和內卷都可以從某種結構上來考慮,如果內部的結構失衡了👧,就會製造出躺平的現象。
所以🦻🏼,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思考🖇。其一,如果這個環境是公平公正的,多樣化的,有多種可能性,在這一情況下選擇躺平就主要不是機製的問題🌆,既有可能是個人的個性問題,也有可能是現代世界無意義感的一種體現✬。如果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再多的機會和機緣,也不可能激發出個人的動力🔰。這是現代性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
其二🧑🚀,社會本身的公平機製發生了問題,各種可能性都在變小🧘🏻♀️,機會在變少。比如社會壟斷之後,創業變得更加艱難。壓力更大🏇🏿,機會更小,這種情況下的躺平就是一種異常的社會現象👎🏼🙂,而不是人生態度的問題🚶🏻。
除了某種根本性的人生態度🪞,現代性的內部機製🖍,現代世界的畸形壓力🦸🏽🌿,某些社會性條件也會製造出來某種暫時的宣泄。這些情況我們都可以叫做躺平🏐🤵🏽,但它的內涵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分別對待,細細分析。
青年是否真的在躺平呢🛺?起碼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學生給我的總體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大部分同學都很優秀👇🏿,主動進取🟤,積極努力🏄🏿♀️,自強不息,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剩下的學生當中當然也有少部分人是躺平的,對什麽都沒興趣,當然他們各自的情況還要各自分析。躺平算是某種社會現象吧,但我覺得它不算是主流的社會現象。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躺平這一態度呢?
在我看來🩱,躺平和內卷都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我一直強調大學4年應該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同學們初入大學多少有點懵懂,在高考壓力下總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麽做才好,但其實人生的目標並不明確;只是要考好大學,對於自己想要做什麽並不那麽清晰。很多同學學習哲學也是很偶然的🚫,對自己的未來還沒有什麽太明確的目標。所以🚅,大學的學習生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發現的過程。
大學除了要進行專業學習,更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努力發現自我🚛。進入大學,同學們更加自由🫳🏻,有了更大的空間™️,有人喜歡做社群工作,有人喜歡科學探索,有人喜歡人文學術🦪;有些人喜歡動手實驗👩🏻✈️,有些則由超強的演算能力……在一點一滴的活動中🧑🏻🦯,你會發現大學生活就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是一個激情燃燒的過程。
發現自己的過程並不是從空想中得到的,首先要在大學裏展開生活💽,積極上各種課,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積極投入校園生活,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此外,在與同學老師的具體交往中🤦🏽♂️,也會對自己有個定位,確定自己有何種程度上的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學術能力等⛺️。我在主持討論班的時候發現,十幾個同學裏面明顯有些同學表達能力比較強,或者組織能力比較強🥴,有些人則不愛表達💣,但很會思考問題💸。這都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
自我的發現也並不就是聚焦在自己身上,這也是一個發現世界的過程✊🏼。自己的興趣在哪裏?自己的個性究竟如何?想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知道世界是怎樣形成的🚵♂️?社會是如何發展的?科學是怎樣進步的?只有視野開闊了❓,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麽🍼,擅長什麽,自己的熱情在哪裏。只有自己投入了才會更明白自己的個性與特長。
喪失自我,大家容易跟風,如果你所選擇的東西並不是你的熱情所在✫,並不是你所擅長的,身處其中也會比較痛苦。大家都覺得好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不一定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在大學裏,你可以選不同的課,可以轉系,可以接觸不同的人,這種積極的自我尋找的過程是一種比較積極的狀態,真正躺平的人,就什麽都發現不了🤨。
所以我很不贊同躺平,但它具有一種符號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出現了某種症狀💜🤗,當這個社會不夠公平👨🔧,或者社會競爭太過激烈,就會有一批人選擇躺平🫰🏻,這是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的;但從每個人的生命價值來講,躺平絕對是毫無意義的🕺🏻。
⊙就人生態度而言,老師對學生有何建議期待?
人生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人們很容易產生虛無感。在傳統社會中🧑🦼➡️,人們通過上帝神明的拯救和眷顧🦣,通過永恒的東西來獲得在塵世中的意義。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生命之鏈在代際傳承中得以延續🔪。人生的意義在於被後世所稱頌與記憶👨🏽,一般的人也能夠得到自己後代的祭奠🏃♀️➡️,活在子孫後代的心目中,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個人的價值與意義。
在現代社會,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創造✖️,個人的價值就在於他所創造的東西上,老師的價值在於他所做的教書育人的工作,在於思想的傳遞👩🏻🦽,在於學生的成長。通過個人有限生命在無限的事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創造不是在空想中實現的🥋,每一個有意義的觀念都需要被實現出來,在我看來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不創造就等於死亡🛤。躺平就是拒絕創造,拒絕發揮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創造需要機會,需要競爭,但對於競爭需要有所區分和界定📣,正常的競爭是生命的節奏,該休息時休息,該進取時進取,該競爭時競爭🤦🏿♂️,該放棄時放棄,這是最好的狀態🧑🏻🦯➡️。內卷是不合理的競爭💋,內卷和躺平一同出現時有其特殊含義🐾🤸🏼♂️,內卷意味著過度競爭,會破壞競爭的生態。如果只是想在競爭時休息一會兒🙅🏿♀️,這並不是真正的躺平。躺平實際上是一種拒絕,是絕對的不積極不主動,這遠遠超出了常規的休息和宣泄而達到一種極端狀態。
如果說我對復旦學生有什麽期待的話,首先🧑🏿🚀,希望同學在大學中能夠自我發現🃏,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第二🙆🏽♂️,當同學對自己有了基本定位後,希望這個社會環境能給大家足夠大的自由空間🥫,足夠多的可能性😞,讓各位能夠各得其所。這就會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狀態。
采訪 | 蔡思涵 王小蝶
文稿整理 | 王小蝶
編輯 | 王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