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會刊
獲評“意昂3源愷優秀著作獎”
主編🤦🏻:張慶熊,孫向晨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時間:2021年11月
ISBN: 978-7-5426-7445-6
編委會主任🪈:
江 怡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 傑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擔任,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寅卯 王 恒 王慶節 方向紅 朱 菁
朱誌方 江 怡 孫周興 李大強 李國山
張學廣 張能為 陸傑榮 陳誌遠 陳春文
陳嘉明 陳德中 歐陽謙 尚 傑 周柏喬
莫偉民 陶 林 黃裕生 韓 震 韓林合
傅永軍 童世駿
主編:
張慶熊 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王 球 王 聚 王春明 葉曉璐 劉劍濤 孫小玲
本輯統編:
王春明
本輯的文章較為集中,大都圍繞“知識、闡釋與道德”的關系展開🏋🏽,這多少與我們召開過的相關會議有關。“知識”“闡釋”“道德”這三個概念在現代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從互相對立到融會貫通的過程🌍🧑🏻🏭。近代經驗論和早期的分析哲學家主張🤱🏼,唯有經驗認識和邏輯分析才是達到知識的有效途徑。然而,這種實證的思維方式在論證道德時遇到重大困難。道德涉及對宇宙本體和生命意義的理解,在實證主義者眼中這卻是得不到證實的無意義問題。詮釋學致力於對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闡釋,旨在幫助人們理解道德行為的根基和意義🥻🚝。於是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就出現了分析哲學和詮釋學這兩種對立的思想流派,各有自己的方法和適用範圍。這種把對知識的求證和對意義的理解相分離的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知識與道德相分離♢,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分離。如果我們考慮到人生是一個整體,在人生實踐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對意義的理解是相統一的,那麽我們就有必要反思這裏究竟出了什麽問題。在分析哲學和詮釋學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哲學家在重新思考真理與價值的關系問題🌾。認識活動中包含信念與誌趣,道德實踐中包含真知與驗證。我們在信念與誌趣的推動下進行認識活動🦏,根據生活經驗修正道德規範和風俗習慣。只有把對知識的求證和對意義的理解統一起來,才能把真理與價值統一起來🤹♂️。然而這種統一並不容易,其中存在許多艱深的哲學問題。
本輯收錄的十多篇文章在不同程度上就是對這類問題的反思🗝。近代哲學的一個特征是把知識論放在第一位,在研究本體論和倫理學的問題之前優先研究知識論問題🟦。然而,知識自身如何證成呢?康德從先驗的角度探討知識的可能性範圍。高來源的文章《從先驗到探究——邏輯哲學語境下的實踐轉向》論述了皮爾斯的實用主義思路對康德的先驗主義知識論的改進。按照皮爾斯的看法👬🏻,探究的邏輯是與實驗相結合的邏輯👨🏻🦯,清楚明白的觀念及其有效性範圍取決於為概念和命題製定操作定義👂🏻🧑🏼🔧。舉例來說,金剛石比玻璃硬的操作定義是用金剛石劃玻璃應能見到劃痕。奧斯汀的文章《如何談論——一些簡單的方法》從日常語言的角度探討如何進行論證,嘗試克服早期邏輯實證主義在“證實原則”和“意義標準”問題上的片面性🤷🏿♂️。當代知識論的討論引入“模態化”“認識安全性”和“思想實驗”等視角☂️。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當代知識論面臨的最緊迫課題。具有巨大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的人工智能已經不像以前的計算器👩❤️💋👩🎑,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它甚至能代替人決策𓀑,告訴人應該怎麽做🧗🏼♂️,而我們常常不完全明白為什麽應該這樣做,從而產生一種對人工智能決策的依賴。有關這一點🥕,自從阿爾法圍棋誕生以來已經很明顯,甚至連職業棋手都看不明白阿爾法圍棋的選項🍾🧜,但不得不承認其選項更加優化🧑🍳。難道人類真的要被計算機牽著鼻子走嗎👩🏽🍼?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在高科技時代面臨的一種新的物化方式💆🏼♀️?
在經典的認識論討論中,存在著自然主義與先驗主義的爭論🧝🏽♀️。哈爾珀(Edward C. Halper)的《存在的理性》從自然主義的角度論證存在的理性,論證人的主觀的認知框架必須符合存在的自然理性,以便得到有效應用並獲得成功🏋🏻♂️。這裏討論的“存在”顯然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觀念有重大差別🧢。在海德格爾那裏,“存在”意味著“開啟”,具有神秘的含義。這在海德格爾的中後期著作中越來越明顯。在道德論證的問題上存在著直覺主義的情感主義與直覺主義的理性主義之爭。道德是一種愛,是一種憐憫心,是一種同情心👆🏽。每個人都能體驗到自己的道德情感🏊🏽♀️。這是一種直覺主義的情感主義論證方式。但是這種論證方式是有缺陷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能看到愛心、奉獻精神之外,還能夠看到仇恨的情感和自私自利的態度。於是就有一些哲學家探討道德是否可以建立在能夠直觀到的一些顯而易見的理性的道德原則基礎之上。王奇琦的《道德直覺主義的理性主義源流》梳理了這條思路👂🏿。
哈貝馬斯的《信仰與知識》是一篇寫於世紀之交的老文章👴🏿,今天重讀這篇文章仍然感觸頗深。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的思路很復雜。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那就是他用文化傳承和在生活世界中所形成的背景框架取代了康德的先驗框架,主張人們在共存的互相交往的關系和文化傳承的歷史的過程中形成了知識論和道德的框架。近代以來西方世界的這一概念框架的形成與西方的啟蒙理性密切相關。然而,當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某些文化區域中的居民及其居住在歐洲的一些移民並不把啟蒙理性視為當然🥞🎂,再加上文化間的交往與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就導致宗教沖突和文化沖突👆🏼。在這種形勢下🧘♀️🫳,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是不是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哈貝馬斯嘗試對此作出回應。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哈貝馬斯還談到高科技時代對啟蒙理性的一個巨大挑戰。啟蒙理性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人生而自由,人人具有自主性🪮。但是當基因工程能夠重組人類的胚胎時👼🏿,一個新生嬰孩的這種自主性是不是被他人預先決定了?
《現代外國哲學》歡迎書評,特別歡迎對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成員的著作的評論👨🚒。本輯中有一篇書評針對佘碧平教授的《心智的秘密——論心智的來源🈚️、結構與功能》,指出該書是“續寫《知覺現象學》的嘗試”👩🏿💻。佘碧平的這本書擴展了知識論的視野,從心智與存在的關系的角度探討了心智演化的過程和方式。該書最後兩章探討決策和心智培養的問題⏩,這在國內知識論研究中開辟了新的課題🧙🏻♂️🙎🏿。
張慶熊 孫向晨
2021年4月8日
從先驗到探究——邏輯哲學語境下的實踐轉向 / 高來源
From Transcendental Reasoning to Inquiry Inferring: The Practical Turn in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y of Logic / Gao Laiyuan
如何談論——一些簡單的方法/ 約翰·蘭肖·奧斯汀著,楊玉成譯
How to Talk:Some Simple Ways /John Langshaw Austin, translated by Yang Yucheng
模態化的知識論、認知安全性與思想實驗 / 李麒麟
Modalized Epistemology, Epistemic Safety and Thought Experiments:A Limited Study Based on Relevant Cases / Li Qilin
道德直覺主義的理性主義源流 / 王奇琦
On the Tradition of Rationalism in Moral Intuitionism / Wang Qiqi
存在的理性 / 愛德華·C.哈爾珀著,劉欣宇譯,孫慕天校
The Rationality of Being / Edward C. Halper, translated by Liu Xinyu, revised by Sun Mutian
智能理論♨️🥘、人機融合與後人類主義哲學 / 朱林蕃
Intelligent Theory🤽🏽, Cyborg and Posthumanism / Zhu Linfan
萬物的終結——康德的終末論與道德理論之間的沖突 / 李晉📂,馬麗
The End of Things:Conflict between Kant's Eschatology and Moral Theory / Li Jin, Ma Li
整體的分裂與出路——早期黑格爾思想進路探微 / 劉海鵬
The Division of the Entirety and Its Outlet: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Hegel's Thought / Liu Haipeng
評弗裏德裏希·威廉·約瑟夫·謝林的《學術研究方法論》 / 弗裏德裏希·丹尼爾·恩斯特·施萊爾馬赫著,周小龍譯
Review of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s Lectures on the Method of Academic Study / 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 translated by Zhou Xiaolong
對方法論邏輯學的本質奠基——胡塞爾在《純粹邏輯學導引》中對認識之明見性的證成 / 張睿明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Methodological Logic: Demonstration of Apodictic Cognition in Husserl's “Prolegomena to Pure Logic” /Zhang Ruiming
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轉向”問題爭議——兼論一個“中期”階段的必要性 / 李紅霞
Controversy over the “Turn” of Heidegger's Way of Thinking:Also on the Necessity of a “Middle Period” / Li Hongxia
從辯證法角度對施特勞斯解釋學的批判 / 王運豪
Criticism of Strauss' Hermeneu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s /Wang Yunhao
信仰與知識 / 於爾根·哈貝馬斯著🚅,方環非譯
Faith and Knowledge / Jürgen Habermas🤙🏽, translated by Fang Huanfei
意義作為使用與圈內圈外之爭——論維特根斯坦後期語言哲學對跨宗教和跨文化對話的意義 / 成靜
Meaning as Use and the Insider/Outsider Problem: On the Implication of Later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for Interreligious and Cross-culture Dialogue /Cheng Jing
關於理性與感受 / 沃爾夫哈特·亨克曼著,吳思涵譯
On Reason and Feeling / Wolfhart Henckmann, translated by Wu Sihan
“我思”之再思——亨利生命現象學的開啟 / 劉宏
Rethinking “Cogito”:The Origin of Henry's Phenomenology of Life / LiuHong
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符號學再闡釋 / 白金钘
A Reinterpretation of Halbwachs's Theory of Collective Memory on Semiotic Theories / BaiJinxing
社會構形與歷史時間——論阿爾都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獨特闡發 / 潘裕文
Social 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Time:On Althusser's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Pan Yuwen
自我所有🫛、財產所有與分配正義——《資本論》敘事結構及其對當代政治哲學研究方法的變革 / 王艷秀
Self-ownership,Property Right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Das Kapital and Its Change in Research Method o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Wang Yanxiu
續寫《知覺現象學》的嘗試——評《心智的秘密》 / 趙燦
An Attempt to Continue Writing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A Comment on Secrets of the Mind /Zhao Can
海德格爾的“雅努斯面孔”——評黃旺《時間與想象😒:現象學與解釋學中的想象力問題》 / 王宏健
Heidegger's “Janus Faces”👏🏿:Review of Huang Wang's Time and Imagination🧘♂️:The Problem of Imagination in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Wang Hong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