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56期|王球: 前沿聚焦👓💽,預測心智與動物認知

    時間:2021-04-12

    王球♟,1983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201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意昂3、意昂3平台智能哲學與智能科學研究中心(Fudan PSI Center)。2013年意昂3博士後出站👩🏿‍🎨,2013至2019年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員講師、副教授👱🏻‍♂️,倫敦大學國王意昂3(KCL)👹、麻省理工意昂3(MIT)訪問學者,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近20篇。主要研究領域為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知識論👩‍🦱、形而上學🧑🏼‍🏭。

     一、王球老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什麽呢?

    我最近重點關註兩個研究領域🧑🏼‍⚖️:預測心智和動物認知。這兩個研究領域都比較前沿,後者顧名思義一聽就懂,前者不少人可能沒聽說過。

    預測心智是一種對心靈或心智(mind)本質的抽象理解,它很大程度上受到諸如機器學習、認知心理學、神經生理學這些前沿科學的啟發✥。大致意思是說,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有機體的心智👮🏿‍♂️💍,它的基本工作模式不是客觀地反映世界是什麽樣的,而是通過主動提出預設或預期,推斷出世界是什麽樣的🧑🏿‍🔧。

    容我講具體點,也就是說,一個心智系統,比如大腦,若要感知和表征世界,就必須像深度學習系統那樣,對感知輸入的誘因不斷提出猜想或預測📜。感知系統接收到的信息🤡,會被用來檢驗和修正這些預測模型本身,這樣的過程是層級化和迭代循環的。我們關於世界的猜想越是反復修正就越可能精準,這些猜測也越是符合世界向我們“敞開”的樣子⬛️,最終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產生了知覺和行動。

    可以看到,這個說法有濃厚的康德色彩。康德認為,要使得知覺和知識得以可能,認知主體關於世界的先天形式,也就是時空直觀和知性範疇,必須自上而下地統攝和建構散亂的感知雜多。康德用他的先驗觀念論完成這個故事,而預測心智則用認知科學證據講這個故事🐬🛁。無論在康德那裏還是在預測心智這裏,這個故事很有革命性,它將顛覆我們對心智、行動、自我和主體性等一系列重要哲學概念的基本認識。

    除此之外,預測心智還會以全新的方式處理一系列有趣的🏷、哲學之外的問題💆🏻‍♀️,比如我在人聲鼎沸的飯館裏,很容易把“網球”誤聽成“王球”。或者在雙目競爭的心理學實驗中🤸‍♀️🫖,當你一只眼睛看到房子的圖像而另一只眼睛看到人臉的圖像時,你便無法同時看到兩個圖像。以及自閉症和妄想症在認知功能層面上如何解釋❤️,這些問題似乎都可以通過預測加工得到很好的回答🪿。

    另一個我最近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是動物認知🦠。大家對這類的問題多多少少都會好奇,也會有一些思考,比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是這種思考如何才能變得靠譜呢👎🏌🏿‍♂️?怎樣才能通過科學證據和哲學方法給出合理的答案呢👀?科學家的答案就是正確的嗎👩‍🦯‍➡️🩻?如果他們在這些問題上給出的結果不一致該怎麽辦?其實我在這個研究領域找到了很多樂趣,這個學期給科哲專業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課就在討論動物認知專題。

    如果我問你⛷,一只狗它有思想嗎?它會感受到疼痛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常常會把自身情感和內心狀態投射到在行為上跟我們類似的物種🚶🏻,用移情的方式,或者用丹尼特所謂的“意向立場”,去給出一個似乎符合直覺的答案。但這背後的理由是什麽呢?為什麽你認為狗有思想呢?維特根斯坦好像說過:狗會等主人回來,但狗不會等主人明天回來🧗‍♀️🧚🏿‍♀️。人類的思想和狗的思想有什麽不一樣嗎📴?在意識的問題上🦷,科學家相信哺乳動物和鳥類跟人類一樣有意識,它們也能體會到疼痛。可是魚類呢?章魚這樣的頭足動物呢🔢?爬行動物怎麽辦?昆蟲會不會感到疼痛🤦🏿?意識的分布能囊括哪些物種在內?如果意識是一種延續性的東西🫵🏽,並非全有或全無的,那麽一朵花、一顆沙粒也有意識嗎?

    這一系列問題背後,涉及到的哲學問題也非常多🙈,這些問題沖擊著我們傳統的關於心智的預設🤱🏼。我相信🧞‍♂️,如果心智哲學僅僅考察人類的心智💂🏼,那就無法讓自身名副其實👳🏽‍♂️。另一方面👩🏻‍🦼‍➡️,在今天很流行的人工智能的話題上🗂,通常我們會拿人類心智作為人工智能的典型參照,這就忽視了各種各樣動物心智這些中間過渡🧜🏻。有智能的不僅僅是人類,會傷痛的也不僅僅是你我,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應當避免人類沙文主義🧑🏻‍🦳。

    二、您選擇這些方向做研究的考慮是怎樣的🧘🏿‍♂️?

    這些考慮會有三個點🦹🏼:首先,這是我感興趣的領域♡,我對於純思辨的東西不太感興趣。做哲學要有一種接地氣的“感知能力”,我不太擅長處理太復雜的事關人類命運走向的大問題,所以就做這種比較有趣的、跟前沿科學研究相關的“雕蟲小技”挺好。第二⛈,我對於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進展比較關註👨‍🎤,這些進展必然對我們以往的哲學思辨帶來新的啟發。一個好的哲學家🏋️‍♀️,像笛卡爾、萊布尼茲、休謨這些人活到今天的話,寫的東西肯定大量汲取了認知科學的養分,他們在那個時代本身就是最好的科學家。第三個理由很簡單,這樣的研究內容是現時代共同關心的話題🌅,做出來的研究成果對於現實問題也有較大助益,更能為時代所接受👩🏼‍🦱。今天的中國學者不是當年的歐洲貴族,選題時既要做真正的學問⛹️,也得考慮實際的性價比。

    三、您所做的心智哲學和當下的神經科學有怎樣的關聯🕗?在何種程度上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

    傳統心智哲學最為關心的是笛卡爾給我們留下的問題,也就是心身問題,這個問題在20世紀後半葉👷,重點放在了意識這一塊,尤其是現象意識。現象意識具有一種主觀感受體驗的特征🐢,這些特征有第一人稱視角,似乎很難被還原為某種物理的或者功能的性質🧴。如此一來,這就和科學的世界觀格格不入了🎣🤽🏼。因為科學的世界觀告訴我們🍠,一切事物說到底🍬,原則上都是由更加底層的、微觀的物理屬性實現的𓀕。

    不過到了21世紀之後👩🏿‍💻,心智哲學越來越向著心理學哲學方向演變。傳統的心身問題、他心問題已經不再是“富礦”了,沒太多東西可以挖了。當年之所以挖的深,主要靠語言哲學的興起。現在流行挖什麽礦呢?神經科學、生物學哲學、人工智能、因果性理論等等。跟經驗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的領域✡︎,越來越受到新一代心智哲學家的青睞🤟🏽。比如神經科學發現👨🏼,視覺初級皮層損傷可能導致盲視現象🐮;聯結左右半球的胼胝體切斷⛩🤵🏼‍♀️,受試者身上會出現一些詭異的知覺和行為表現。這些經驗發現🧽,與我們以往對於知覺的直觀理解很不相同,也勢必威脅了我們從洛克和萊布尼茲那個時代傳承下來的對知覺問題的理解。也許我們會從認知科學領域中發展出一些新的哲學主張。這可能受到了神經科學的啟發,也可能是機器學習帶來的洞見。我想補充說,這裏會有雙向的互動。一方面哲學家會看到科學帶來的挑戰🧘🏻‍♂️,以此反思自己的哲學觀點。另一方面哲學家也會提出一些新的思路,這些新的思路可能有助於人們以一種新的視角去解讀經驗科學的證據和案例。

    四、您對心智哲學領域有何看法🧑🏽‍🎓?該領域目前的研究狀況如何?

    預測心智進路在迅速生長👨🏽‍⚕️,它並沒有完成🤽🏻‍♂️,就像所有腦神經科學的經驗研究領域一樣,它永遠在路上。動物認知也一樣♓️,目前我看到更多的工作,是哲學家在評估比較心理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做實驗時背後的概念預設和方法論。說到底👸🏻,我相信心智哲學、認知科學哲學永遠是年輕的,它不會像黑格爾說的那樣會有個盡頭🧙🏿‍♂️👨‍❤️‍👨,有個終結🚵🏽,因為我們不做第一哲學的企圖👩🏼‍🎨,這種企圖在我看來是無望的,我們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動。哲學和科學👊🏻,會一直互相激蕩💺🏂🏿。

    五🌆、在動物意識研究中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案例可以跟大家分享呢🥣?

    我自己也養寵物🚨,真正的接觸也僅限於此而已🤸🏼。上海這地方沒什麽動物,除非我也去買個望遠鏡頭拍鳥。對於哲學研究來說,我們需要的經驗材料不是這種動物行為學的觀察🍼,更多還是要看最新的論文。不過有些哲學家會針對特定動物的行為,有過很深入的接觸和研究。比如剛剛翻譯成中文的《章魚的心靈》🌶🧕🏽,這是拉卡托斯獎得主Peter Godfrey-Smith的一本書。他是一個潛水愛好者,在多年的潛水經驗中接觸了章魚🧾,對章魚這樣的頭足類動物的高智商和奇特的行為感到震撼🐯。因此他要去探索章魚這種在環境、形態、種系發生學上跟人類極其不一樣的智能生物🐭,如何演化出今天這個樣子。除了行為觀察,那本書提出了很多哲學設想🫃,比如神經為什麽會被演化出來🧛🏻‍♀️🧑🏽‍🎓?意識的起源是單一的還是多源的👩🏿‍💻?這些問題是很二階的🗃,是嚴肅的哲學問題。目前國際上不少哲學家會寫哲學通俗讀物🤾🏿,不再是《蘇菲的世界》這種的🛌🏼,值得國內同行借鑒。

    王球老師的寵物⚡️:龍貓

    Peter Godfrey-Smith著作《章魚的心靈》

    六、您對於學生如何獲取學術前沿信息有何建議▶️👳🏿‍♀️?

    要獲得學術前沿信息不難🤙🏽。我們現在有大量的自媒體,比如微信公眾號👦🏿,能夠看到很多線上講座的推送。問題不在於如何獲取這些信息💁🏿‍♂️,而是說如何快速獲取從長遠看來真正有用的信息。我覺得盡量不要沉迷於自媒體的碎片化信息,也別被太多質量不高的國內講座占據你的時間。更多還是要去看專業的哲學網站🧎‍➡️,比如Philpapers,還有國際著名哲學家的個人主頁💇🏼,以及國際知名哲意昂3系的信息都很有幫助。這些學術網站可以讓我們迅速把握今天哲學家們關心什麽話題。對本科生來說,也有一些面向大眾的哲學普及網站,比如說philosophy bites的音頻節目就很不錯🖖。

    七、您最近在給本科生上哲學論文與寫作🏊🏽‍♀️,請問您覺得如何能寫出立意比較新的論文?

    這門課之前是黃翔老師上的,我是接他的衣缽,上課方式和內容也有繼承性。這門必修課很有必要開設,我知道有同學到了本科畢業論文階段👨🏻‍🦱🪃,寫出來的文章竟然還是像一些零碎的感想。和科學論文一樣,哲學論文也是高度專業化的🤸🏻‍♀️,你得在範式的規則當中施展才情。回到這個問題🤺👃🏼,提出真正有新意的想法是非常難的。越讀書你越能感覺🤷🏽‍♀️,我們很難在哲學領域裏面真正做出重大的實質性貢獻。也就是說🧕🏿,你所謂的新意其實並沒那麽新🈵,你以為有新的idea,要麽你的論證技術難以支撐你的idea🧑‍🎓,要麽這個idea已經被人說過了🧬。哲學的基本功是論證技術,技術很重要,但是也有沉迷在技術中,一輩子做的工作都是雞零狗碎的,我很擔心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我精神上雖然屬於分析哲學的陣營,對歐洲大陸哲學家比如阿甘本☂️、齊澤克這些人的思想也有興趣。他們會有一些很有趣的提法,盡管這些提法在論證技術的支撐層面上尚待完善🏊🏻‍♂️👛,但是他們有些提法非常有洞見。在哲學史上,很多案例表明📤,偉大的洞見比漂亮的論證有時候更能推動進步。

    采訪 | 張鵬霄

    文稿 | 張鵬霄  王小蝶

    編輯 | 王小蝶

    責任編輯 | 王小蝶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