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編委會主任】
江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傑: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立群 馬寅卯 王 路 劉 傑
朱誌方 江 怡 楊大春 余 平
張能為 張慶熊 張再林 李國山
尚 傑 姚大誌 陸傑榮 陳春文
陳嘉明 周柏喬 歐陽謙 倪梁康
郭大為 郭貴春 顧 肅 童世駿
韓 震 靳希平
【主 編】
張慶熊 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孫小玲 葉曉璐 劉劍濤 王 聚 王春明
【本輯統校】
劉劍濤
【出版發行】
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月】
2020年11月
目錄
序言(張慶熊、孫向晨)
現代西方哲學分為英美和歐陸兩大板塊,這不僅是從地域角度考慮,而且與哲學傳承有關。英美有著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哲學傳統,所以現在分析哲學成為主流,重視語言分析和邏輯分析以及經驗驗證和實用效果。歐陸有著理性主義和思辨哲學的傳統,所以現在詮釋學🛌🏼、現象學和結構主義的余波經久不息⛸。本輯《現代外國哲學》所收錄的文章主要屬於這兩大類型🙅♂️,讀者能夠看到它們不僅在論題上不同💽,而且在寫作風格上也有很大差異。歐陸哲學的文章重視哲學傳統™️,喜歡借助哲學史進行詮釋,把闡明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當作哲學的重要任務。分析哲學善於借助具體的語句和事例進行分析👌🏼,重視人的日常經驗和科學知識,註意克服語義不清和概念誤用造成的思想混亂🌞,把哲學討論引向語義明確和能得到經驗證實或證偽的途徑上去🧘♀️。盡管這兩大哲學路向很不相同✤🧗,但實際上是互補的。分析哲學的成功往往取決於所舉的例子是否恰當📮。這樣的例子要能夠舉一反三,由點到面,由小見大,由特殊到普遍❤️🔥🙋🏼。現在分析哲學家所討論的問題在哲學史上往往也討論過♊️。研究分析哲學的人要學點哲學史💇,註意從宏觀上通覽問題和把握全局,才不至於使分析哲學淪為瑣碎哲學👨🦼➡️。研究歐陸哲學的人既要仰望星空探究終極的形上之理🎅🏼,也要腳踏實地規劃可行的實踐之路,宏偉的哲學使命才不至於淪為空談的烏托邦🛃🐜。
本輯《現代外國哲學》大致可以分為四組🧘🏼。第一組以《伽達默爾“第三次啟蒙”與當代啟蒙意義之復雜性理解》為開頭的五篇文章屬於歐陸哲學,其中前四篇歐陸哲學的風格很明顯🚟。第五篇有關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的文章在議題上與分析哲學接近,但在研討方法上與分析哲學有重大差別➙🧑🏼。胡塞爾嘗試把對邏輯的研究與認知方法和意向分析綜合在一起考慮🧚,開辟了現代歐陸哲學中現象學的路向。
本輯第二組以奧斯汀的《有先天概念嗎?》為開頭的八篇文章屬於分析哲學🧙🏽。這裏值得提一下,通常認為詮釋學著重於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理解😫,而分析哲學著重於邏輯分析和對知識的經驗證實🫶🏼🙅♀️。這一看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呢🚣♀️?分析哲學究竟如何看待和處理意義理解問題呢?為此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學刊專門組織召開了一次有關認知與理解的研討會。我們在這裏收入了這次研討會上宣讀和討論過的《認知信任、理解與理智德性》《理解與解釋》《從知識到理解》這三篇文章以饗讀者,供讀者了解分析哲學的相關觀點。
本輯第三組文章有關倫理道德🦄、政治正義🟠、宗教文化和社會治理中的哲學問題。現在學界也把它們歸人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和社會哲學的領域中🐂。之所以如此乃因為近代以來👨🏿🦰,當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從形而上學的體系哲學中分化出來以後🫷,它們依然留有哲學的胎記,時不時地要回到亞裏士多德、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理論那裏去🧑⚖️💪🏽,繼續討論哲學中的基本問題。在這方面👩🏿🦰,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沒有多大差別。美國哲學家羅爾斯討論的問題,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也討論👨🏻🌾,他們有著共同的誌趣,訴諸共同的思想資源。這組文章共六篇🚶🏻♀️,其中施耐德的《求諸精神可否彌合文化隔閡與宗教隔閡?》是2018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學以成人”的主會場發言稿的譯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全球化時代如何克服種族主義和宗教沖突問題👩🏽✈️。
本輯第四組匯集有關德國古典哲學、中世紀哲學📡、中外比較哲學、訪學見聞的文章,共六篇。
編輯出版一本學刊不容易。需要各位作者和各位編輯的辛勤付出。我們刊物的稿件大致有三個來源🔜:一是會議論文的稿件,這包括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及其專業委員會會議的稿件;二是作者的投稿;三是我們的組稿。無論這些稿件的來源是哪裏👩🏻🦯➡️,我們都把它們分類後交給相關專家審稿🎓,主編根據相關專家的審稿意見再與編輯組成員討論是否錄用或是否修改後錄用🍟⛱。這樣的審稿、修改稿件和編輯的過程也是一種作者、審稿者和編輯互相學習和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希望這個平臺有助於推動中國學界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展開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工作👨🦰。
2020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