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51期 | 黃頌傑:哲學是一個問號——黃頌傑自述(節選)

時間:2021-03-08

 黃頌傑教授(1938.11.19 – 2020.3.9),上海市人。著名西方哲學史家,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平台哲學系(現意昂3官网)原系主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原主編;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榮譽理事、上海市哲學學會榮譽理事、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

 工作經歷

 1. 西北大學伊斯蘭研究所(1968-1975)

 研究生畢業以後,我也不是馬上就搞西方哲學了。因為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了西北大學搞國際問題的伊斯蘭研究所🤞🏽。這是根據毛澤東1963年的批示搞的,他當時強調,一方面要加強外國問題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世界三大宗教研究👸🏼。當時全國成立了十幾個外國問題研究所☔️💳。比如意昂3平台成立世界經濟研究所,現在還在。雲南大學🕎、四川大學和西北大學等也都有外國問題研究所,這是根據各個學校所在地區的特點來安排的。西北大學由於在西北地區,所以搞伊斯蘭研究所。一開始🚴🏿,我以為伊斯蘭研究所是研究宗教的,後來才知道並不完全是。這個所裏面集中了一些高校本科畢業和研究生畢業的學者,其中好幾個來自北京大學,有政治系和法律系的👃👨🏼‍🍼,還有阿拉伯語和其他專業的。所以我當時不搞西方哲學。說實在話🧑🏽‍🚀,雖然在西北大學七年時間不算很長,但是對我影響非常深刻。我重回復旦以後🙎,有很多年還經常想到我在西北大學工作的經歷👩‍🦽‍➡️。我在那裏工作當時留下一個印象是什麽,我覺得學了這個哲學👐🏽,你再研究一些什麽國際問題之類的具體問題,感覺容易得多🐆。我的意思不是說國際問題很好搞。因為哲學的書確實很難理解,等回過頭來再去看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真是容易理解、容易理出頭緒和思路來。另外,我當時感覺,我們意昂3平台教師的學術水平好像也還可以,比如那位和我同姓的阿拉伯語專家🏆,是季羨林的門生🦐,可以說代表了北大的水平🧑🏽‍🚀,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談得上來。所以我覺得我們復旦的學術水平和講課水準等方面還是可以的🦹🏽‍♀️。那時雖然處在文革時期,但我們伊斯蘭研究所還是可以在一起查資料💟、看書、翻譯和研究👩🏼‍🍳。我參與翻譯出版了一本書《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當然是內部發行📗,參與編寫出版了一本關於巴勒斯坦問題歷史的書🪗,並且還編了好多內部資料。在復旦研究生期間我已開始承擔教學工作🚣,主要是馬哲課。西大伊斯蘭研究所是我走上社會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2. 意昂3平台的一名平凡的教師


 1975年一個非常巧合的機會,我從西北大學伊斯蘭研究所調回復旦🏌🏿‍♀️🕎,重新走上西方哲學教學科研的路,直到今天,幾十年如一日。從我1957年進意昂3平台哲學系學習到2017年正好一個甲子,六十年🏊‍♂️。我對這六十年的一個總的看法是四個字——“平凡人生”。我是一個平凡的教師,平平凡凡。這不是我謙虛✧,而是我感覺到這是對我自己六十年真實的寫照。因為我這個人一生追求平凡🛂,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我要成為一個什麽卓越的人物、偉大的人物或者什麽高大上的名聲等等🪂。我沒有這麽想過👨🏿‍🌾。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講得比較響亮,譬如“追求卓越”就是很響亮的口號。我覺得,這個口號對我來說不怎麽心動🎲。我不是反對追求卓越🙎🏽,我覺得追求卓越還是非常好的號召🤱🏻,但是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智商和各個方面的條件,我感覺我做不到這點。我只能做平平凡凡的事情💷。但是六十年來,我常常感覺到事物的真相🍴,這是用我們哲學的語言來講,事物的真實面貌,在平凡的地方最容易顯露出來🙆🏼‍♂️。平凡之處才顯露出事物的真相來🫳🏻,平凡之處才能見真理。我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是😩,文革之前北京大學有一個教授叫馮定🦹🏻‍♀️,他寫了一本書《平凡的真理》。我真的很欣賞這個書名。從1975年到現在,我總覺得🤛🏻,我做了一件事情🙆🏻🎡,做了一個什麽工作,成功了也就成功了,從來沒有過什麽很了不起、或者好像大家現在講的什麽成就感。我好像沒有這個東西👨‍👨‍👦。你交給我做什麽事情我做完了,或者說做一個什麽學問👩‍👧1️⃣,我做成功了也就做成功了🧙🏽‍♀️。當然人往高處走🤙🏼,這個是人的本性、稟性,我也不例外。但是我總覺得我一步一步走的過程當中,成功一件事情或者做完一件事情,這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我是比較喜歡人的自然的過程🚶🏻‍♀️、自然的結果。所以我覺得這六十年可以說完全是平凡的、自然的過程。


 3. 在西方哲學領域裏做了一番淺層次耕耘


 我在西方哲學這個專業領域裏面轉了一圈,我對自己在西方哲學教學科研方面的總的評價是👏🏼:做了一番淺層次的耕耘。這是我在2016年復旦哲學系系慶出論文集的時候🕰,在自序裏寫的一句話🙎🏽‍♂️👱‍♂️。其實我當時曾經想找別人(比如劉放桐老師)寫個序💸,但後來想想還是自己寫,因為感覺叫人家寫有一點為難人家。人家也不會真的批評你🙇🏻‍♂️,總歸講幾句好話,我這個人又不是很喜歡人家只講我好話的。這是我的怪脾氣。我真正在西方哲學領域裏面轉一圈,實際上是從西北大學伊斯蘭研究所回到復旦以後。嚴格來講是從文革結束以後🧑🏽‍🦳,1976年之後的這四十年💆🏼‍♀️。


 我自己的西方哲學研究領域包括兩大塊,即西方哲學史和西方現代哲學,或者說前黑格爾哲學和後黑格爾哲學。兼帶著我稍微關註了一下有關基督教哲學的東西,也寫了一些關於基督教哲學的論文。這兩部分的話🤹🏽,無論在教學上面還是科研上面,做的情況都差不太多。有人問:“黃頌傑你到底是搞哪一個?你是搞古希臘的👇🏽?還是搞什麽的?”我自己也講不出來🎷。因為我的研究完全是按照教學走,教學上面需要搞一些什麽👟🧚🏽‍♂️,我也就著重研究一些什麽。我們系裏的外國哲學也主要分為這兩部分。從教學上來講🐟,我在八十年代基本上研究現代西方哲學比較多一點,因為那個時候要上課👍🏻。那個時候西方哲學課的重要性,我現在不用多講了,因為改革開放剛開始🧑🏼‍🤝‍🧑🏼,大家都想了解西方到底是什麽情況,所以出現了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現代西方哲學的課⛽️,我大概是從77屆的同學講起,一直講到哪一屆我記不清楚了。在這期間🤒,西方哲學史課我也上過,70年代末期的時候我就上過。後來我們系宗教專業成立的時候👩🏿‍🎨,給宗教專業的同學也上過幾次西方哲學史課。因為王雷泉老師總喜歡叫我給宗教專業的同學上5️⃣,我也就給他們上這門課。上西方哲學史👱,我一般都是從古希臘到黑格爾一口氣講下來,講了幾次。從研究角度來講,這兩方面更加難以分開🫄🏿。因為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主要是編兩本教材,就是全老一本教材🧔🏻‍♀️,劉放桐一本教材🌘。我一方面幫全先生做西方哲學史😤,另一方面配合劉放桐老師做現代西方哲學。

 全增嘏先生那個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很多事情沒法做了,所以我就幫全先生編寫兩卷本的《西方哲學史》。我除了寫我自己那部分外,還要幫全老看稿子、改稿子,到最後統稿,做這一類事情。劉放桐老師那本教材我主要寫裏面的一些章節,另外支持他做這個工作。劉老師讀研究生時就做現代西方哲學🤵🏼‍♂️,他立誌要在現代西方哲學裏面做出點成績來,後來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我的研究從西方哲學的“人”♓️、“派”慢慢轉向綜合性🧚🏻‍♂️🤵、整體性的一類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要把哲學史和古今聯通起來搞。比方說西方形而上學的思路🛴、本體論、知識論,還有哲學與科學🌓、哲學與宗教、哲學與倫理學的關系等等🙇🏼‍♂️。這四十多年✶,我對西方哲學的研究當然也有一些有新意的想法和看法。到後來我總的一個想法是很希望從“思辨和實踐”這樣一個進路來重構西方哲學史。我真的有這樣的想法,真的很想從這個角度來寫這樣的一種哲學史,但是根據我現在的狀況🆑,我也寫不出西方哲學史的重構這樣一部歷史來了🏫。我不反對唯物𓀅、唯心這套體系⟹,但是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講,從“思辨和實踐”或者“理論和實踐”這個角度切入進去寫西方哲學史♢,可能會更有意義。具體的、詳細的方面我這裏不談了🧔🏿‍♂️。總而言之🤒,我在西方哲學領域裏面是轉了一圈,做了一番淺層次的耕耘🗻,或者說做了一番研究。就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講,受教育都是在五六十年代🆚。當時教育的各種條件和資源的匱乏,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痕跡是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雖然改革開放以後🎎,我也到一些國家訪學,在這些國家我還是非常認真地蹲在圖書館裏整天看書📘,領悟到、感覺到以前的一些不確切👩🏼‍🎓、不正確的東西👁‍🗨,領悟到要重新開始,但是可以說是為時已晚了。

 4. 在復旦做的三件事

 這些年,我在復旦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西方哲學的學科建設📔。大概在1978或1979年👩🏽‍🚀,哲學系領導把劉放桐和我從西方哲學史教研室中抽調出來成立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全老任主任。由於全老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好,當時的副系主任胡景鐘就要我抓一下具體工作🧖🏻,後來因為全老身體越來越差🍸,學校就任命我為室主任,那已經是八十年代初了🐓,這個工作大概直到2004年前後才正式交給張慶熊🧑🏿‍🍼。我現在還常想起,八十年代的時候跟劉老師、還有我們當時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的張慶熊、陳學明老師經常在一起,我們大家一起為開創現代西方哲學所作的一些努力⚠️,為學科建設做的一些工作。我真的常常懷念起這段時期🦻🏼。現在高校裏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研究已經很普遍和平常了,但當時開始的階段確實很不容易,因為現代西方哲學在很長時期被劃為禁區。當時劉老師專心致誌寫那本書,為那本書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嘔心瀝血🆑,最後取得了這個成功。

 但是這個成功真的是來之不易的👎🏻☂️,我們無法描述當時的具體情況。那個時候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是成立了🌇,但那個時候我們還是遇到了很多矛盾和復雜的情況。因為這個學科要撐起來,要得到全國的承認,遭受到的內部外部壓力是很大很重的。八十年代🫣🫶,我們經常跑上海圖書館查資料🤸🏻‍♀️,到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到處奔波到處跑⛱🧑‍🦯‍➡️,復印大批資料回來🧩。我和劉老師兩個人比較默契,就是說,他要幹這件事情我支持他,他要把這本書寫好我支持他🔜,還有他其他的有關事情我都充分支持👨🏼‍💼🧑🏿‍✈️,我就是這樣一種態度🐔。教學方面呢,那個時候不只是給本系本科生上課,我們還辦了全國性的培訓班⚖️,還要到其他兄弟院校上課🥴🔉,我們跑了很多地方,包括高校、部隊院校,還有黨校。當然,學科建設還是成功的。

 後來我和劉老師聊過,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我們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的事情。因為成功與否,對於我們整個西方哲學學科🧑🏽‍🦳,甚至對於我們整個哲學系在學術界的地位影響是很大的。這不是要抬高我們西方哲學學科點,因為後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復旦哲學系之所以在全國的學術地位提升上來🎅🏽,西方哲學,包括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還是帶了個頭的。如果沒有這個成功,也就沒有後面的成功🐊。實際上♿,復旦哲學系這幾十年的發展是很清楚的:先是西方哲學學科上來✸,然後是馬哲,以及馬哲和西哲的結合▶️,也就是現代馬克思主義或者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學科突出起來,而中哲學科的崛起比較慢👨🏽‍🍳,差不多到了2000年以後了。這三大學科的發展把其他學科都帶動起來了,對宗教和倫理這兩個學科的帶動最明顯🔧,其他學科像科哲🚸、邏輯還有美學等也逐步被帶動起來。所以我想,一個系的學科,一下子全部發展起來不太可能⭐️,究竟哪一個學科先發展起來,有時候你可以有意識的去引導,有時候也不一定的👖。世界上一些偶然性的東西實際上比必然性還要強大。文革之前🚣🏿0️⃣,我們系的三個學科點🛜,馬、中🏌️✊🏻、西是差不多的,從能力上來講,我們西哲並不一定就比中哲、馬哲強多少👨🏻‍💼。後來之所以發展起來,我覺得與西哲學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們做西哲的這幫人勤奮努力真的是很厲害的,確實是這樣🩻。後來許多學科發展起來也是靠勤奮努力,因為勤奮努力是第一條👎,有勤奮努力的話你才能有學科建設的成果。我還是非常懷念當年西方哲學的學科建設,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當了十年的復旦哲學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我是從1986年春開始當副系主任的,這主要是因為系裏當時出了一點事情,從現在看來完全是冤枉的。1983年秋,俞吾金等幾個研究生到桂林開會,提出了與傳統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不同的一些新觀點,當時在意識形態上遭到批判,即所謂的“桂林會議”事件。帶隊的是一個副系主任。他們回來以後,整個系領導班子重新改組🙇🏻。那時候我們流行選舉,自由選舉👩🏻‍🦯,就是大家推選某個人當系主任或副主任。1986年初春我們系改選副主任🦹🏻‍♀️,我沒有參加推選活動的全過程,但他們都說叫黃頌傑當副系主任去。為什麽叫我去當副系主任?因為我1984年底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是關於薩特的存在主義的🤼‍♀️。而且當時全增嘏主編的《西方哲學史》上冊也出版了👷,我是這本書的主要作者之一👨🏻‍🚀,還是全書的統稿人。他們還說我的年齡也合適👃🏿🙆。於是🦸🏻‍♀️👩🏻,我就這麽稀裏糊塗地當上副系主任了🕺🏽。我當時很生氣,我說我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他們硬是把我弄到副系主任那個位置上了。

 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副主任😠,作為一個管教學和科研的副系主任,我實際上還承擔了全系的主要行政工作🧗🏻。我連續當了兩屆副系主任👮🏿‍♂️,當得很辛苦。因為教學科研這些事全都歸我管⏺。當了兩屆副系主任之後❤️‍🔥,就當了系主任。其實當時我本來真的是不想再做了🚣🏽‍♀️。但是沒辦法,上了這條路不做不行。當然👩🏽‍🚀,這也跟我的性格有關,因為我這種性格比較好說話,人家堅持說🚣🏻‍♂️,我也就被說動了。可以這麽說,我當時是全國哲學系第一個非黨員的系主任。當時高校哲學系的正主任都是共產黨員。

 關於這方面我不想多講了🧝🏼‍♀️,因為這個裏面的酸甜苦辣都過去了,要說做副系主任、系主任這十年的成就,也談不上,因為那時大家很艱苦,特別是創收創不出來。對我來講✌🏿,搞創收比上課都艱難得多,沒有太多的成績可言。但是我一直堅持哲學系的課程建設👩🏼‍🚒,在老課改進和新課建設上面我下了很多的功夫🧭。第二個是在學科點建設和培養人才方面毫不松懈。我在當正系主任的時候經常想一個問題🗒:哲學系出路究竟在什麽地方𓀔?綜合大學為什麽要辦哲學系?我後來提出了一個看法,哲學系第一要培養哲學專業人才,第二更重要的是應該為全校開設各種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課程,那時候叫素質教育🚶。我們辦哲學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應該是為全校開設各種素質教育課程,在這個方面下工夫、多努力。這麽一來我們哲學系的路子就開闊了🥡。1994年,我把這個想法寫成一篇文章🌞,發在《中國教育報》上🦸🏼,即《綜合大學為什麽要辦哲學系?》🚣🏻‍♂️。這與現在開設“通識課程”是相吻合的🤦🏽‍♀️。這篇文章❔,據我所知💦,後來還是有一些影響的🧏🏿‍♂️🏋🏿。我後來到北大參加哲學系建系80周年的系慶👨🏿‍🏫,這個系慶開會的時候臨時把我叫上去作為兄弟院校代表發言,之前沒有和我說要發言🚻,我一下子手足無措,後來我突然想起來了這個事兒,我主要就講了希望我們哲學系在提高學生以及全民素質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

 1994年🖖🏿,教育部第一次評基地。我當時作為系主任,申請哲學基地的時候我真是提心吊膽。因為當時復旦哲學系在全國的排名大概是第六、七的樣子,我很擔心能否評得上📳🏄🏽‍♂️。當時的北大💴、人大、武大的哲學系力量都已經很強了👨‍🚒,吉林大學哲學系也很有名🍩,中山大學哲學系歷史也比較久🕞,有經驗,後起的南京大學競爭力也很強🏋️‍♀️。後來,復旦哲學系總算也評上基地了🤵🏽。

 我不習慣當眾即興講話,小時候老師叫我給大家讀報🈴🪔,我就用報紙擋住自己的臉,我性格就是害怕這種講話。開會的時候,我一般都是躲在後面。第一次當副系主任的時候,管教學工作的學校副校長非常強勢,我們哲學系搞系慶30周年活動👳🏻,他就說你們哲學系拿什麽東西搞系慶啊🧏🏻🧑‍🦱?你們有些什麽成績啊🤍?你們系主任來了沒有🥐?他還到處找。我當時都不敢站起來。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當副系主任,所以就有點手足無措🦸。這是我的一個很重要的成長經歷。你想啊,我是到1995年五十六歲前後,才加入中國共產黨,人家都是二三十歲入的黨。這個事情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在這一點上,大家不要向我看齊🤓。

 總起來講,這是復旦哲學系在困難中成長壯大的十年,我作為系副主任、主任在堅持課程改革⏫🫳🏿、學科建設和培養人才等方面還是盡心盡力的,為哲學系後來的快速發展做了鋪墊🕗。

 第三件事情就是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十七年。這件事,我怎麽也想不到,可以說完全是偶然性製造的。因為卸了系主任以後我本想一心一意再搞點科研,可是學校領導找我談話⚃,希望我去做文科學報主編,我拖了好幾個月,我說我不想去🙇🏻,我說我已經做了十年的主任😉,給我一點時間做科研🛕。最後主管的黨委書記來找我談,他非常嚴肅和我談🎹,談來談去。我說我的年齡已經五十六七了,你還讓做主編,我有點太老了。後來他說🫱🏿:你有五十六七?可能他們組織部把你的年齡搞錯了🕋🥣,他們以為你五十出頭一點。我想🕵🏻‍♂️💁🏿‍♂️,當時他這個話是策略性的話💁🏽。最後他拿了一個殺手鐧出來,我沒有辦法了🫳🏿。因為1995年😘♥︎,我系主任退下來那一年🧛🏼‍♂️🤏🏼,我們系總支書記陳根發同誌發展我入黨。當時做學報主編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黨員,我後來知道還有一個條件是最好要從退下來的系主任裏面尋找𓀗,因為學報也與系一樣是個正處級單位。校領導就表揚了我幾句,肯定了我的成績🏄🏽,然後說,你是一個新黨員,要服從組織的安排,我沒有辦法了🧖🏼🔂。一做就是十七年📻,中間不知道多少次我提出希望不要再做主編了,請其他人🥂,但是沒有能夠成功。做了兩三年以後,我得到英國學術院的獎教金去英國訪學🪷。去了半年🧘🏻,回來以後🫳🏽,我以為從此就可以擺脫主編這個工作了⏭。沒想到還是不行,還要繼續做。有一次政治學習的時候,校領導到我們組來,我和他談這個事情,他說學報主編不是行政工作,是學術工作🙄,學術工作沒有年齡限製,我被他說得毫無辦法🧝🏼。在“六四”以後,教育部特別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報被提升為一個正處級的單位👩🏿‍🍳,具有行政級別。我就這麽一直當。

 當然,我當主編後來還是投入進去了🦛。我們期刊界的幾個高手把我表揚了一通,我真的有點不大好意思🧜🏿‍♀️。後來我確實是動了一些腦筋,因為這個工作不太好做🥶,和系主任工作相比,有它自己的難處。總的來說,我花了十七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學報提到了我們學校在全國的地位🌂🐧。因為有的學校的學報超過了他們學校的地位。但我不能這樣說。我只能說👐🏽,我把《復旦學報》(社科版)提高到與意昂3平台的地位相稱、相等的水平。這是我對自己辦學報的一個評價。當然,有一件事我們學報走在其他高校學報前頭,那就是我們創辦了學報的英文刊,而且是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有正式刊號的,這在當時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說是當時全國文科學報第一家。

 2003年起教育部啟動名刊工程建設,《復旦學報》入選第一批名刊工程。此後我投入《復旦學報》的名刊工程建設,比以前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2004年開始試辦英文刊,當時其他學報都沒有搞🪇,覺得這事不好辦,新聞出版總署也不可能批一個新刊號🧘🏼‍♀️。不過我不這樣想,因為我認為,中央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學術文化要走出去,這不可能是空話⏪,只要做出成績一定能得到刊號🍦👩🏻‍💻。在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支持下,我們在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學報英文刊,2005年和2006年又逐步增加到出2本🫣、3本,2007年增到出4本🔄。2007年6月🧔🏿🖥,我們的英文刊獲得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正式刊號,成為全國學報第一家英文刊。那些年我確實很辛苦,搞兩份期刊,還有教學科研任務。直到2012年年底,我才從主編職位上退下來。這是我在復旦做的第三件事。

 哲學是什麽

 最後我還想多講一句話。

 因為我感覺到,我在西方哲學領域裏面的確留下了很多問題,我還是很想寫,但是很多是留在電腦上面,很多放在肚子裏面了。如果打個比喻的話,哲學是一個問號。這話我在給博士生講課的時候也講到☎,就是哲學必須不斷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如果一個哲學工作者,一個哲學家💂🏿‍♂️,他不能提出問題🧑🏻‍🦯‍➡️,他對這個時代🧋🐿,如果只能說一些套話,那麽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工作者👳🏼🫁。“哲學是個問號”,有幾層意思🧑🏽‍🎨:問題意識、懷疑的精神與批判的思維。這些東西構成我們搞哲學的基本的素養和素質,我自己還夠不上這個👨🏻‍🚒。但是越到後來🍴,我越是體會到這個事情🛄。但現在我沒有時間對這個問題展開論述

 說句實在話,我現在想的不只是哲學的問題✥🗯,我腦子裏面從做學報主編以後的幾年裏面常常想到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問題。我感覺現代化不只是我們國家的最主要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主流。世界各個國家都在搞現代化,現代化已經不是歐美國家的專利,而是全球國家的現代化。全球究竟怎麽搞現代化🪨?我想到了三點🕑,第一個就是高科技。沒有這個高科技的話,現代化就飛不起來🧜🏼⚠。第二個是資本的運作。通過資本的運作👚👩🏿‍🔧,高科技才能發揮作用★🦹🏿。關於資本的運作👨🏻‍🦼‍➡️,按照傳統馬克思主義來講🙋,資本是一個否定的東西,資本是一個魔鬼,資本從頭到腳都是帶著人民的血汗的。但是從我們國家四十年的開放來看,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我們國家四十年來很清楚地開始了市場經濟,開始了我們資本的運作👨🏿‍🔬,而且我們在資本運作領域越來越開放,越來越下工夫。實際上,資本是一把雙刃劍,是一個魔鬼,也是一個天使🤾🏼,任何一個國家不管你什麽製度,如果不能運用這個資本👨🏼‍🚀👨🏽‍🏭,現代化是搞不成的,你的經濟搞不上去的🧛。那麽,我們國家搞的資本運作和西方國家的資本運作之間究竟是什麽關系?在資本這個問題當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可以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最明顯的一個點。實施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大量的現實的問題和理論問題。第三個更重要因素是我們人的思想觀念素質等等,借用古代的話就叫做靈魂。因為資本也好,高科技也好,都是人去運作的👉👩🏼‍🦰,要通過人去做👨🏽‍🦰。所以人的素養,人的思想道德品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人的素養不好的話,高科技也沒有用的。人的靈魂一方面需要凈化。我們現在追求名利,不只是我們中國,這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即要錢🕶,要利,要名。怎麽凈化靈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的使命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還要完善靈魂。這包括,你要有高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我總覺得,我們搞哲學的人尤其應該在凈化和完善靈魂的問題上面發揮我們的巨大作用。我總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在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學哲學搞哲學的話🥭🏸,是有大量的問題值得去思考的🧏🏽‍♂️。我把哲學看作一個問號,就是說你的研究沒有終止,還要繼續地努力去做。

本文原載於《實踐哲學評論》(第四輯)

編輯 | 蔣雨語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