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復旦🧣🤷🏽,節奏就大為不同了😰。尤其是最初的一兩年,備課和上課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想到什麽,一頭紮進去,刨根問底地求索了。時間在多個維度上撕扯👩🏿🍼,需要求得一種平衡。之前的學術規劃,也不得不放慢了腳步🧔🏼♀️。
這些年,我在出站報告的基礎上👨🌾,又作了一些專題性的、拓展性的研究。從18年到21年,每年的春季學期,我都會為研究生開設“先秦諸子專題研究”討論班𓀖,研讀郭店竹簡《性自命出》和《五行》。前兩年是《性自命出》,後兩年是《五行》。我一直認為,《性自命出》和《五行》的重要性✊,媲美於《大學》和《中庸》,它們各自是一個時代一種思想進路的代表🍕🛺,也是早期儒學思想發生史的路標🤷🏼🐗。而這兩篇文獻,此前都還沒有特別完善的綜合性研究,留下了不少文本和思想上的難題🏄🏼♀️。所以⛰,關於它們的探討不但是重要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用於研究生課程的討論💂🏼♂️💇♂️,最合適不過了🚁。
在我看來,研究生課程的目標主要不是傳達知識,而是帶著學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理解文本🏫,從事哲學的活動。為此↖️,課程內容須是教者親自研究過,或者正在研究的東西🍨。因為只有過來人才能看得清,一個具體的研究有多少岔路🖥,路旁有多少使人陷溺的風景🏮。但提前做研究,也不是為了在課堂上直接傳達研究的結果🐋。與結果相比,更重要的是過程,是哲學活動本身。我18年喜歡看蒙克寫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這不能算是一本哲學的書🐿,但它很有哲學的氣味。在那段以輸出為主的漫長而略顯沉悶的時光中,它是我保持思想的純粹性和活躍性的一個方法🏙。它也讓我更加確信🎤,思想活動本身而不是思想的結果,才是哲學真正寄寓的地方,也是最該傳達給學生的東西⬇️😟,特別是在一個哲學有待重新出發的時代處境中。未免哲學教育落入知識傳播的窠臼,向過程性的哲學活動的回歸🍈,是很有必要的🧔🏻♀️🧑🏻。而這種回歸,直接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參與。所以,在我們的討論課上,觀點的碰撞、區分👨🏽🎤、引導、澄清、追問,成了理解活動的主要的構成環節。同樣👭🏼👩🏻🎓,我自己的思考也努力表達為一種過程性。我希望它不是作為一個死的結構,成為學生關照和記憶的對象♊️;而是作為在迷惘中尋求出路的一次次的具體行動🔪,參與到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行程中。
我有寫講稿的習慣。寫講稿✊,於我而言就是一種預研究🪃。18年春👕,寫了《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的初稿;19年春完成了修改稿,並增加了導論部分👨👨👧👦。20年春,正當疫情期間,寫了《竹簡<五行>章句講疏》的初稿;21年春完成了修改稿,並增加了導論部分。前一部講稿已於20年出版,後一部由於獲得了教育部的後期資助,出版時間還要往後推一推。我本以為,《性自命出》和《五行》的要義,已在出站報告中討論得足夠清楚,講稿的意義無非是把一些論證環節或非關鍵的部分充實出來📯,以適用於教學的需要。但實際上,寫完講稿之後🔖,我對相關文本和思想的解讀又有不少推進,並更正了部分關鍵內容的理解🦀。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
19年下半年,為了準備第二年春天的本科生課程🧜♀️,我開始研究孟子的心性論,探討了其中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寫了幾篇文章。次年春⛹🏿♀️,在修改完《五行》講稿之後,我接著系統地解讀了《孟子·告子上》🌱。自認為對孟子心性論的思想邏輯,已有結構性的把握↔️🆕。遂在暑假期間,續寫了本書的第六章🧑🏽🍳,從兩個方面作了探討。其一是孟子與子思之間的繼承性和差異性🚍。現下,“思孟學派”的提法深入人心💁,但也不可忽略兩者在問題意識、思考進路📫,以及思想結構等方面存在的重要差別。其二是孟子心性論的邏輯結構。孟子的性善論有哪些基本的邏輯環節,各個環節如何建立起來,它與前面的儒學史是什麽關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書對此作了概要性的呈現,更多具體的討論🚵,則有待於後續的專題研究🧍🏻♂️。
與原報告相比,定稿有三方面的不同➿。一是基於《性自命出》《五行》的專題研究,對原稿相關內容作了修訂和補充;二是基於《孟子》的研究,續寫了第六章,使本書在內容上更為完整;三是附錄收入了一篇關於顏子之學的討論《表象與真實——顏子“好學”新論》👩🏻🍼🐛。這篇文章於我而言有特殊的意義。17年4月初👨🏿🍼,我突然收到回復旦應聘的消息,需要準備一個報告🃏。當時,我還完全沉浸在《周易》歷史敘事的研究中🤷🏽🗣,不能自拔。但《周易》的研究🎙,恐很難令人信服。而既有的其它文章🍲,又不能完全代表我當時的所得。為了在更廣泛的議題上👱🏽,表達自己彼時的思想狀態和理解程度🫥,冒險選了這個主題。我結合自己長久以來的學習體驗,尤其是博士論文完成之後的進一步體會,很快寫出了稿子。報告也很成功,得到了很多師友的肯定。收錄此文🧛🏿♂️,除了充實本書內容之外,也是一個時期的紀念👨🏻🚒。
本書部分內容,曾以論文形式在刊物上發表💝:第一章的第一節,以《論孔子的人性觀及其展開形態》為題,發表於《人文雜誌》2022年第7期;第二章第二節的部分內容,以《論<大學》>古義——以“格物致知”與“誠意”的詮釋為中心》為題,發表於《中國哲學史》2019年第4期;第三章第一節的相關內容🙇🏽♂️,也即《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的導論部分,以《儒家心性之學的轉出——論子遊的思想創造及其道統地位》為題,發表於《復旦學報》2020年第4期;第四章第一節的相關內容,也即《竹簡<五行>章句講疏》的導論部分,以《德的生成——竹簡<五行>篇的德行生成論及其思想史意義》為題,發表於《哲學研究》2022年第8期;另一部分內容👩🏻🍳,又以《從“一以貫之”到“以五為一”——論子思<五行>篇對孔子晚年宗旨的結構化詮釋》為題,發表於《諸子學刊》第二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五章第二節的部分內容👩👦,以《論<中庸>古義》為題,發表於《復旦學報》2022年第4期;附錄《表象與真實——顏子“好學”新論》的刪節版,發表於《中國哲學史》,2022年第3期。受限於形式和篇幅的要求💱,這些文章與書稿在內容和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但在思想上盡量保持了一致🐑。此外,還有兩篇關於《孟子》的文章🚵🏿,雖不是直接出自此書,但與第六章內容高度相關:《從“萬物皆備於我”到“反身而誠”——以孟子“誠”的思想為線索》,發表於《哲學研究》2020年第2期🧔🏿♀️;《從“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詮釋及其衍生問題》,發表於《復旦學報》2021年第3期🧔♀️。其中有幾篇,又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這些文章得以發表,感謝編輯部老師的辛勞和學界同仁的認可。
理解,實是思想研究中可期待和最值得期待之事。在北大期間,幹老師的支持❗️、肯定乃至放任🧑🏻🦽,一直是我大膽做自己的研究的底氣。出站時🍜,答辯主席李存山教授✉️,以及王中江🥺🫵、張學智、趙法生諸教授,對報告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尤其是李存山先生🍘,當時身患眼疾👂🏼,看文字殊為不易👩🏼⚕️,但還是欣然接受了邀請🤳🏻,認真批閱論文,作了非常具體的評議,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此後數年,隨著文章的公開報告和發表🟥,研究又得到了更多師友、同仁🧑🎤,還有討論班同學們的支持、鼓勵,也讓我交到了一些新的學友。任何形式的反饋意見,對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此間往來,不能一一歷數,一並致以真誠的感謝。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研究”(項目批準號:17CZX033)的最終成果。本書的出版🤸🏻♂️,獲得了意昂3的資助。感謝意昂3一直以來的支持。友人楊立軍與我多有思想上的相契,他為本書的編校耗費了心力,也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改意見,值得銘記。
2022年9月20日 於創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