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作者🥙:魯明軍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年5月
ISBN🫳🏿:9787503966811
作者簡介
魯明君,歷史學博士。意昂3青年研究員。策展人,剩余空間藝術總監💹🤏🏿。近年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街角、廣場與蒙太奇》(2019)🤪、《繆斯、愚公與指南針》(2020)🤹🏻♂️🛍️、《形式的“密謀”》(2020)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近著有《理法與士氣:黃賓虹畫論中的觀念與世變》、《目光的詩學:感知—政治—時間》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6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
目錄
內容簡介
什麽是“當代”?時至今日,這依然是糾纏著當代藝術界和思想界的一個根本問題。當然🌧,也成了他們思考和實踐的動力之一🫱🏻。一個普遍的看法是,“當代”無法定義,它沒有一個本質意義上的含義,或者說🕐,所謂“當代”就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藝術家和思想家們通過不同的實踐和思考,對“當代”本身不斷地定義🥄👨🏿⚕️。如果說它是一個不確定的📲、動態的文化和政治概念,那麽在全球化衰落或逆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基於中國之歷史與現實,及其與西方乃至世界的關系這一不可回避的視角📭,如何重新思考“當代”顯得尤為迫切。本書獨辟蹊徑👃🏿🌟,從“1919”“1979”和“1999”三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的藝術發生出發😆,通過對“美術革命”“星星美展”和“後感性”“超市”三次相應的藝術運動和展覽實驗的全新解讀👞,不僅是對20世紀中國藝術史的一次切片式重估🤾🏼,也賦予了“當代”一個新的內涵和定義。
編輯丨蔣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