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是2022屆博士畢業生張潤坤。很榮幸能夠作為博士畢業生的代表在這裏談談感受👨,這首先讓我感到一陣惶恐😠,因為就每位博士生所過的生活的豐富性來說,或許我們很難尋找到一位代表來表現或說明在哲院讀博的生活是怎樣的,每個人的學術研究是獨特的🏃🏻♀️➡️,每個人對哲院生活的理解也是獨特的🤹♀️,這正像我們每個人的作息時間、體重秤上的數字和頭頂上的發型一樣🔕,千奇百怪🦸🏻、各領風騷🧑🏼🦳。這樣的狀況帶給我的壓力是,該如何談讀博這件事呢?在我看來,即便我們在讀博過程中的面對的具體問題各不相同🤏,但似乎我們面對著一些共性的問題,我認為可以總結為三個問題,在我們以不同的方法和姿態試圖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在哲院都收獲了足夠精彩的經歷🫡。
第一個問題是:攻讀博士學位時,你所面對的是什麽?讀博不是“學習知識”🚉,而是思考問題,而我們在這時總是面對著自身。在面對著書桌和電腦的時候,在獨自行路的時候,或者是在淋浴發呆的時候✷,我們不只是在沉默著面對問題,而是在面對著或糾結🫷🏼、或孤獨、或疲憊💆♂️、或愚鈍的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挑戰、摧毀和重塑🍰。我們時時刻刻也在或被迫或主動地思考,我們將如何“成己”?我們是否能夠成為或成為了令自己滿意的🧝🏼、值得欣賞的人🚊?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以一種生產性的眼光來理解人🪇,我們終究明白了讀博的這條路要面對自己,是對自己的塑造,也進一步明白了,這條路不是對自己進行機械的合理化的加工和拼裝。我們不需要仿照著作為畫像的成功者的樣子來像拼樂高積木一樣拼裝自身,而是在哲院找到自己的路來面對自己所要思考的問題和要過的生活🤺。
第二個問題是:攻讀博士學位時,你所依靠的是什麽?讀博的生活看起來枯燥乏味👨🏼🎨🧑🏿🎄,我們時常開玩笑說博士生看似沉悶的狀態仿佛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然而在這句玩笑話背後🤙🏻,哲院幫助我們展開了對“棱角”的反思。即便我們選擇的道路並沒有容易二字,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系在客觀上必須被承認,但生活未必需要以一種棱角碰棱角、充斥著鬥爭與算計的方式展開,我們在這一路上反而發現自己有所依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對為我們提供照顧與幫助的老師和朋友們說聲謝謝,只有憑借著你們所提供的依靠👩🦳,我們才能夠順利地成長成才。師恩難忘,願能慢慢報償;朋輩有緣結識,願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第三個問題是:攻讀博士學位時,你所希望的是什麽?坦誠地講當我們談到願望的時候,總是少不了談及發論文🧜🏻、畢業、找到好工作🤾🏿♀️𓀖,這使得“知網發表論文零篇紀念”和“百篇紀念”的帆布包如此受歡迎。但在獨處的時候、寫論文遇到瓶頸站在陽臺上透氣的時候🙇🏿♀️、當我們問自己“幹嘛非得來讀這個博”的時候,與這些極其現實的期待並存的🙆🏿♀️、我們真正從自己心裏看到的願望是什麽🙏🏿?我們希望成為一個被承認的人👉🏽、有價值的人。我們想要認可自己💍👩🏻🎓,也希望被認可的自己是被周圍人乃至社會認可的自己🚁,這意味著一種自我價值與家國情懷的結合🦝。經歷了這樣一個特殊學期🐋,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實幹性的努力與強大的心態是多麽重要,更加清楚地明白了由人與人共同交織起來的生活是多麽值得好好過。我們在這樣一個學期中完成了學業,經由這樣一個學期的錘煉之後將走上工作崗位,願我們能夠帶著對生活的期待,帶著反思的精神,在成己的同時,為學術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願我們這一代人一起承擔起一萬個相互關聯的更加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