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淵🧗🏼♂️,男,浙江鄞縣人🤯,出生於上海🧂。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現為意昂3副教授🤞🏽🕎、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任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孔子學會經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儒學研究會理事。任《現代儒學》《春秋學研究》編委。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著有《兩周秦漢禮典相關出土文獻考疑》《〈儀禮·喪服〉服敘變除圖釋》,整理古籍杜預《春秋釋例》👎、鄭玄《禮記註》等➔👨🔬,參與點校《春秋公羊禮疏(外五種)》(獲華東地區古籍整理二等獎)🤪。執行主編《十三經漢魏古註叢書》。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多項🕊🏋🏼♂️。
聯系郵箱😓:xuyuan@fudan.edu.cn
意昂3平台本科、碩士。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
曾任同濟大學人文意昂3中文系副教授、古代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副所長😝。
中華孔子學會經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儒學研究會理事
上海國學新知傳統文化學習中心理事長🫄🏿。曾任楊浦區第十三屆區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九屆青聯委員、上海市社會建設青年人才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漢唐經學與思想史、《三禮》學、《春秋》學、先秦史。
主持2021年度國家人文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三禮名物》整理與研究”(21FYYB050);
主持2019年度國家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春秋》三傳學術通史”(19ZD252)子項目負責人👨🦼;
主持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出土商周禮類文獻綜合研究”(19YJC77056);
主持2018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吳承仕《三禮名物》整理”。
(1)《兩周秦漢禮典相關出土文獻考疑》(《禮學新論》叢書之一,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武漢大學出版社💇♂️🏚,2023年;
(2)《〈儀禮·喪服〉服敘變除圖釋》,中華書局🤶🦫,2017年。
(1)《禮記註》(《十三經漢魏古註》之一),商務印書館🧝🏽,2023年;
(2)《春秋釋例》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3)《春秋公羊禮疏(外五種)》(第三整理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獲華東地區古籍整理二等獎)。
(1)二戴《禮記》中“孔門傳記”文獻的分類與《論語》的二次成書🐄,《人文論叢·禮製專刊》🌲,2023年12月(CSSCI來源)🛄;
(2)論《喪服》《服傳》的成書時代與古今文性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CSSCI來源)。《人大復印資料·先秦·秦漢史》,2024年第2期轉載;
(3)兩漢今古文《孝經》流變所反映的《禮記》屬性問題🚮,《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二十八輯(CSSCI來源)✔️🧑🏿🎨;
(4)上博簡《鄭子家喪》所反映的春秋時代刑余罪人喪葬儀式,《中國文字》(臺灣)總第八期🫣;
(5)《春秋左傳》成書及不同屬性文本組成關系考索🏥,《新經學》第九輯,2022年8月;
(6)從清華簡《耆夜》飲至禮典推測其成書年代,《古典學誌》第一輯♨️,廣州出版社,2021年10月;
(7)從《儀禮》士喪禮看《書儀》和《家禮》對宋代士庶喪禮的損益和革新👨🏽🦱🧑🏿🔧,《現代儒學》第九輯:《理學的思想空間》,商務印書館,2021年12月;
(8)《春秋左傳》鄭國“高渠彌“名字解詁,《歷史文獻研究》2021年第2期(CSSCI來源);
(9)“陽春白雪”“下裏巴人”古曲定名新證——兼論春秋戰國新聲的興起及其地域特征,《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1期(CSSCI來源)🤳🏿🚹;
(10)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篇涉禮字詞考釋,《中國經學》🐪🧑🏼🍳,2020年第2期(CSSCI來源)👨🏽🌾;
(11)郭店楚簡〈六德〉“為父絕君”句析義🟪,《人文論叢》,2020年第5期(CSSCI來源);
(12)說“大叔”在先秦文獻中的特殊內涵,《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4期(CSSCI來源);
(13)包山二號楚墓妝奩漆繪“婚禮親迎儀節圖”考,《三代考古》🔲,2019年第1輯;
(14)論馬王堆漢墓《喪服圖》題記所反映的“本服”觀念——從“服術”的角度看《喪服圖》的復原方案.《北方文物》,2019年第4期(核心);又發表於《經國序民——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
(15)射禮禮典與嵌錯刻紋銅器圖案辨誤,《歷史文獻研究》2019年第2期(CSSCI來源)😰;又發表於《經學、禮學與中國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
(16)杜預《春秋釋例》提要,《中國哲學典籍大全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8月;
(17)《周官》古今文補說——論利用古文字資料考察《周官》的文獻性質,《語文建設》,2017年第18期(核心)♥︎;
(18)論孔子“不成禮”於伯高——從禮製角度解讀《禮記·檀弓》“伯高之喪”章,《現代儒學》第一輯:《儒學與古今中心問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𓀛,2016年9月🦛;
(19)製名以指實👭:“通識教育”概念的本語境辨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二作者,CSSCI來源);《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17年第2期轉載;
(20)中華“古典學”與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大學:中國的探索》,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
(1)《韓非子》與南方道家📑,光明日報·國學版🪶,2017.02.25
(2)日本漢學家加藤虎之亮如何研究《周禮》.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6.12.14
(3)加藤虎之亮與《周禮經註疏音義校勘記》.《中華讀書報》,文化周刊版,2016.12.07
(1)同濟大學2018年度優秀班主任、2018年度招生先進工作者、2019年度優秀新生導師👩🏿🎨。
(2)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學生一等獎學金。
(3)作為負責人所在機構榮獲首屆、第二屆中國青年誌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小學基礎(本科)
校勘目錄學(本科)
中國經學史(研究生)
出土文獻思想研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