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圖書推介意昂3  圖書資料  圖書推介

王鳳才主編🅾️:《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時間🦮:2024-03-20

《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主    編🏵:王鳳才

學術顧問🧑🏼‍🎄:A.霍耐特、J.比岱🤚🏽、N.弗雷澤


已出版叢書

1.  陳良斌👼:《承認哲學的歷史邏輯——黑格爾📋、馬克思與當代左翼政治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責編:崔繼新,字數:300千字。

2.  賀羨👩🏿‍🦲:《一元三維正義論——南希·弗雷澤的正義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責編🉐:崔繼新🕤🥒,315千字👩🏻‍⚕️🩰。

3.  黃璇:《馬爾庫塞早期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責編:劉海靜,字數:252千字🔂。

4.  趙長偉👆🏼:《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責任編輯🐋:崔繼新🗯,字數:275千字。

5.  劉利霞🚶🏻:《審美⛰、交往、現代性——維爾默審美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責編🍩:崔繼新🪧,246千字。

6. 孫秀麗:《差異、包容與責任——艾利斯·揚的正義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責編:崔繼新⚙️,字數:305千字。

7. 王鳳才:《從社會哲學到批判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責編:崔繼新👳🏼,字數:515千字。

8. 王鳳才:《從新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責編:崔繼新🐾,字數:534千字◾️。



主編簡介

圖片

王鳳才

王鳳才,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意昂3平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法蘭克福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哲學🚣‍♀️、西方馬克思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當代德國馬克思主義、經典馬克思主義)、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德國哲學與廣義的實踐哲學。代表性著作包括:《批判與重建——法蘭克福學派文明論》《蔑視與反抗——霍耐特承認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承認·正義·倫理——實踐哲學語境中的霍耐特政治倫理學》《重新發現馬克思——柏林墻倒塌後德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多元視角中的馬克思——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



代總序節選

法蘭克福學派因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而得名💯🤼‍♂️,以批判理論聞名於世,但這三者之間並不是完全對應的👨‍🍳,而是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法蘭克福學派並非鐵板一塊、批判理論並非整齊劃一,而是存在著眾多差異、矛盾甚至對立🤸🏽。在數十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出現了“批判理論三期發展”,這意味著:古典理性主義→感性浪漫主義→理性現實主義🎼;激進樂觀主義→激進悲觀主義→保守樂觀主義;文化主體哲學→語言交往哲學→政治倫理學;老批判理論→新批判理論→後批判理論。作為批判理論的最新發展階段,“後批判理論”不再屬於傳統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範疇😧,而是已經進入到與當代實踐哲學主流話語對話的語境之中。


主編一套開放性的批判理論研究叢書,這個想法由來已久🧇。不過👨‍👧‍👧,這個想法的真正實施則始於2013年⇾。這年11月,在由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主辦、武漢大學意昂3官网和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共同承辦的“法蘭克福學派與美國馬克思主義——紀念阿多爾諾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八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上,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人民出版社鄧仁娥編審的支持。因而⏱🧑‍🦳,在此首先應感謝鄧仁娥老師🚇,沒有她的大力支持🩼,這套叢書也許就誕生不了🏃‍♂️,至少有可能不是誕生在人民出版社。也應感謝人民出版社崔繼新老師🤏🏼,他是這套叢書的後續支持者。另外,應感謝三位著名哲學家,即德國法蘭克福大學A.霍耐特教授(Axel Honneth)、法國巴黎第十大學J.比岱教授(Jacques Bidet)、美國紐約社會研究新意昂3N.弗雷澤教授(Nancy Fraser)🫨,他們答應我任這套叢書的“國際學術顧問”🖐🏻💣,為這套叢書增色不少。當然,還應感謝這套叢書的每一位作者(包括未來可能的作者)🙎🏼‍♂️🦸🏽‍♂️,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上述所有努力都是“紙上談兵”。


作為霍耐特的弟子和朋友,作為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長期的追隨者、傳播者🧕🏼、研究者🐘、闡發者,打造這樣一個全國性的批判理論研究平臺🤘🏽,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批判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研究、發展🌵🕵️。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為推進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圖片


《承認哲學的歷史邏輯——黑格爾👩🏻‍🦰、馬克思與當代左翼政治思潮》

作者🧛🏿‍♀️:陳良斌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15年12月

責編👵🏿:崔繼新

字數😋:300千字



內容簡介

承認🤸‍♀️,擁有悠久的思想史傳統💇🏼‍♂️。自20 世紀 90 年代已降,查爾斯·泰勒、阿克塞爾·霍耐特🎯、南希·弗雷澤等人共同發起“承認政治”的議題,承認已構成了當代西方社會批判理論的最新轉向😮🍬。本書通過思想史的系統梳理,致力於辨識和挖掘解放政治視域下黑格爾、馬克思與當代左翼政治思潮內蘊的承認哲學,旨在歷史地把握承認哲學如何圍繞著解放政治的構圖所形成的思想生長邏輯😦,進而追問承認問題在當代西方再度興起的本質和原因,同時反觀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自身,發掘承認問題在中國語境中的現實生長點,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論

第一章 黑格爾的承認哲學體系:承認問題的開啟

第一節 黑格爾承認哲學的原初語境

一、啟蒙規劃與黑格爾的承認哲學

二、啟蒙現代性的診斷與解放願景的探索

三🏃🏻‍♀️、黑格爾承認哲學的保守性

第二節 黑格爾耶拿早期的承認哲學

一🚗💆🏿‍♀️、承認範疇的提出

二、愛、家庭與承認

三、占有👳🏽‍♂️、勞動與異化

四、契約、鬥爭與承認

第三節 黑格爾承認哲學的變遷

一、自由、權利與承認

二、承認辯證法與奴隸的解放

三🫱🏽、從愛的調和走向倫理國家的和解

第二章 馬克思的承認哲學視閾🙇🏼:承認問題的重構

第一節 馬克思承認哲學的孕育生長

一、解放政治的規劃與承認問題的提出

二🧝🏿、革命還是承認:解放政治的雙重敘事

三、啟蒙現代性的批判與承認辯證法的揚棄

第二節 馬克思承認哲學的思想譜系

一、勞動💁🏽‍♂️、信貸關系與異化

二👨🏻‍🎓、個體承認與共同體價值的融合

三🛅、拜物教批判與自由王國的探索

第三節 馬克思承認哲學的基本範疇

一、勞動🌹:承認哲學的中介與載體

二、社會關系:承認哲學的視界與構圖

三🙆、資本📦:承認哲學的批判主題與改造對象

四、聯合體🪶:承認哲學的走向與旨歸

第三章 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承認敘事:承認問題的褪隱與復興

第一節 革命哲學的重構與承認哲學的中斷

一、後馬克思時代的歷史拐點

二、解放政治的彰顯與啟蒙的祛魅

三、革命倫理與審美救贖

第二節 從革命政治到認同政治

一🫷🏻、交往視界的建構與承認問題的迂回

二、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三💆‍♂️、告別革命與走向認同政治

第三節 承認問題的復興與霍耐特承認政治的建構

一🤵🏼‍♂️、黑格爾承認哲學的回歸與馬克思承認哲學的批判

二、承認的三元模式與社會沖突的道德詮釋

三🥻、多元正義與“後傳統共同體”的建構

第四章 西方左翼承認哲學的“再激進化”:承認問題的現實困境

第一節 “後革命氛圍”下的承認哲學

一、西方社會的變遷與“後革命”語境的提出

二🦹‍♀️、啟蒙現代性的反思與霍耐特的理論定位

三👎🏿💑、承認哲學的論爭與針對霍耐特的質疑

第二節 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再激進化”

一、承認還是再分配

二、承認架構的多元修正

三、激進民主的悖謬

第三節 回到馬克思與西方左翼承認哲學的批判

一、西方左翼政治思潮再激進化的審視

二、承認哲學的批判與馬克思的當代價值

三、回到馬克思與解放政治的當代走向

第五章 中國語境下承認哲學的歷史實踐:承認問題的當代價值

第一節 承認哲學的全球化背景與中國語境的提出

一🧔🏽、蘇聯革命哲學的境遇與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

二、全球化浪潮與“後社會主義的“十字路口”

三🤱🏼、西方語境與中國語境的重疊及其差異

第二節 中國語境下承認哲學的歷史探求

一、統一戰線的創造

二、新民主主義的歷史實踐

三、革命哲學的歧路與反思

第三節 中國語境下承認哲學的當代回應

一、承認哲學的當代定位與改革開放的戰略

二、承認的深化與和諧社會的建構

三🙎🏼、承認哲學與“中國夢”構想

參考文獻

後記


圖片


《一元三維正義論——南希·弗雷澤的正義理論研究》

作者:賀羨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15年12月

責編🫅:崔繼新

字數💁‍♂️🎗:315千字



內容簡介

本選題立足於原著💁🏿‍♂️,對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英美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南希·弗雷澤的“一元三維”正義理論進行全面、深入地剖析🫱🐾,並將其放在當代哲學語境下🤦,考察她與哈貝馬斯🔗、霍耐特、艾裏斯·揚、查爾斯·泰勒的論爭、與羅爾斯🏔、諾齊克等人的觀點異同🪟,闡釋她的思想淵源和發展脈絡🏹。弗雷澤的正義理論旨在指導當前的社會進步運動,整合經濟、文化和政治領域的解放因素來推動社會變革💂🏿‍♂️。它是一種具有多元視角的理論,結合了批判理論、女性主義與解構主義等思潮,這在全球資本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時代為分析政治和道德困境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框架🛐,也極大地推動了批判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和正義理論的發展🧉。作者指出♖,弗雷澤的正義理論經歷了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即從“再分配”和“承認”的二元正義觀到再分配🧑🏻‍🦰、承認和代表權的三維正義觀,這三個維度分別代表了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政治領域中的正義訴求,參與平等原則把它們整合在一起,能夠協調它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因此它可以作為當代正義理論和批判理論的規範基礎。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論

第一章 弗雷澤正義理論的形成

第一節 哈貝馬斯對弗雷澤正義理論的影響

一👑🎷、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領域的建構因素

二🌧、民族國家與後民族國家

三、跨國公共領域的基本構想

第二節 查爾斯·泰勒對弗雷澤正義理論的影響

一、認同🦠、身份與承認

二、美好生活與本真性

三、平等尊重政治與差異政治

第三節 艾裏斯·揚對弗雷澤正義理論的影響

一、正義的方法論

二、壓迫的五種形式

三🧛、差異與承認的悖論

第二章 弗雷澤正義理論的架構

第一節 弗雷澤正義理論的雛形

一👨🏼‍🚒、弗雷澤的二元正義觀

二🧏🏻‍♂️、代表權正義的建構

第二節 弗雷澤正義框架的完善

一、三維正義範式

二👨🏻‍🎤、參與平等原則

第三章 再分配正義:弗雷澤正義理論的經濟維度

第一節 再分配政策的流變

第二節 再分配正義的規範取向

一🌩👏、平等主義分配取向

二、權利本位取向

三、需要原則與需要詮釋政治

第四章 承認正義🧜🏻‍♀️:弗雷澤正義理論的文化維度

第一節 弗雷澤與霍耐特關於承認問題的論爭

一💧、霍耐特的承認理論

二👹、弗雷澤與霍耐特的規範分歧

第二節 再分配與承認的關系

一、作為民間範式的再分配與承認

二🪽、作為哲學術語的再分配與承認

三、再分配與承認在政治上的整合

第五章 代表權正義:弗雷澤正義理論的政治維度

第一節 錯誤架構:對元政治批判的反思

一👱‍♀️、弗雷澤對非常規正義理論的構建

二、普通政治與架構政治的反思性

第二節 政治架構原則:作為實質規範批判的識別

一👉🏽、三種現有的政治架構原則

二、弗雷澤的所有從屬者原則

第六章 參與式民主正義構想

第一節 弗雷澤的參與式民主正義理論

一、正義與民主的關系

二、“反思能力”與“庶人反公共領域”

第二節 實現參與平等的其他理論路徑

一🤳🏼、參與民主理論

二、阿倫特的協商系統

三、哈貝馬斯的協商民主

四、艾裏斯·揚的深層民主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圖片


《馬爾庫塞早期哲學思想研究》

作者:黃璇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18年6月

責編👰🏼‍♀️:劉海靜

字數:252千字



內容簡介

該著作通過解讀馬爾庫塞1928-1932年的主要文獻,以“海德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為理論視角、圍繞“歷史性”、“具體”✭、“激進運動”🔺🆔、“勞動”四個核心概念🚷,對馬爾庫塞哲學前提👩🏼‍🦰、思維方法、理論形態及其有效性進行分析,探討海德格爾哲學在馬爾庫塞早期哲學理論形成和發展中的影響及具體體現🧑🏻‍🏭。著作指出♧,在在馬爾庫塞早期哲學思想中👒🏌🏿‍♂️,始終貫穿著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其中明線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論目標,暗線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現象學的哲學思考方式始終隱含在他關於人類解放的哲學思考中🙍🏽‍♂️。這兩條線索之間的緊張關系從革命動因、革命主體🤦🏼‍♂️♠︎、革命形式、革命目標四個方面分別體現為:生存困境和本質貶損👴🏻🧗🏻‍♀️、階級和個體、階級鬥爭和自我決斷、社會解放和勞動解放四組關系。這些關系集中到一點就是在徹底異化的社會裏🀄️,人如何通達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問題👂。由於學術認同和現實境遇的雙重因素🤽🏼‍♂️,這種張力不但在馬爾庫塞早期中沒有得到解決🏇🏻,而且還始終貫穿在後來馬爾庫塞關於黑格爾🧎🏻‍➡️、弗洛伊德的詮釋和晚期的哲學思考過程中🔱,成為馬爾庫塞一生哲學思想的重要特色🧑🏽‍🚒。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論

第一章  20世紀初期的認識論危機及其實質

一🧑🏼‍🎤、認識論危機

二🎠、對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三💪🏽、認識論危機的實質

第二章  思想淵源和海德格爾的出場

一🧙🏽👰🏼‍♂️、作為理論坐標的馬克思主義

二、盧森堡的激進哲學觀

三、盧卡奇的哲學思想

四🧑🏻‍🎨、海德格爾的出場

第三章  現象學的研究方式

一、胡塞爾:作為哲學的現象學和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

二🧑🏿‍🦱、海德格爾:作為研究方式的“現象學的解釋學”

三、馬爾庫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現象學分析

第四章  辯證法的批判立場

一、辯證法與現象學

二⛑、辯證法與否定

三、辯證法與歷史

第五章  歷史唯物主義的現象學貢獻

一、“歷史性”的提出及其意義

二😽、馬爾庫塞的“歷史性”

三、海德格爾的“歷史性”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互補

第六章  “具體的哲學”及其實現

一👳🏼、“具體”問題的提出

二、何謂“具體的哲學”

三🧍🪰、“具體的哲學”如何可能

第七章 社會解放和人的本質實現

一🛬🚯、激進運動與社會解放

二♦️、勞動與人的本質實現

第八章 馬爾庫塞早期哲學內在張力

一👨🏼‍✈️、思想來源的緊張🎍:現實性、革命性和抽象性🔖、悲觀性博弈

二、從革命到解放⏲🌯:歷史唯物主義和基礎本體論的博弈

三、馬爾庫塞:海德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者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圖片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

作者👫🏻:趙長偉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18年12月

責編👩🏿‍💻:崔繼新

字數↙️:275千字



內容簡介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基於洛文塔爾早期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傳統🧗🏼、美國國內外媒體咨詢和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重構了洛文塔爾傳播哲學的生成語境👨🏼‍🦰。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認為,記憶👭🏼、傳播、哲學是互相等同的概念🤓,它們指向的都是人類交流共享的一種全新意識和真正體驗。作者通過界定洛文塔爾關於資產階級文化概念的內涵考察他以資產階級經典文化概念為中心構建現代文化批判模式並展開傳播的人文主義研究維度和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論。本書的焦點之一是試圖闡述洛文塔爾如何看待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之間的關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後現代主義萌芽尤其是重點分析它如何將後現代性視為一種偽哲學傾向,將後現代主義視為一種“工具性相對主義”從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義、非歷史主義的後現代主義傳播思想以及背後的理論動力和現實意義。


本書以傳播哲學視角分別從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商品屬性👷🏿、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和文化的自主性出發建構洛文塔爾包括權威主義文化批判、大眾文化批判、文化民主化和個體自由的文學社會學等思想在內批判的傳播哲學的基本框架。作者還在文化多元化與國際傳播的視閾中分析了洛文塔爾對傳播哲學的定位、貢獻和局限🐹。這本書對促進國內文化研究和傳播哲學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論

第一章 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形成

一、猶太文化傳統

二、批判理論傳統

三、國際傳播研究

四🚣🏽‍♂️、解釋學影響

第二章 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洛文塔爾權威主義文化批判

一💙、權威主義心理分析

二、反猶主義文化批判

第三章 文化的商品屬性:洛文塔爾大眾文化傳播批判

一、文化的二元論

二😞、通俗文化的雙重特征

第四章 文化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洛文塔爾與後現代主義文化傳播

一、後現代主義文化傳播

二、洛文塔爾與後現代主義的關系

三、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辯證關系

第五章 文化的自主性:洛文塔爾論自主性藝術及其傳播

一、藝術傳播與個體社會化

二、自主性藝術與傳播技巧

結語:跨文化傳播🍁:超越文化傳播研究如何可能?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


《審美、交往↩️🧛🏽‍♂️、現代性——維爾默審美理論研究》

作者:劉利霞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21年12月

責編:崔繼新

字數:246千字



內容簡介

審美問題一直是社會批判理論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它在社會批判理論中的位置經歷了“核心-邊緣化-重回中心”這樣一個過程。維爾默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與第二代批判理論家之間的過渡人物,其審美理論頗具特色,是在哈貝馬斯之後重建批判理論的審美維度的重要嘗試,試圖將批判理論傳統中的審美資源與交往理論結合起來,一方面用交往理論重構審美,另一方面通過審美反思交往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推進社會批判理論的更新👿🈁。本書試圖系統闡述和探討維爾默的審美理論🧣,把握社會批判理論在當代的發展動態。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言

第一章 維爾默審美理論的背景

第一節 審美在批判理論中的位置

第二節 交往範式中的審美

第三節 理論準備之一:對理性的語言學批判

第四節 理論準備之二🦄:可錯論的真理觀

第二章 阿多爾諾美學重構之一:藝術真理

第一節 本真的藝術🚵🏻‍♂️:對塞壬之死的解讀

第二節 藝術真理的兩個維度:自律和功能

第三節 和解哲學視角中的藝術真理

第四節 真理1與真理2

第五節 對藝術真理的交往理論重構

第三章 阿多爾諾美學重構之二:崇高經驗

第一節 阿多爾諾:崇高進入藝術

第二節 後形而上學現代性的崇高

第三節 崇高作為一種施為性存在

第四節 通過崇高反思交往:崇高的新位置與新內涵

第四章 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審美理論

第一節 在交往視角中界定後現代美學

第二節 重釋五種後現代美學

第三節 現代美學與後現代美學的互補

第五章 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建築美學

第一節 為何是建築?

第二節 現代建築理論與建築的可交流性

第三節 後現代建築理論與建築的可交流性

第四節 人性的建築:在交往中澄清建築目的

結語:重構批判理論的審美維度

參考文獻



圖片


《差異、包容與責任——艾利斯·揚的正義理論研究》

作者:孫秀麗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21年

責編:崔繼新

字數:305千字



內容簡介

正義是政治哲學研究的主題,它與人們的良善生活相關,是人們評判社會政治生活以及製度合法性的重要規範。作為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新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艾利斯·揚挑戰了當代歐美語境中主流的分配正義理論,致力於探討一種批判的正義理論😭。她繼承了批判理論追求人類解放的傳統旨趣👳🏻,關註現代社會的各種非正義形式,為減少壓迫、提升自由的社會研究提供了解釋的和規範的基礎👢。對差異政治、包容性民主以及社會聯帶責任模式的分析,構成了艾利斯·揚正義思想的理論主體。通過剖析艾利斯·揚正義思想的內在邏輯和解放旨趣,本書力圖在批判理論的視域下探究正義理論的發展脈絡,擴展正義問題的規範內涵,為豐富和發展社會批判理論和當代政治哲學前沿研究提供一種有益嘗試💁🏼‍♂️。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論

第一章  結構化非正義:正義理論的基本診斷

第一節  艾利斯·揚對傳統正義理論的批判

一✊🏻🧚🏻‍♀️、正義的分配範式

二、分配正義的弊端

第二節  壓迫和分配的多元正義

一👳、壓迫的五種形式

二、社會結構與多元正義

第三節  社會結構與群體差異

一、正義的研究方法

二、新社會運動與多元群體差異

第二章  差異政治:正義理論的基礎

第一節  差異性的社會關系

一💽、正義與關懷之爭

二、艾利斯·揚對公平理想的批判

第二節  作為替代性思考的交往倫理學

一🧝🏻、哈貝馬斯的普遍主義倫理困境

二、本哈比的對稱性互惠

三、艾利斯·揚的非對稱性互惠

第三節  差異政治的規範內涵

一、平等尊嚴政治與差異政治

二👭🏻、作為政治溝通資源的社會差異

第三章  包容性民主:正義理論的核心

第一節  差異的承認

一、正義與民主的關系

二、交往民主的核心範疇

第二節  協商民主新範式

一、協商民主的批判與繼承

二、聚合民主與包容性民主

三、公共領域的民主化

四🍗、隱私權的民主化

第三節  包容的政治交往形式及其實現

一、政治交往的三種形式

二👩🏻‍⚕️、差異公民身份

第四章  政治責任與全球正義構想

第一節  艾利斯·揚對阿倫特責任思想的繼承與批判

一👩🏻、阿倫特的責任觀

二、民族責任與共享責任

第二節  社會聯帶的責任模式

一、傳統的責任模式

二🌇、社會聯帶責任

三🌮、個體判斷與責任踐行

第三節  全球正義與政治責任

一、正義的範圍

二、全球責任正義構想

第五章  艾利斯·揚的多元正義理論:對話與批評

第一節  艾利斯·揚與當代思想家的對話

一🚺、再分配與承認之爭

二⛹🏻、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身份

第二節  艾利斯·揚正義理論的思想貢獻及其局限

一🍯🏙、超越傳統正義範式

二、差異政治的困境

三、批判的女性主義視閾

結語

參考文獻



圖片


《從社會哲學到批判理論》

作者:王鳳才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23年11月

責編:崔繼新

字數:515千字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從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之最終研究成果之一, 也是項目負責人三十多年來關於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的總結👨🏻‍🦲🚤、凝練、提升👨🏼‍💼;作為一項具有“批判理論問題史性質”的全方位🤲🏿、跨學科、整體性👨‍🔬、系統性👱🏻、多維度研究,“從新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凝結著作者三十多年來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的深度思考,“批判理論三期發展”🛅、“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從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是作者長期研究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作出的基本判斷👨🏽‍💻。這不僅確立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的新框架,提出了許多重要原創性觀點,而且試圖構建“批判的妥協理論”構想💘🌂,以促進批判理論的中國化🪄。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導  論

第一章  社會哲學與社會病理學

第一節  一般哲學🐃、社會研究與社會哲學

第二節  從古典政治學到現代社會哲學

第三節  作為社會病理學的社會哲學

第二章  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

第一節  批判—理論—批判理論

第二節  從傳統理論到批判理論

第三節  理性哲學與批判理論

第三章  批判理論與猶太文化

第一節  批判理論家的猶太思想

第二節  猶太教/猶太文化對批判理論家的影響

第三節  批判理論家的猶太身份認同問題

第四章  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

第一節  從肯定的文化到文化工業

第二節  文化工業過濾了整個世界

第三節  大眾文化批判與當代文化研究

第五章  辯證意象與救贖批評

第一節  辯證意象與文化批判

第二節  救贖與救贖批評

第三節  技術復製藝術與謄寫美學

第六章  大眾傳媒與藝術自主

第一節  公共意見與大眾傳媒

第二節  藝術自主與審美體驗

第七章  藝術崇高與審美烏托邦

第一節  藝術與審美體驗

第二節  藝術與崇高

第三節  藝術與審美烏托邦

第八章  啟蒙理性與啟蒙辯證法

第一節  啟蒙理性批判

第二節 《工具理性批判》與《理性之蝕》的關系

第三節  後阿多爾諾視閾中的“啟蒙辯證法”

第九章  肯定辯證法與否定辯證法

第一節  《否定辯證法》的邏輯理路

第二節  後阿多爾諾視閾中的“否定辯證法”

第三節  國際視野中的“否定辯證法”

第十章  批判的文明論與重建的文明論

第一節  從樂觀主義文明論到悲觀主義文明論

第二節  從批判的文明論到重建的文明論

第三節  從壓抑性文明論到非壓抑性文明論

第四節  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

結  語

參考文獻

後  記


圖片


《從新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

作者:王鳳才

北京:人民出版社

時間🎿:2023年10月

責編:崔繼新

字數:534千字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從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之最終研究成果之二, 也是項目負責人三十多年來關於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的總結、凝練、提升♉️🧜;作為一項具有“批判理論問題史性質”的全方位、跨學科👧🏽、整體性🧚🏻‍♀️、系統性🕺🏼📼、多維度研究,“從新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凝結著作者三十多年來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的深度思考,“批判理論三期發展”🏄🏻‍♂️、“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從批判理論到後批判理論”,是作者長期研究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作出的基本判斷👱。這不僅確立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的新框架,提出了許多重要原創性觀點,而且試圖構建“批判的妥協理論”構想®️,以促進批判理論的中國化。



目 錄

圖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代總序)

第一章  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

第一節  科技意識形態論發生學探究

第二節  科技意識形態論邏輯學構建

第三節  科技意識形態論價值學評判

第四節  技術進步與政治科學化

第二章  合法性危機與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一節  現代國家中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節  後期資本主義危機趨向

第三節  系統不斷復雜化與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三章  交往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

第一節 《交往行為理論》的邏輯進路

第二節  交往行為與交往合理性

第三節  社會合理化與文化合理化

第四節  從交往合理性到公共合理性

第四章  話語倫理與法律話語

第一節  交往倫理學或話語倫理學

第二節  話語倫理學的內在批判

第三節  協商政治與法律話語

第五章  個體自由與共同體自由

第一節  從個體自由到共同體自由

第二節  話語合理性與自由民主原則

第三節  自由民主與共同善

第六章  社會正義與辯護正義

第一節  規範的社會正義論

第二節  作為社會分析的正義論

第三節  作為辯護的正義論

第七章  人權、公民權與人權承認

第一節  人權🧑🏽‍🎤、公民權與差異政治

第二節  人權與公共自由、政治自主

第三節  公民權🚲、人民主權與民主話語

第四節  人權政治與國際人權承認

第八章  承認道德與民主倫理

第一節  道德規範與倫理實踐

第二節  平等對待與道德關懷

第三節  形式倫理與民主倫理

結  語

附  錄  批判理論文本的歷史與邏輯

參考文獻

後  記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