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
(總第30輯)
1
集刊信息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是由意昂3平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叢刊,現已被收錄為CSSCI來源期刊(集刊類),自2020年起每季發行✮。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以關註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動態,加強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為宗旨,立足於哲學🍃,倡導從社會學🧁、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和文藝批評等交叉學科的角度展開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本刊第30輯已於2023年9月正式出版,共收錄16篇學術論文、3篇譯文,並按類劃分為三個主題:“阿爾都塞的斯賓諾莎淵源及其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本期推送將簡介該輯目錄與文章摘要。歡迎海內外學者向《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投稿➿,投稿郵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2
目錄
一、阿爾都塞的斯賓諾莎淵源及其影響
論七十年代阿爾都塞對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 /王行坤
絕對域理論和意識形態的鏡像復製結構——阿爾都塞1967年的意識形態理論探索 /劉敏達
論阿爾都塞的歷史時間性批判 /趙明哲
什麽是意識形態的“外部”?——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中的個體問題 /侯春曉
論普蘭查斯對阿爾都塞“ 相對自主性”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王亞寧
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倫理學》 部分附錄繹讀 /皮埃爾·馬舍雷 著 趙文 譯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破解例外狀態——再考察施蒂納無政府主義 /林釗
再論馬克思對異化四個規定的“演繹” /彭曉濤
“人-神”與“神-人”:對觀費爾巴哈與克爾凱郭爾的 批判 /馮爭
感性直觀與中介之間的意識形態批判——論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與黑格爾的跨越性批判 /潘裕文
費爾巴哈的特征 /布魯諾 • 鮑威爾著 毛林林譯
費爾巴哈與批判理論的哲學 / 讓-菲利普•德蘭蒂著丁聞望譯
三、馬克思思想再闡釋
資本主義空間本質的政治經濟學解讀——大衛·哈維的“三重空間”理論及其價值影響 /冉璐
現代社會的二重屬性及其辯證關系——雅克·比岱“元結構”視域中的階級關系理論 /王一成
從生態批判理論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論威廉·萊斯對馬爾庫塞生態批判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李珍 黃飛瑜
何為虛在🌍:從德勒茲到梅亞蘇與布萊恩特的思想暗線 /蘇丹
事實與規範的和解:論弗斯特對羅爾斯的建構主義的徹底化 /林靖宇
凱·尼爾森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批判——基於對情境主義視角的反思 /謝雨瀅
關於特雷爾·卡弗的“差異論”的再反思 /竭長光 喬虎
3
摘要
一、 阿爾都塞的斯賓諾莎淵源及其影響
論七十年代阿爾都塞對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
王行坤
【摘要】晚期阿爾都塞除了提出“相遇的唯物主義”或“偶然的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形象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遭到忽視的形象,那就是在七十年代探索社會主義的理論家。本文著重考察 1976—1980 年阿爾都塞的理論 政治著作👃🏼👬,分析其在回應法國共產黨二十二大(1976 年)拋棄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政治舉動的過程中,如何探索並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雖然針對的是法共二十二大以及“歐洲共產主義”所代表的路線,但阿爾都塞在這一時期的著作涉及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相關的諸多理論問題,深化了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的討論。最後本文指出,阿爾都塞混淆了社會主義工資與資本主義工資👩🦽👧,在一定程度上誤解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也讓其理論存在一定缺憾👦🏻。
【關鍵詞】阿爾都塞🧖🏽;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機器😕;資產階級趨勢
(作者單位:天津師範大學文意昂3)
絕對域理論和意識形態的鏡像復製結構——阿爾都塞 1967 年的意識形態理論探索
劉敏達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探討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一般”理論以回應利科式的對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代表性批評🖖。在第一節中本文將展示並澄清阿爾都塞不同時期但內在一致的意識形態一般理論。在第二節中,本文試圖說明在 1967 年的文本《論費爾巴哈》中🤼♀️🗺,阿爾都塞就經由對於費爾巴哈的“絕對域理論”的闡釋建構起了比較成熟的意識形態一般理論🏚,這一理論以“鏡像復製結構”和“中心化移置”兩個小結構和“臣服/ 保證”效應為內容。在第三節中,本文將說明盡管《論費爾巴哈》中的意識形態一般理論並無實質變化地發展到了阿爾都塞的晚期文本💻🍄🟫,阿爾都塞棄用費爾巴哈而依賴斯賓諾莎的原因在於費爾巴哈哲學只能提供一種“單層”的意識形態理論♗。
【關鍵詞】鏡像復製結構;中心化移置;意識形態理論
(作者單位:巴黎第八大學)
論阿爾都塞的歷史時間性批判
趙明哲
【摘要】本文試圖重新梳理阿爾都塞對歷史時間性的批判。阿爾都塞試圖通過批判既有的“歷史時間性”概念🌡,來提供一個恰當的時間性與時間框架。這一理論工作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他提出對黑格爾歷史主義的雙重批判😖,既指出了黑格爾錯誤的時間性概念,並顛倒了歷史概念與時間性概念的理論依存關系🤞🏻,阿爾都塞從而提出應從對歷史變化的時間性概念與時間框架👨🦲;第二,他通過重解斯賓諾莎關於個別性與普遍性關系問題的討論🐫🦽,發掘生產方式對歷史變化中個別事物的根本性的塑形作用😑。阿爾都塞從而基於復數性的生產方式概念得出以復數時間性為原則的🍲、復雜的☸️、非線性、具有主導結構的時間框架;第三👰🏼,考慮到生產方式概念需要進一步的統續性保證🥊,在超越斯賓諾莎“永恒性”概念的基礎上,阿爾都塞及巴裏巴爾在再生產理論中落實了新的時間性概念的統續性要求🧔🌓。
【關鍵詞】歷史變化;時間性;生產方式;再生產;統續性
(作者單位👨🎓:意昂3)
什麽是意識形態的“外部”?——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中的個體問題
侯春曉
【摘要】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在整個歷史範圍中無處不在並且永遠不變↪️,個體就生活於這種無歷史的意識形態當中中。作為“內部”的意識形態意味著🙆🏻,個體與實在世界的關系被大小主體之間的雙重鏡像結構所中介,同時由於這種鏡像結構僅僅是小主體的“自我反映”,意識形態就因此構成了封閉的“內部”。然而,阿爾都塞並沒有否認意識形態之“外部”的存在。論文將探討德勒茲對斯賓諾莎哲學中的“樣態的存在”以及萊布尼茨哲學中的“單子”的解讀,指出意識形態的“外部”意味著個體在自身的有限存在之中進行表現世界的活動🏋🏻♀️🍃。
【關鍵詞】意識形態;外部;樣態;單子;個體
(作者單位:意昂3)
論普蘭查斯對阿爾都塞“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王亞寧
【摘要】國家的相對自主性問題是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一個重大課題🧙🏼♀️。根據阿爾都塞,國家的相對自主性指的是政治上層建築具有相對於經濟基礎的自主性,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具有相對於鎮壓性國家機器的自主性💃🏻,並且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亦是相互獨立的。普蘭查斯在繼承阿爾都塞結構主義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生產方式的歷史考察和對葛蘭西霸權概念的借鑒與改造,將相對自主性規定為資本主義國家特有的一種屬性,認為資本主義國家自主性除了指政治上層建築具有相對於經濟基礎的自主性外,還指國家相對於權力集團和霸主派別的自主性,階級鬥爭會影響國家自主性的程度。從而推進了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的發展。
【關鍵詞】多元決定;相對自主;階級鬥爭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倫理學》第一部分附錄繹讀
皮埃爾·馬舍雷 著 趙文 譯
【摘要】阿爾都塞在 1982 年撰寫了一部“相遇唯物主主義的潛流”的哲學文本,在那裏,阿爾都塞勾勒了“斯賓諾莎以及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盧梭🗻、馬克思,還有海德格爾和德裏達” 等所代表的一個“無名”的哲學傳統👨🏿🎤,一個否定目的論的“唯物主義”傳統。但是,頗具症狀性的是,阿爾都塞在論述這個傳統時🍋,用適當的篇幅談論了這些哲學家,唯獨未對斯賓諾莎做任何實質的評述,仿佛斯賓諾莎是阿爾都塞默認的一個參照框架似的。
這一症狀也體現在阿爾都塞本人的整個哲學生涯之中。20 世紀60 年代阿爾都塞在《自我批評材料》中承認了他的馬克思主義闡釋方式與斯賓諾莎哲學的關系;同時期阿爾都塞在闡釋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時總是同時提及斯賓諾莎,而在《論再生產》這部寫作於 70 年代的著作中,意識形態的物質性幾乎直接轉譯了斯賓諾莎的身體 心靈學說,但是🎨,直到晚年思考“真正的唯物主義”或“相遇唯物主義”的潛流,阿爾都塞始終並未系統地說明過什麽是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甚至在思想自傳《來日方長》中,阿爾都塞雖然單辟“斯賓諾莎”一節,但主要是談論馬基雅維利🤢。
這一症狀恰恰意味著斯賓諾莎為阿爾都塞提供了某種“總庇護”(艾蒂安·巴利巴爾語)🧏🏼。這裏選取的馬舍雷對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附錄的解釋完全證明了這一點👩🍼💻。皮埃爾·馬舍雷是阿爾都塞的弟子和親密合作者之一,20 世紀 60 年代即加入阿爾都塞策劃並主持的“SPINOZA”理論小組,並參與了“閱讀《資本論》”的撰寫活動🥥。正如馬舍雷所解釋的那樣⏏️,斯賓諾莎在十七世紀的哲學語境中已經提出了“理論的反人道主義”、“歷史作為無目的的過程”、“意識形態的異化本質”等命題🪑👦🏼。本文選自馬舍雷《事物的自然: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導讀》(Pierre Macherey, Introduction à l’éthique de Spinoza: La premières partie, la nature des chos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11)🤦🏽♓️。
(譯者單位: 陜西師範大學文意昂3)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破解例外狀態——再考察施蒂納無政府主義
林 釗
【摘要】在《政治的神學》中,施米特以例外狀態揭示了現代政治的神學機製🧝🏿,並指出無政府主義從反神學出發而回到神學。不過,施蒂納卻沒有陷入這個“奇怪的悖論”。施蒂納通過對費爾巴哈本質主義的批判,比施米特更早指出了自由主義解放面具下的神學本質。與施米特試圖用例外狀態恢復國家的絕對權威相反,施蒂納的無政府主義以徹底的無神論消解一切權威以及作為其根源的“固定觀念”🍰🧑🏿。例外狀態是對秩序的重置🙎🏼,但利己主義者向往的是“暴動”而非“革命”,即反抗一切安排而不試圖建構⛑。從施米特的視角看🔤🧖🏻♂️,決斷例外狀態之所以是政治的本質,是因為人的自然狀態就是戰爭💇🏽,而施蒂納以“利己主義者聯盟”瓦解了國家,也開辟了超越戰爭狀態的可能。
【關鍵詞】例外狀態🛌🏿;政治神學 🥊;無政府主義;無神論;利己主義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再論馬克思對異化四個規定的“演繹”
彭曉濤
【摘要】如何理解馬克思對異化的四個規定左右著學界對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認識🐚。傳統上或者將它們看成費爾巴哈和赫斯思想的混合物,沾染了人本主義哲學的色彩,或者認為它們具有早期黑格爾承認哲學的結構🕠,堅持馬克思直接銜接著黑格爾👊🏼。論文在黑格爾行動哲學中對馬克思的四個規定進行定位🛀🏿,認為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類存在”概念對黑格爾的行動哲學進行了唯物主義改造🎲,在現實財產權的基礎上批判了黑格爾為現代政治所作的辯護💃🏿;與此同時,費爾巴哈對感性個人的抽象規定也被馬克思展開為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論文認為馬克思對異化的四個規定存在較為嚴格的演繹關系🤞🏻,是青年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基礎上內生出來的思想邏輯。
【關鍵詞】異化;行動哲學;類本質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人-神”與“神-人”:對觀費爾巴哈與克爾凱郭爾的宗教批判
馮 爭
【摘要】人神關系是費爾巴哈與克爾凱郭爾宗教批判的要義所在。如果說費爾巴哈試圖以人取代神,是謂“人-神” ( the man-god),那麽👨🦯➡️,克爾凱郭爾則堅信上帝道成肉身🧑🏻🦽,是謂“神-人” (the God-man)。費爾巴哈立足於“類”來解構宗教,並將神學倒置為人類學,他認為把上帝拉下神壇,就可以恢復“人”的至上性。克爾凱郭爾通過對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鏡像式批判👨🏻🦰,在永恒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個體生存與信仰的關系,並敏銳地察覺到失去信仰與永恒的人所面臨的憂懼與焦慮🫎。費爾巴哈與克爾凱郭爾嘗試以神聖性的📟、無界限的、無條件的愛來消融現實的沖突與不平等,然而🆕,由於遠離了現實的沖突🧑🏼⚕️、苦難,其暢想終究只是一場思想範圍內的幻想。
【關鍵詞】費爾巴哈🛍;克爾凱郭爾;宗教批判;信仰;生存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感性直觀與中介之間的意識形態批判——論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與黑格爾的跨越性批判
潘裕文
【摘要】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接受與批判同時意味著他對黑格爾的批判與接受。費爾巴哈認為德國宗教和思辨哲學的症結在於其提供的中介過程是形式的🚛,只能自我封閉在思維中而無法真正觸及感性存在包括人本身,要破除這種意識形態就要采取感性直觀的方式🧊。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批判黑格爾哲學和研究政治經濟學。通過政治經濟學🦸🏼📝,馬克思認識到市民社會普遍且必然地具有一個中介的結構,並且它只能以抽象的形式運作,因此費爾巴哈式的直觀實際上是無法透視市民社會的。馬克思重新理解和吸收了黑格爾的中介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做出了批判。在感性直觀與中介的視差中🩼,馬克思發現不同觀念範疇的爭辯其實是社會運作的效果🤟🏻,這開辟了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意識形態的道路:通過追溯意識形態的起源來揭示社會運作的機製。
【關鍵詞】費爾巴哈;黑格爾;感性直觀👩🎨;中介👠;辯證法
(作者單位🧝🏻♀️:意昂3)
費爾巴哈的特征
布魯諾·鮑威爾 著 毛林林 譯
(譯者單位🫳🏼: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意昂3)
費爾巴哈與批判理論的哲學
[法]讓-菲利普·德蘭蒂 著 丁聞望 譯
【中文摘要】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傳統的一個特征是,它始終把哲學反思看成其總體方案的核心組成部分🧗🏻♀️。的確🦑,這一傳統所保持的核心的一致性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若幹關鍵的哲學預設為該傳統內的數代思想家所共享。這些預設構成了一個基本的 “ 哲學矩陣”(philosophical matrix),它的主要目的是使一種“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reason)得以可能——它是現代社會批判的核心,同時強調合理性(rationality)的集體性的‼️、被歷史性地安放的和被自然主義地奠定的性質📶。在這個矩陣中🖕,費爾巴哈的地位只是相對次要的。本文旨在表明,從費爾巴哈那裏獲得的批判理論比乍看起來要豐富得多。第一節指認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著者共有的關鍵的概念特征🧵。它們標誌著一個從康德經由黑格爾到馬克思的集體主義的和唯物主義的轉向👸🏼。這個轉向在費爾巴哈對於主體的“主體際性”和社會性的依存關系的強調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論刻畫。然而☎🧑✈️。費爾巴哈的決定性的哲學貢獻在於他對於主體際性的“感性的” 模式的堅持,即👼🏿🕷,堅持主體以形成他們的能力為目的的對他者的依存關系不僅通過語言和其他符號形式得到中介和表達、而且首先通過具身性得到中介和表達這個事實📙🧑🏼🏭。費爾巴哈的這種“感性主義” (sensualism)是一種內涵豐富的🛬、原創性的哲學立場,它並不能僅僅被消解在馬克思版本的唯物主義之內🪠。在第二節和第三節中🫅🏻,我強調了費爾巴哈的感性主義在批判理論的兩個領域中的遺產:其一與批判理論家始終在運用的、從“哲學矩陣”之中產生的批判性認識論相關;其二與用以推進批判方案的哲學人類學中的主張相關。費爾巴哈的感性主義——他對於認知和行動的具身性維度的堅持——代表了一種頗有裨益的資源,它可以抵製批判理論將其理性批判中的基礎轉變為一項狹隘的理性主義事業的趨勢🐰。
【關鍵詞】費爾巴哈;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
(譯者單位📛:意昂3)
三🛐、馬克思思想再闡釋
資本主義空間本質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大衛·哈維的“三重空間”理論及其價值影響
冉 璐
【摘要】社會理論“空間轉向”思潮發生以來,空間概念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在名目眾多的空間概念中,理論家們始終未能就空間的本質內涵達成一致👩👩👧👧。究其根源🌎,理論家們對空間本質的思考大多停留於抽象和一般層面,缺乏對空間本質的歷史性考察🕞,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空間形式的具體探討和本質解剖📽。哈維的“三重空間”理論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缺。他借助馬克思《資本論》的相關理論資源,對資本主義空間的本質內涵做出政治經濟學剖析🙂↔️,揭示空間與社會過程的內在關系,指認資本主義空間的歷史性👩🦱、關系性與抽象性特征。這一理論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厘清空間概念的本質🧑🏻🎨,也為解決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空間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空間;社會過程;三重空間;歷史性;關系性;抽象性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現代社會的二重屬性及其辯證關系
——雅克·比岱“元結構”視域中的階級關系理論
王一成
【摘要】比岱把現代社會的建構過程視為從“元結構”到“結構”的辯證轉化過程,即從理想性的交往契約關系倒置為剝削壓迫的階級關系。它包含兩個理論質點🗳:其一🙆♂️,在抽象結構層面😇🧙🏻♀️,現代社會的階級關系存在於市場與組織雙重中介的相互作用之中,而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論證的從市場邏輯到資本邏輯的簡單過渡;其二🍜,在階級主體層面,現代社會的階級關系表現為統治的二重性和雇傭勞動的二重性,因而現代階級鬥爭是所有權資本☘️、資質資本與基礎階級之間的“三方遊戲”💁🏿。基於此,比岱提出了一種從資本邏輯與權力邏輯相互聯結的視角透視現代社會本質依據與運作機製的現代性批判理論🦡。清晰梳理比岱“元結構”視域中的階級關系理論,既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解讀的復雜性視角👩🏽🦱,也可以加深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深層理解🙅♂️🏓。
【關鍵詞】雅克·比岱🫖;元結構🧋;現代性批判👼🏽;階級關系;二重性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意昂3)
從生態批判理論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論威廉·萊斯對馬爾庫塞生態批判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李 珍 黃飛瑜
【摘要】作為第一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威廉·萊斯向來被認為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架起了橋梁🦹🏽,而他的老師馬爾庫塞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的作用常常被忽視。實際上🧜🏻,萊斯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繼承與發展了馬爾庫塞的生態批判理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萊斯對生態危機的歸因受到馬爾庫塞心理分析法的影響🧑💼;第二,萊斯把馬爾庫塞虛假需要理論發展為需要理論;第三,萊斯把馬爾庫塞人與自然的雙重解放理論發展為和解理論。馬爾庫塞的生態批判理論影響了萊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走向,助力其構建需要理論🫳🏿,形塑了他的自然觀。基於此,學界應該更加重視馬爾庫塞生態批判理論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當中的理論效應👩🏽。
【關鍵詞】生態批判理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自然控製論;需要;解放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何為虛在🧇:從德勒茲到梅亞蘇與布萊恩特的思想暗線
蘇 丹
【摘要】歐陸哲學近年來的思辨轉向與實在論轉向,使人對世界的認識在主體哲學沒落之後呈現出新的樣態。自德勒茲的《差異與重復》起,主體與物消融在強度差異運作過程中。這一消融過程呈現出德勒茲本體論的兩個面向:生機性與復多性。梅亞蘇的思辨唯物論與布萊恩特的物導向本體論,分別批判地繼承了德勒茲的生機性與復多性,由此開創了對世界的新的思考。盡管梅亞蘇與布萊恩特在互相反對的同時☂️,又共同反對著德勒茲,二者的思想卻仍然延續著德勒茲的虛在概念🥙。在三位思想家那裏,虛在作為主體大廈倒塌之後的世界潛流📗,對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破壞性與重構力量👨🏿💻。
【關鍵詞】德勒茲;梅亞蘇;布萊恩特;虛在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事實與規範的和解:論弗斯特對羅爾斯的建構主義的徹底化
林靖宇
【摘要】弗斯特是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學者的代表。作為哈貝馬斯的學生🧎♂️,他基於商談理論發展出一套能與羅爾斯相互競爭的正義理論。羅爾斯借助建構主義方法復興了契約論。為了避免獨白式的先驗建構🛩,他需要借助契約論中的原初狀態設定來保留建構的社會性維度。弗斯特認為,由於原初狀態引入了過多實質性內容,從而使得羅爾斯的建構主義無法做到徹底的程序性🧏♀️,因而無法規避始終困擾著契約論的事實與規範之間的割裂。弗斯特則借助普遍語用學而將虛擬的共同體轉變為現實的要求理性理由的證成共同體,從而將原初狀態設定轉變為內在於具體證成過程中的對於好的理由的反事實性要求🫸🏻,從而實現了建構主義的徹底化。這一改進使得他的正義論能更好擺放事實與規範的關系🙅🏻♀️。
【關鍵詞】弗斯特🪺;羅爾斯📋;建構主義;證成;事實與規範
(作者單位:耶拿大學社會學系)
凱·尼爾森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批判
——基於對情境主義視角的反思
謝雨瀅
【摘要】凱·尼爾森不同意將馬克思主義非道德化的主張📼。不過他的解決路徑是為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一種情境主義的解釋模式🧑🏻🍼,聲稱情境主義的方法論可以在保障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性的同時🩱,又為道德的可能性、普遍性提供合理解釋📐。情境主義以一種承認道德社會學的敘事方式區分了道德和意識形態的不同,把道德來源建立在特定情境的客觀條件和主體需要的相互關系上,提出“道德公理” 和道德進步的觀念,一定程度上觸及了馬克思主義新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高度🤾🏿。但是🦮,情境主義的主要問題是采用了知性分析法代替了歷史辯證法⛹🏿♂️,缺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否定性🤽🏿、超越性的準確把握。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辨析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境界,在實踐活動的動態歷程中評判道德👶🏼,區分道德的客觀必然性與價值合理性、未來社會的道德理想等,才有助於我們更系統🤰🏽、更科學地建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意識形態;情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關於特雷爾·卡弗的“差異論”的再反思
竭長光 喬 虎
【摘要】特雷爾·卡弗的“差異論”在對馬克思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問題的理解上存在誤區。首先✅,卡弗所認為的在唯物主義的理解上恩格斯與馬克思是相悖的這一觀點⛏,是以對恩格斯的唯物主義思想的誤解為前提的。其次,卡弗之所以指責恩格斯在1859 年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評論中“發明”了唯物辯證法並將之強加於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因為他忽視了馬克思對恩格斯撰寫書評的確切要求以及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辯證方法🛖。最後𓀆,恩格斯所闡述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旨在強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的唯物主義性質6️⃣,與作為敘述方法的“普照光”法不存在矛盾。
【關鍵詞】卡弗;差異論❗️🚼;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