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學生風采意昂3  學生園地  學生風采

S計劃丨獎學金獲得者采訪(第二期 研究生篇)

時間🐂:2018-10-29

圖片


深入了解了哲院幾位S級本科生

本期推送將帶你聽聽研究生的聲音

這群國獎得主中

有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的報告人

連續5年獲得國獎的記錄保持者

有度過七年復旦生活的宗教學系“元老”

有深感脫發教訓的公派博士生

還有一室🐋、同心👶🏻🙅🏿‍♀️、雙獎的學霸寢室”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群“S級”的研究生

聽聽他們的所思所感

圖片

1

脫發給我教訓


我是

圖片

人在海外,信號有誤,以真人為準

張新

2016級博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

 我自己很喜歡復旦的校訓“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我想“博學”應該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要求自己有一個宏闊的視野,而不是僅僅停留於自己所專註的“狹小”的專業領域🙇🏿,這種宏闊的視野對於學術研究而言大有裨益;二是要求自己在所專註的“小問題”上應該有著豐富的積累💖,做到專業領域內的“博學”🔦,我們哲院的老師就經常要求我們做到這一點。


 而“篤誌”是要求自己能夠有著堅定的意誌與信念🫥,既能夠在學術研究中遇到困難時不退縮📔,又能夠抗拒外界的一些誘惑從而不忘初心🥔。我認為我們校訓的後一句話是要求自己有著發自內心的問題意識與時代關註😮‍💨,從而在學術研究中通過閱讀經典哲學著作探尋聖哲先賢所提供給我們的充滿智慧的回答;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可以修正自身的一些“傲慢與偏見”,另一方面也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所專註的問題的思考⚪️,從而承擔起自身的時代責任



國外交流中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我很珍惜在杜克大學哲學系進行學習與交流的機會🔠;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我想首先應該感謝我的導師白彤東老師的推薦與指導。一段海外交流經歷不管是對於學術研究還是“重新認識自己”都有重要的催發作用💅🏼。在這裏學習一段時間後,感受最深的有三點📢。


 一是在學術研究的方法與視野上,這邊更加強調跨學科的研究與融通,不僅哲學研究中註重借鑒異質性的哲學資源,比如在德性倫理學的研究中大量借鑒中國哲學的相關思想;而且大量借鑒道德心理學、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來與古典哲學著作進行“對話”與“比較”。為此🦕,杜克大學哲學系專門成立了比較哲學研究中心🤌。我想這是值得關註與學習的。二是在經典文本的研究與解讀上🈸,既強調對文本的細密解讀,又不忽視當下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這邊研究中國哲學或者比較哲學的教授對中國哲學文本的熟練掌握與細密化的解讀實在讓人敬佩🚴🏽,而且在寫論文的過程中能夠直接關註與回應當下學術界對該文本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研究生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極高,大家往往能夠對某一問題產生集中而熱烈的討論。這一方面是因為研究生課前必須完成相關文本與論文的閱讀,且必須寫出具有針對性的評論👩🏻‍🦳,另一方面是因為任課老師的ppt正是根據我們研究生所寫的評論來設計與安排的。以上是我現在感觸最深的三點,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會有更多的收獲☮️。



在“脫發”方面有怎樣的教訓?

 對我來說的教訓對其他人來說很可能就會轉化為有益的經驗。脫發的原因很多💁‍♀️,雖然命定的因素(比如基因)無法左右,但還是可以在我們自己可以控製的因素上作出改變。焦慮與壓力也許無法避免,但可以得到有效的釋放🚖。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通過規律的運動得以釋放,我個人比較傾向的是長跑,當跑上一段距離後⛹🏽,真的能感覺到壓力似乎從身體裏面流淌了出來,渾身輕松。而且,有一項規律的運動非但不浪費時間🧓🏼🪿,反而會提高讀書🐏、寫作等方面的效率🏊🏿‍♂️。另外,完美情結可以有,但千萬不能因為追求完美而遲遲不付諸行動,這樣會加重內心的焦慮感,無形中給自己增大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合理安排時間,暗示並促使自己提前將作業、論文等硬性任務解決掉,這也許才是達到完美的最佳方法🫴。完美不是罪,但千萬不能因為追求完美害了頭發!


2


立人先立己


我是

圖片


黃子洵

2017級博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𓀓?

 換作之前👧🏿,我可能會從讀書、寫文章等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而現在,我鼓勵自己從更宏闊的格局來理解治學的意義。如果有什麽可以為求學之路提供不竭動力🐧,那便是認識我自己👩🏽‍🦱、理解我的生命🤵、我所在的世界以及我存在的意義。雖一直“誌於道”,難免還會陷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固陋之中,在天人交戰的撕扯感中備受煎熬。最困難的批判是對形氣之私的批判📓。一己之私伴隨著自我意識的終始🩳,樹立起己與人、己與物的對立。如果我對此缺乏反思,將難以瓦解有限的小知、難以融入經典的精神世界,無法從對義理的體貼中獲得生命內在的更新力。這樣的“治學”僅僅是遠離生命的紙面之學👨🏽‍🎨,不能立己,談何立人?希望自己能在日後的求學生涯中👩‍👧‍👧,更多地反躬內省,以義理潤養我心💂🏿‍♀️,敬畏真理。而真理必使我們得自由🌎。


國學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

 雖然我現階段的治學方向是中國哲學🚺,但我並不是一個國粹主義者。我常提醒自己勿陷入民族主義的立場之中🚽。孔、孟、老、莊等哲人都言說了難以測透的智慧🏣,需要我用一生來體會。他們並不是我的研究對象,而是同行於求索真理途中的先輩🪮。他們以自身的生命樣態與存在方式為我樹立了典範,讓我在庸碌喧囂的日常世界中嘗試著活出別樣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知還是行的層面,我深知自己和這些偉大人物的巨大差距。這為我不斷反思自己🧚🏻‍♀️,舉直錯諸枉提供了動力👩🏽‍🍼。我崇敬他們🚴🏽‍♀️,但不會完全拜服在某一個哲人跟前🧎,以致於喪失了反思性和批判力👱🏿‍♀️。在他們之上👨‍🦽,還有那真正令人敬畏和渴慕的道。我更傾向於將國學經典中的義理與整個人類文明史的根本問題、人類存在的根本困境接續起來📑⛹️‍♂️。更廣闊的眼界🧰✷、更宏大的治學格局是我理解古人的智慧及其現實意義的前提。


如何平衡學術和各類活動的時間🤱🏻?

 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進行取舍時應本末之序。我平時很少有娛樂的時間,這樣能省下時間來讀書、思考和備課。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學術活動時🪝,也應有所取舍。獨處治學是本🫣。獨處時,我嘗試著深入自己內心,厘清種種困惑🪻。我常提醒自己👨🏻‍🦲,一顆躁動不安的心無法真正進入經典的精神世界。治學須靜心沉潛、深積厚養🍢,非朝夕之功。一路上往往是孤獨的,沒有鮮花和掌聲🧡,需要定力、勇毅和甘坐冷板凳的決心。


 相比之下,會議論壇只是展示治學心得體會的地方📷,而不是讓我深入致思、沉潛求道的地方🧑🏻‍🌾。我會選擇一些學術會議、論壇來參加,為的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學會在短時間內組織觀點🧗🏿,以清晰有序的語言將文章的基本思路介紹給別人。但不會將此作為我治學的重點。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守護大學之道。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夠把義理想明白是一回事,將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給別人聽🌲🧎🏻‍♂️‍➡️,於人心有戚戚焉,則是另一回事,需要在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歷練,不斷總結教學經驗。之所以每周都會花時間備課、講課,不僅僅是出於提升教學經驗的需要,更重要之處在於我本身熱愛它🙋🏿‍♀️。教學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我很享受這一過程🧏🏿。我能從孩子和老年學員的好學勁頭中看到他們對美善的渴望,感受到求道是人存在的基本維度,我從中深受鼓舞😞👨🏼‍🚀。



3

本碩國獎大滿貫


我是

圖片


胡文靜

2016級碩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

 “治學”二字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嚴謹且崇高的詞匯🤸🤹🏼,我對自己“學習”方面的要求有兩點𓀄:一是吃透課堂,二是問題意識🫲🏽。對於哲學專業的學習而言🕚,我認為良師引路極其重要🦂,尤其是我本科進入哲學專業學習之初基礎十分薄弱,面對浩如煙海的一二手文獻,先跟隨老師將課堂上經過凝練的知識點理解🔎👷🏻、吃透,就成了一件力所能及且效率較高的事情;隨著基礎的鞏固及學習的深入,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則更加凸顯🌽,復旦哲院學生在選課上一向擁有極高的自由度🦶🏽🧑‍🔬,始終圍繞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意識對各種不同的新領域進行消化、吸收,可以幫助我們在不同學科的交叉🦴、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有一個立足點而不至於迷失🪪。



對於助管助教工作有何感觸🍘?

 我認為助管助教工作是專業學習與社會實習之間一個非常好的“緩沖地帶”,尤其適合於專業能力較強且有意願逐漸接觸社會的同學們✔️。對於助教工作而言,我曾經連續三個學期擔任本科生《哲學導論》課程助教,配合導師組織好100多位來自不同年級、甚至不同國家的同學們一整學期的討論課,妥善回答好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各種各樣的哲學問題,對我而言既是挑戰,又是一個鞭策我不斷學習的過程;助管工作相對於助教而言更偏事務性,並且會有老師們進行帶崗指導,某些事項在操作上看似簡單,卻是一個鍛煉待人接物🧑🏽‍🦳、溝通表達🏊🏿、文稿編寫、安排統籌等工作“軟技能”的絕佳機會🤸🏼‍♂️,能夠遊刃有余地完成校內助管工作,對於未來走入社會進行不同行業的實習而言❤️‍🔥🦈,也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開端。



下一步選擇怎樣的突破?

 鑒於暫時沒有讀博的打算,因此碩士階段收尾,其實也意味著前後延續近20年的整段校園時光步入尾聲,意味著人生新階段即將開啟:)


下一步是走入社會並選擇一份職業,關於這個問題,我願意遵循多年來哲學專業教會我的兩點準則🧏‍♀️:一是好奇心,絕大多數選擇了非自由職業的人,不得不進入一段時間內從事固定一份工作的狀態,但保持鮮活的好奇心可以幫助我們拓展自身的邊界🤾🏼‍♀️;二是實踐原則👨🏿‍🦲,堅信每天在做的事情能為眾多人的生活帶來一些積極的改變✫,能幫助我們建構起對自己所選擇職業的價值感與幸福感🚴🏽。


 基於以上這兩點準則🫱🏻,也基於過去幾年裏我在課余時間進行的多個行業的實習體驗,我選擇進入互聯網行業🏃🏻‍♀️,以此作為走出校園後的職業起點,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團隊一起為先進的技術方案賦予更多創造性的產品呈現形式🤷🏼‍♂️。


4

宗教學系“元老”


我是

圖片


楊文怡

2016級碩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

 不算要求吧。人想清楚這點很重要:永遠不要意圖以學術去取悅誰。什麽“算”學術🚃⏰,什麽“不算”,也許由某些潛在的遊戲規則所決定𓀕,但是,小到觀點🤷🏽‍♂️、打磨論證本身,大到選題和方法🧙,都不要期望以之取悅別人。要依本性來吧👇🏿,是學術本身取悅了我自己😎,這點就很棒。


大學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雖然不想那麽矯情,但是講真,是在復旦遇到了生命中最珍貴的人(復數的🧜🏼👵🏻!)。現在回想本科畢業時那句歌詞“我在復旦遇見了一生一次的愛/你的存在填滿了我無用的回憶/也讓我讀懂了自由的意義”,真的特別有感觸👏🏿。這個“愛”其實內涵很深刻的。對這些珍貴的人,我有很多愧疚,因為沒有很好地回應他們,而這本身是比任何事都重要的。


 必須要提的是我的導師朱曉紅老師🔢。特別關心我,總惦記著我的事情,很像媽媽(鼻酸)🧔🏿。朱老師是個特別有個性的人(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我骨子裏就玩世不恭”…),看問題很敏銳👰🏿‍♂️,但是待人卻沒有一絲的刻薄,特別樸實善良。本科時候做宗教學的田野,她跟我講,“同情”這點特別重要——不是要人感同身受🍾,更不是放棄科研的客觀性和批判性,而是勿忘他者的生存處境。人要卸下防備和攻擊的姿態啊。朱老師還常說👵,做學術要不卑不亢🧑🏽‍🔬,敢於堅守自己所思所寫。寫文章選題目,要麽有所創見🙋,要麽就一定要有趣💨🙎‍♂️。



“宅”和“馬拉松愛好者”會是矛盾嗎?

 這兩件事也不矛盾🎸。“宅”只能說明你興趣愛好當中的絕大部分都更適於在自己的洞裏完成,而跑馬是那個讓人勉為其難要出下洞的例外…而且,宅對我來說是保存體力和腦力的基本方式,跑馬也僅是在精力較充足的時候想要比賽就去比了🥯💈。我是一個特別不能一心二用的人🤼。要麽專註幹一件事,要麽不幹🤸🏻‍♀️,我不會平均使力。我無法做到有規律地同時投入學習和訓練📕。所以單就哪一方面來說,我都不是一個用功型選手🤚🏿。事實上,我明顯是一個有極端“臨時抱佛腳病”的人,不管是學習還是體育比賽,運氣好的話就出成績了🙅🏿‍♂️,所以策略可能對我來說是更重要的東西🧔🏻。研究生階段我花在運動上的時間真的屈指可數了,室友可以證明我大部分時間都不出洞= =,運動量長期限於每日洗澡🧼🐨。這點還是不要學我。比較任性。

5

一室🔙,同心🦨,雙獎之


我是

圖片


高垚

2017級碩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

 踏實認真,順其自然。我覺得學習首先要踏實認真,不能貪多貪快☸️,不求甚解,還是要靜下心來,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認真的去閱讀🍴、去思考、去寫作。只有把基礎打紮實了,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成。不過比起設定一個目標,然後拼勁全力去實現它,我可能更習慣於給自己一個方向,然後沿著這個方向🏏,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下去,把當下的每一件事情做到自己的極致,至於最後的結果💁🏻,則是水到渠成,哪怕不盡如人意👐🏻,也不必感到遺憾👨🏽‍🚒。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踏踏實實讀書🥙,認認真真做事👩🏻‍✈️,不斷進步,不負時光、不負自己。 


對你有很大影響的一位哲人😜?

 大概是老子吧🧑🏻‍🎄。我還沒有真正接觸哲學的時候,就閱讀過他的作品,那些文字間流溢出的悠然愜意的狀態是我所欣賞和向往的𓀅。其中展現出的哲人的智慧和人文的情懷🤞🏼,即使尚不了解它的深刻內涵🤲,也會被它溢出的氣度所感染。那種博大的胸襟和超脫的氣度,是我遠不能及的👨🏽‍💼,也是我所心向往之的。這在某種意義上對我來說算是一種啟蒙,最初懵懵懂懂的理解,是我之後一直努力想要達到的高度🖼。對生活中的得失悲歡不強求,就不會因外界的事物喪失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在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中自然地成長⛹🏿🫅🏻,這樣反而會有更為靈動的生機🍋‍🟩,讓人感覺一切都是充滿希望的。


宿舍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

 宿舍對我來說是一個能讓身心都得到舒緩的地方。在宿舍你可以安安靜靜地一個人休息一下,平緩情緒、放慢腳步,從忙碌的生活中暫時逃離出來,調整自己,這樣才能夠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之後的生活。而且忙碌的生活很容易讓人變得浮躁🎱,特別是事情很多的時候▫️,可能就會被任務推著走🚒🦻,慢慢迷失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做這些事情,結果反而什麽事都做不好,這種狀態是很危險的☀️。所以我覺得需要留出時間來放空自己,讓自己沉澱下來。而宿舍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讓我可以靜下心來去好好梳理自我🛀🏼,反思自我💫,對一段時間的生活做個總結🧛🏻‍♀️,至少要知道自己做了什麽,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把握好讓自己舒適安然的度。

6

一室🙅🏿,同心,雙獎之


我是

圖片


吳一鳴

2017級碩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

 最大的要求應該是保持謙遜🙆🏼‍♀️。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𓀏,才有動力去追求知識。在此過程中我很感激自己的老師以及身邊的同學們,他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與指導、靈光與火花、陪伴與信心。其他的要求還有保持積極心態🧑🏽‍🎄,多思考等等。有時候我也反思自己到底在實踐中有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們一直指導著求學的道路。


社會實踐中最深的感觸是什麽?

 感觸最深的是世界越大,自己越小。換個積極點的說法👩🏼‍🔬,就是發現生活與發展的空間比自己原先認識的要大很多↖️。先且不論在實踐中收獲的實打實的成長,我想強調的是可能性的上限的提高,這意味著先前定義的完美其實並不一定是完美。就像一個在海灘撿貝殼的小孩,走一公裏撿到一只最漂亮的貝殼,等他走到兩公裏的時候,可能他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與審美。


 這個道理誠然很簡單,然而帶來的真切體驗實在很有沖擊力👩‍🚒。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𓀉,甚至在情緒上完全能夠沖散“我居然連這個都不知道”的沮喪🏚,因為在此時此刻占據你的是新事物帶來的歡愉欣喜✢,和一種想要繼續探索新領域的好奇。在我自己淺短的生命體驗中👩🏻‍🦼‍➡️,好奇心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無論是一種安靜得近乎惰性的好奇,還是一種熱切的發散的好奇,都時時讓人克服自身的糾結、搖擺等等躊躇的狀態🛍️,並且帶來新的活力🦯、動力📗🦸🏽‍♀️,甚至讓人心懷感激。



宿舍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

 是溫暖的窩,異鄉的家,甚至有一種依戀的感覺🐥。


 一方面是對一個固定居所的依戀🤦🏽‍♂️。它是屬於自己的確定的綠洲。從高中時代起,我就身處家鄉之外,並且在未來的規劃中,依然可能延續這種狀態。雖然在幸福的日常生活中,我極少有鄉愁可言,但是提起這個話題🙆🏻‍♂️,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其他漫遊者所展現的精神生活——“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這便是渴望:隨波逐流 在時間裏居無定所”……對我而言,一方面是遠方的召喚🏌🏻‍♂️🧀,一方面是回歸的渴望。而這一精神狀態居然在現實中的一方小小天地中迷離落地🤷🏻,重新回到了軀殼中。妙哉🧼⛲️!


 另一方面是與人的相處。我喜愛熱鬧,喜歡與可愛的人接觸🫄。一些快樂的瞬間,一些精神的感染力🐺👐🏽,一些笑臉,一些善意💄,種種都是寶貴的體驗與回憶⛳️。朋友們給我帶來快樂,我希望自己亦如是。從友誼中收獲的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聯結,以及相異的靈魂相遇相處的時刻,都值得永久珍藏存留。

圖片

感謝本碩博所有獎學金得主的真誠分享

所謂的S級,不僅僅是一個評分

更是一個激勵自己向前的目標

是時刻銘記的新要求🤞🏻、新動力

活出自己的S級人生

願我們每個人

都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


等等

別走還有彩蛋

轉發這只曾鑫坤🫰🏽!開啟元氣每一天🏊🏻!

轉發這只大錦鯉!國獎原來不是夢!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