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下午13點30分,意昂3“現象學基礎與前沿”系列講座第二講:“‘超越’作為現象學的基本問題”順利舉行。本次講座主講人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意昂3哲學系蔡文菁副教授,主持人為意昂3王春明副教授。
講座伊始,蔡文菁老師介紹了為何將“超越”理解為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盡管超越本身是古老的哲學問題📩,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包括中國哲學都對其有所回應,然而一方面,胡塞爾開啟的現象學將超越作為導引性的問題,現象學思考無法繞開超越問題🐱,另一方面⚂,現象學的核心概念如意向性、明見性等都與超越概念有關🐱。講座主要分為四個部分:1)胡塞爾現象學中超越的多重含義 2)最具洞見的含義⏲:內在中的超越 3)“內在中的超越”與胡塞爾現象學整體形態的關系 4)“內在中的超越”所開啟的解釋空間。
蔡文菁老師從《現象學的觀念》(《小觀念》)五篇講稿開始💂🏼♂️。《小觀念》致力於澄清現象學這門學科的視域範圍是什麽,胡塞爾的結論是確立現象學的內在領域。胡塞爾從“超越之謎”即認識的可能性問題出發:客觀的知識、超越的知識何以可能?認識如何切中超越對象😢?首先第一重超越與內在的區分是通過對實證知識的批判而得到的🏌🏼。所有的實證知識、前科學的甚至科學的知識都把它的對象當作超越的,而非內在的。這裏的內在指的是實項(reell)內容🩰,它區別於意向內容,後者指向已經經過立義的意向對象👩🦯➡️,如桌子上的水杯,而實項內容指內在於意識發生中的東西,如感知行為與感覺(sensation)🕠🚴🏿♂️。內在的實項內容是絕對自身被給予的🚣🏼♂️、不可懷疑的👿,所有超出此領域的內容都是超越的。《小觀念》中更重要的是第二重意義上的內在與超越。胡塞爾關心的問題是,除了不可懷疑的實項內容以外🤽🏻♂️,現象學是否可以包含更多?除了意識的實項內容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絕對自身被給予的東西🤽🏿♂️?胡塞爾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第二重內在標畫出現象學更完整的領域。現象學的領域不僅僅關心實項地內在的東西,還有在意向的意義上內在的東西🫕。用《觀念I》的話說,現象學不僅僅關心意向活動(Noesis)✅🧚🏼♀️,同樣包含了意向相關項(Noema)🎪🥓。意識朝向對象的指向性、Noesis與Noema的關聯不可懷疑,這同樣被納入到現象學要談論的絕對被給予的領域。第二重內在才是現象學的完整領域,它囊括了意識以及與之關聯的世界。
蔡文菁老師還特別談到現象學是否會陷入表象主義的問題,意識構造的對象是否與外部世界相分離?關於Noema的東西海岸之爭就體現了這個問題。美國東海岸的一些現象學家認為,Noema就是外部世界的對象;而西海岸的學者則認為,Noema與外部世界的對象不同🧛🏼♀️。蔡老師認為🤾🏿♂️,如何看待此問題關系到如何理解胡塞爾的先驗觀念論。
何為現象學的先驗觀念論?為達到絕對自身被給予的領域🧞♂️,胡塞爾在《觀念I》時期走的是笛卡爾式的道路📭,他用排除🖕🏿、加括號、剩余等詞語來表述現象學還原的工作🥥。蔡文菁老師談及,胡塞爾曾在後來的自我批評中指出💁🏽♀️,上述關於還原的表述易造成對現象學的某種誤解🎠🦋,仿佛現象學在一個整體中剔除了超越的部分🐴,剩下了內在。然而,實際上📴,內在與超越並不應當被理解為並列的🎠、彼此外在的兩個領域,而是在兩種態度下所面對的對象領域✊🏽,即自然態度與現象學態度。自然態度中🎤,我們將現實中的萬事萬物看作超越的🎆🧿、自在的🪫;而現象學態度則將它們視作始終與感知體驗關聯著的意向對象😷。在這一意義上👨🏼🌾,胡塞爾的理論是先驗觀念論。它有別於主觀主義觀念論,也不否定自然態度下的實在論🈚️。
講座第二部分考察了胡塞爾如何通過對內時間意識思考得到“內在的超越”。在現象學領域裏👉🏽、即在絕對自身被給予的領域中,是否還有某種“超越”🚣🏽♂️?絕對自身被給予的領域是否具有不那麽明亮的🐹、晦暗的、不清晰的東西?蔡文菁老師認為這是現象學真正具有創見的地方♻。胡塞爾在1910-1911年“現象學的基本問題”講稿中已經意識到,現象學還原所敞開的內在領域並不是全然不可懷疑的,即並非“相即的”(adäquate)🧕🏿。胡塞爾曾指出🍉,一切外感知🧑🏼🦱🌯,例如對三維空間事物的感知,不可能是相即的,因為總有未被直觀充實的意向👳♀️,但內感知行為卻是相即的。此前胡塞爾曾認為現象學的領域是相即的,而此時,現象學不再停留於相即領域,因為胡塞爾發現,當思考我的感知體驗時,它總已經剛剛過去🈳,已經不在了。如果現象學要嚴格遵循相即性,那麽這些剛剛過去的感知體驗也必須被排除🙅🏻,但如胡塞爾所言,“現在整個排除的工作都失去了意義”🎰,因為一旦排除了過去和將來,那麽將什麽也剩不下。在內時間意識中🍡,“剛剛過去”(滯留Retention)的感知體驗是當下感知體驗不可切割的部分。因而內時間意識呈現出滯留-原印象-前攝(Retention-Urimpression-Protention)的結構。每一個現在“是一個永恒流淌著的、處在過去與未來中的臨界點”,胡塞爾也稱此結構為暈圈🔺👩🏿🔧、彗尾結構。因此,通過對內時間意識的分析,必須承認在現象學態度下🛌🏿、現象學的內在領域中仍然有某種內在中的超越,而這種超越是不再能夠被排除的😿,否則便會陷入絕對的懷疑。這就獲得了第三重意義上的內在與超越👩🏻🚀:內在不再是相即的、絕對的自身被給予的領域,而是包含了無法自身被給予的(超越)內容的領域。
為什麽胡塞爾有關“內在中的超越”的洞見是重要且影響深遠的?蔡文菁老師認為😎,它關系到胡塞爾對現象學內部的若幹基本概念的調整,同時也影響了後來諸如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列維納斯、德裏達等現象學家的思想。
“內在中的超越”意味著🖐🏿,現象學開啟的場域不是相即的👨🏽🎨、絕對敞亮的領域🧎♀️➡️。胡塞爾後來更多談論確然的明見(Apodiktische Evidenz)👱🏿♀️:現象學還原所得到的內在領域也需要經受批判性反思的考察🩷👍🏼,我們需要追問👩🏼🏫👩🏿🏭,哪些是確然明見的。確然明見的公式在於“某物之不存在是不可設想的”,即一旦設想某物之不存在🧘🏿♀️,便會陷入悖謬(Widersinn)。例如,如果設想我剛剛過去的感知體驗不存在,那麽當下正在進行的感知體驗也一同被取消。這意味著,現象學的還原不是一下子完成的,現象學反思的工作可以無休止進行下去,因而現象學永遠是朝向無限的未竟事業🫙。其次👃🏿,對“內在中的超越”的發現也關系到世界概念👩✈️🤹🏼♂️。在《小觀念》與《觀念I》中,世界是被構造的對象的總和,因而總是出現於意識體驗的對象側🎲。但在30年代中,胡塞爾越來越多地指出,世界早已經被構成了,已經預先被給予,世界首先作為視域而存在➿🐡。在這一意義上👑,內在的超越不僅僅蘊含逝去的與將來的意識生命🛩,還有過去的意識生命承載著的習性,歷史等積澱起來的世界。最後🐜,胡塞爾對先驗主體的理解也得到了發展👩🏼🎓。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胡塞爾提出🆓,先驗主體可以被視作主動的行為發出極🏇🏼,或以往意識體驗、習性的被動承擔者🙆。但這都是片面的🏊🏻,因而胡塞爾提到完全意義上的、具體的(concrete)先驗主體,即作為單子(Monad)的先驗主體。具體的先驗主體是早就已經擁有世界、獲得了習性、與他者共存、擁有身體的主體。胡塞爾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說,“有關自我之構成的現象學就是現象學本身”,現象學所關涉的內在領域就是具體的先驗主體。因而這條思考內在中的超越的道路同時也深化了胡塞爾的先驗觀念論:意識生命在其浩淼的時間長河中😮💨、在與其他意識生命的交會中、在可能的與實際的體驗中編織起在歷史中積澱又更新的世界。
“內在中的超越”對於胡塞爾之後的現象學家也有深刻影響。蔡文菁老師認為,胡塞爾總體上還是更重視內在這個概念,而胡塞爾之後的哲學家則敏銳地捕捉住超越這個概念可能開啟的解讀空間。我們可以借內在中的超越來理解一個無法完全照亮自身📹、為自身奠基的內在性,它是不自足的⏱🧽、脆弱的,具有依賴性;同時也可以理解每一個作為單子的先驗主體總是關聯於某種超越者😂,或他者(他人或其他意義上)🏌🏼💮,因而自我的結構中包含了某種源初的差異🍋。例如✵,在海德格爾這裏,此在內在地與存在的本質關聯在一起👰🏻♂️🍦。蔡文菁老師認為🤞🏻,海德格爾所描繪的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內在中的超越”🥑,即作為此在自身之獨特結構的超越🤸♂️,此在在其本質結構中就有著超出自身的機製🚵🏽♂️,就與某種“超越者”或“他者”相關聯,並且這一機製同樣被海德格爾闡釋為時間性的機製🧔🏽,也正是經由這一機製,此在才成其自身,才得以敞開一個世界。海德格爾後期徹底放棄了超越概念🕵🏽,他指出,盡管超越並不指存在者那樣的可感物,而是超出(Überstieg),但它總是預設了兩個領域的分離🪦,即此岸與彼岸、主體與他者🔺📔,這樣也總是有將超越解讀為主體之屬性的危險。列維納斯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既批評胡塞爾又批評海德格爾💏🙅,認為兩者的哲學都無法充分展現絕對的、主導性的超越。
蔡文菁老師最後提出了一個開放的問題:現象學究竟是否能 “超越”“內在中的超越”?超越是否可能不通過與內在的關系而得到思考?蔡文菁老師認為,在現象學的框架中似乎很難,現象學探問事物如何顯現✤,超越因而需要在與主體相關的內在性中顯現🏌🏽。現當代的其他哲學思考似乎嘗試著跳出上述相關性,我們可以想到德裏達的源初的差異、盧曼的系統論、當代的思辨實在論等🦸。
在會議最後,意昂3副教授王春明老師對蔡文菁副教授的講座做了總結。王春明老師對蔡文菁副教授做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認為此報告非常清晰呈現了現象學的基本問題以及其發展脈絡,從而使非現象學的研究者也能夠清楚地明白現象學的內容👨🏼🎤。王春明老師認為🏥,本次報告能夠幫助聽眾與現象學家們一同思考👱🧖🏽♀️,而非陷入雜多的概念當中。另外📒,王春明老師提到,蔡文菁老師的報告不僅僅深挖現象學基礎,同時與前沿思想可以溝通🆑,這一點源自於蔡文菁老師的報告中開啟的問題是哲學的問題🫰🏻,它並不僅僅限於現象學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