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作者:佘碧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開 本:16開
紙張:膠版紙包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57293
作者簡介
佘碧平,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外國哲學🤓、現象學、法國哲學。主要作品有:《梅洛——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等。
目錄
總序//001
內容概要//001
緒論//001
一、研究對象//001
二、研究方法//008
三、本書的內容與架構//014
第一部分 心智的來源//021
第一章 心智的來源//023
第一節 協同演化//024
一、生存演化//031
二、生理演化//034
三🩸➡️、規範演化//038
四🌉、協同、交流與共感//041
第二節 現代人心智的特點//046
一☀️、想象力的開放性//049
二、超越化的象征世界//058
三👩🦰、規範的超越化//064
四2️⃣🧑🏽🍳、創造性//072
第三節 自我意識//076
一、自我意識的出現//077
二⏭🤸🏽♂️、自我意識的三重性//087
三、自我認同//090
第二章 心智與存在//095
第一節 共感場//095
一😂、存在的意義是在共感場中顯現出來的//097
二、顯現亦是象征化//101
三、思想博弈與規範化//104
第二節 “第三者”意識:內在的與超越的召喚//110
第三節 共感形而上學//116
一👷🏽、亞裏士多德的經典形而上學//117
二、笛卡爾的形而上學//118
三、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119
四🧏♀️🙌🏽、共感場論//122
五🗻、交流邏輯//128
第二部分 心智的結構//135
第三章 感受//135
第一節 欲望與情緒//141
一👩👧👦、自我實現與社會承認//144
二、欲望與權力//147
第二節 共情//149
一、真實感//156
二、美感//160
三、道德感//165
四、神聖感//170
第三節 直覺//174
一、心態//177
1、感知//178
2👨🏼🔧、意義//180
3👖、方向//180
二🙎🏽、行為//182
1、處世//183
2♥️、為人//186
三、習性、製度與文明//189
第四節 想象力//190
一、兩種想象方式//192
二、想象與時空感//198
第五節 感受的邏輯//202
一🥣、感受的形式與規範//205
二、感受的過程//210
1❔、自由聯想//210
2👩🏻🚒、概念結構化//211
3、連貫的變形//213
4、風格//214
第四章 理性//217
第一節 理性的內涵//217
第二節 推理理性的崛起與發展//224
一👼🏼、理性的突破//225
二、近代理性觀//228
1.古典理性//228
2.協商理性//230
三、從近代理性觀到可理解性//231
第三節 推理理性及其有限性//234
第五章 見識//239
第一節 感受與理性的聯動性//241
第二節 見識:協同的智慧//247
第三節 思想系統//251
第三部分 心智的功能//257
第六章 表達//259
第一節 交流場//259
第二節 表達的協同性//262
一🏌🏻☠️、三種表達方式//263
二、表達的協同性//267
第三節 表達行為//272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智世界:對《罪與罰》的解讀//274
二、笛卡爾的思想結構🧞♀️:對《談談方法》的解讀//276
第四節 表達的隱喻性與創造性//278
一、自身與他者的隱喻指涉//279
二、表達的創造性//281
三、表達空間的生成變化//284
第七章 決策//288
第一節 決策的基本要素//290
一、形勢//291
二🧗、意圖//293
三🎲、計劃//294
四💻📌、決心//299
第二節 反常//301
一、反常只是另一種心智生活方式//302
二、正常化的權力機製及其再生產//306
第三節自由//310
一、“必需”//313
二、妥協//315
三、三種自由//318
四💫、人性//320
第八章 心智培養//323
第一節 心智培養與製度建設//324
第二節 公正與製度創新:體驗、成本與效率//328
第三節 全球意識//331
結論 人的心智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336
參考文獻//340
內容概要
本書探討的是人類心智的來源、結構與功能🌬。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把人的心智活動放回到生活世界之中👨🏽🦰,也即它所處的背景中🧑🏼⚖️。這一背景就是人與周遭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與意義的交換活動,而人的心智活動就是對這一交換活動的自反性的感受與意識🤾🏿♂️,其中就存在著自生的調控機製🛀🏿。從心智的來源上看,人的心智是人的生理演化🧑🏼💼、規範演化與社會演化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說,從最簡單的單細胞體生命一直到人類,任何生物都對自身與周遭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活動有著自反性感知,只不過,人類在這一方面的感知兼有超越性🔰🎲、創造性、象征化和規範化等特點。
作為人與周遭之間物質、能量、信息與意義的交換行為的自反性意識🧗🏿♀️,其實也是人在周遭世界中“為人處事”的存在方式與共感方式🧎🏻♀️。可以說🙁,人與周遭世界的意義就是在這一共感場中顯現出來,並得以象征化與規範化。對此🗂,傳統形而上學(包括亞裏士多德的經典形而上學🏄🏻、笛卡爾的形而上學與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中都存在“盲點”。為此,本書提出一種“共感形而上學”🧛♀️,它包括共感場論與交流邏輯。即,作為人在周遭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人的心智活動不僅是對人與周遭進行物質💂🏻♂️、能量、信息與意義的交換活動的自反性意識,更是人與周遭之間的共生、協同、共感、交流與博弈活動,遵循一定的形式與規範,如感受直觀邏輯🧑🏼🍼、理性推理邏輯與辯證思考方式等。
隨後,我們對人的心智活動的這一機製進行結構分析與功能分析🤱🟣。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心智的結構”中,我們將具體描述與分析人類的心智結構,認為它是“三重加工系統”,包括感受直觀、理性推理與見識等三部分,而且👯,這三部分是聯動的。人的感受直覺是人的心智運作的基礎,它匯聚了所有認知信息,而人的推理理性則是有限的🪫,無法脫離人的感受直覺🫄🏿,否則就失去了信息來源。從個人與群體的知識體系來看,最基本的是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與感受🧑🏿🎄🏊♂️,涉及形而上學、宇宙論與人學等方面的問題。而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與感受的可靠性⇨,需要形式化的演繹推理與證明🚴,以求證實。可以說📔,任何以推理理性為主導的科學理論其實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背景,即有自己的形而上學、自然哲學與社會哲學。
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將集中探討心智的用法與功能,即心智的表達與決策。因為人的心智活動展現的不僅是共感場,還是交流場與博弈場🧙♂️。人的表達是完整的,兼有感受直觀🙇🏻♂️、理性推理與辯證思考等不同向度。在交流活動中🤽♀️,人的表達還會發生“連貫性的變形”,其中會綻現出人的隱喻、機智、幽默與反諷。這些都是人的表達的創造性之處。
人的決策亦是人的心智的表達與用法之一🚴🏽。不過,人不是隨心所欲地作出決策,而是根據自身所處的形勢🫴🏿,深入了解各方的意圖🍤、習性以及各方之間的關系🚮,然後創造一些條件🖕🏽🕜,增進或改變己方與各方的關系態勢,讓它朝著有利於己方的方向轉化👩🦱🤛🏻,最終達成己方的目的。由此可見,盡管人有創造性🤑💇🏼♀️,可以努力改變自身的命運,但是🏄🏼♂️,人的自由亦有受限的一面👨🏽✈️,即人的自由創造需要“時機”🥛,即己方與各方的關系態勢轉化到最有利於己方的狀態🛡,否則,人亦“回天乏術”🏑。同樣🙋🏼♂️🔪,人性亦是如此🪻。人類只能在生存活動中最大程度地彰顯人性,而無法完全實現人性👰🏻♂️🫨。換言之🖖🏽,人性與人的心智一樣,都是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