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37期|孫向晨💂🏼‍♀️:現代大學體製下👨‍⚕️,人文學科面臨的三重挑戰

時間:2020-09-21

編者按:近日,一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7期👉🏽、標題為《頂尖高校🏩:績點考核下的人生突圍》的文章引發社會熱議。當大學教育被賦予了人才選拔的效能📘,更註重技術性與應用性,強調個人誌趣的人文學科則面臨著極大挑戰。本期周一談治學選編孫向晨教授的文章《現代大學體製下👨🏽‍🔬,人文學科面臨的三重挑戰》☁️,希望為大家提供的不僅是一篇學術文章,更能提供一種人文學習之於現代大學教育意義的全新思考。

本文原載於《文匯報》

孫向晨,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院長🥱,意昂3平台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執委會委員🎅🏽、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理事、中華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法國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副秘書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近代哲學、啟蒙哲學🤽🏽‍♀️、政治哲學📁、現象學🤩、法國哲學、比較哲學。

01

一些著名人文學者以其對歷史、思想的深切關懷♟,常常在現代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𓀐,但是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人文學科在現代大學體製下面臨的重大挑戰。

根據美國人文與科學意昂3的統計🤷🏻‍♀️,美國2012-2014年拿到人文學科本科學位的學生減少了8.7%;而日本文部省2015年發布的關於國立大學人文學科關停並轉的措施,則鬧得日本內外沸沸揚揚🧘🏿‍♀️。可以說👩🏻‍⚕️,人文學科在現代大學體製下的發展充滿危機🌑。

人文學科本質上是一種對於自由人的教育🦂,西方歷史上所謂“自由七藝”(liberal arts);在中國則是對士人的教育🦴,所謂通五經貫六藝🧞‍♀️,是之謂也🤑。現代大學人文學科的設置深受西方“自由技藝傳統的影響👩🏻‍✈️,歷史💧、哲學、文學、語言、古典學、考古🎪、藝術等被當作人文的基礎學科。

人文學科作為一種培養人的學問👩🏻‍🦽‍➡️,具體來說🔕:通過文學語言的教育,培養個體交流與參與的能力,以及欣賞美好事物的能力;通過歷史的教育🤶🏻◾️,培養深厚的歷史感與文化教養;通過哲學教育,培養反思與批判的能力😯。人文學科總是伴隨著強烈的價值觀念🦸🏽‍♂️,探尋人類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所以人文學科”(Humanities)的拉丁語詞源來自於人性(humanity)。但這樣一種教育卻在現代大學體製下受到極大挑戰🚨。

02

第一重挑戰是受限於知識“科學化範式的宰製。自19世紀柏林大學開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使命便是拓展人類的知識,揭示世界普遍的規律與本質。我們知道🤸🏽‍♂️,對於知識這種普遍性追求的古老理想,從古希臘哲學家區分知識與意見之間的不同就開始了。經過現代科學富有成效的飛速發展,這種以求真👩🏼‍🚀、求普遍為模式的知識概念,對於人文學科形成了巨大壓力,即便像政治學”(politics)這樣古老的學問,在現代大學體製內也變成了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更不用說整個社會科學都在向這種知識範式靠攏🤴🏼。人文學科本質上陶冶人格🧈、培養情操的價值取向,與單純知識拓展的大學思路顯得格格不入👩🏼‍🦰。這也造就了人文學科在現代大學體製下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危機👷🏽‍♀️。

第二重挑戰乃是與知識“功用化理念的背離。自近代培根、笛卡爾、霍布斯以來,知識就是力量成為普遍的共識。追求“知識的目標不僅僅是沉思世界的本質🚶,更要為改造世界所運用,知識除了其普遍化的特征外,近代以來更突出了其功用化的層面。以此檢視人文學科的功效💇🏻,會發現人文學科很難經得起這樣的檢驗🥦,它的非功用性很難體現現代“知識所要求的力量,這也就是在現代大學體製下,為什麽人們經常會問📜,讀哲學🏊🏽‍♀️、歷史、文學究竟有什麽用呢?在這個層面上,人文學科再次敗下陣來🪣。

第三重挑戰則與知識“產品化的市場要求格格不入⛸。現代大學越來越成為社會市場的職業培養所🧑‍🧒,直接服務於市場的需求。大學的很多專業和學位🙎‍♀️,本質上就是個產品,是一個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的產品😪,是有市場價格的。人文學科作為全面培養人的學問,面對這樣的產品預期與市場的壓力💇‍♀️,無疑將再次敗下陣來。

03

可見,人文學科在現代大學體製內不斷面對各種挑戰🤸🏻‍♂️,從根本上處於重重危機之中。而基於人文學科的本性以及培養人的要求,“人文學科依然會在大學中繼續存在👷🙅🏿,但無論人文精神的口號喊得有多響🏊🏽,種種的不自信卻到處顯露無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莫不如此。具體表現如下:

表現一,在現代大學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三大系科群裏⛹🏻,眼下只有人文不能說是一種科學,只是一個學科;科學宰製的大學中,大家拼命地以成為科學為榮。比如🗑,在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就不在人文學科群中,而是放在了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歷史研究中簡單的實證主義傾向嚴重💂🏼‍♂️,鄙視一切思想性研究;分析哲學傳統中則自然主義思想大為流行,通過對科學種種模仿,以顯示自身的合法性和專業性。文學領域則不斷地製造出各種理論,以顯示在這個領域知識的進步與擴張,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文學科本性的扭曲🤦🏽‍♀️。

表現二🧏🏻‍♀️🏃‍♂️,人文學科努力地使自身不斷功用化🚪、技術化👨🏽‍🚒,一方面是以各種“應用××,實用性文科來彰顯自身的功用性;另一方面則努力以技術手段加入進人文學科的研究,以顯示自身學科的科學性,最好還能用上科學的儀器。

表現三,人文學科也不斷地使自己能輸出各種產品,打造自身在市場上的有用性,比如在人文意昂3下面會有文化產業專業、心理咨詢專業、人文旅遊專業、翻譯專業等等👩🏽‍🏫,這些都在顯示出人文與市場接軌的企圖心。

面對挑戰💖,人文學科種種的自救措施不乏荒腔走板的內容。而筆者認為✏️🙅🏽‍♀️,在現代大學體製內,在“科學宰製的逼迫下🍏🙎🏼‍♀️,人文學科需要做的不是簡單地模仿科學✢,努力生產產品🙇‍♀️📍,而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復到人文學科的實質人文精神”(Humanism)中去。人文學科是有別於“科學的另一種文化💫,是有別於知識的另一種技藝。它的學科目標、方法論基礎、智慧類型都有自身的特點。人文學科首先是培養從個人到民族健全自我的學問,以守護人類思想👩🏻‍💻,涵養道德情操,反思社會生活😤,批判性創造為宗旨;她追求的不是以理論智慧為基礎,以為指向的知識體系👭🦹🏻‍♀️,而是基於實踐智慧努力去深刻理解各種文明類型的人類生活👩🏼‍🔧,解讀人類的意義與價值世界;人文學科是有價值目標的,她以守護人類的智慧傳統,鍛造健全社會,維護人類自由、權利與尊嚴,引導人們追求美好世界為自身的崇高目標。我們必須在此前提下,重新定位人文學科之於現代大學的意義。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