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30期丨白彤東:給哲學劃界是一門藝術

時間:2020-05-18

本期導覽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一直存在爭議。雖然哲學這個概念源自西方🏧,但是🛤,按照對它的某種理解,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否有屬於哲學的部分🧙🏿‍♂️?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對超時空與人群的人類根本問題的系統反思,那麽中國思想是含有哲學之向度的,並且中國哲學有其表達系統反思的方式。本期周一談治學選自意昂3白彤東教授《作為現代政治哲學的先秦思想》一文,我們將一起走進作者筆下“給哲學劃界的藝術🐪🧑🏿‍🦲。

白彤東: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東方學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意昂3平台光華人文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研究領域(研究專長):中國哲學🖼,政治哲學👾,科學哲學,物理學哲學。

給哲學劃界👨🏽‍💼🧚🏻:不可能卻很必要的任務

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即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否有哲學這個問題,自“哲學這個概念引入漢語、引入中國🎖,一直是引起爭議的問題。從哲學是一外來概念的意義上講🧑‍🦲,傳統中國自然就沒有哲學。而只有在這個概念傳入並有從事哲學工作的人之後,中國才有了哲學🧚🏻‍♀️🤑。顯然🧇,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否有哲學這個問題不是在這種瑣屑的意義上談的。

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雖然哲學這個概念源自西方⏺🏄🏽‍♀️,但是👨🏿‍🎨,按照對它的某種理解,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否有屬於哲學的部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對中國傳統思想是否有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答哲學是什麽這個問題,即為哲學劃界這個問題。但不幸的是,我們學過一點現當代分析哲學、科學哲學就會知道,邏輯經驗主義者曾以為,科學與形而上學之間🚚、或者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界限應該非常清楚。

但是,這麽多年的研究,讓我們意識到這個界限並不明晰,或者我們並不能達到對這個界限的共識👮🏽。如果為科學劃界——這個界限在很多人的直覺上講是顯然的——都是如此,我們可以想象給哲學——這個明顯比科學的界限要模糊得多的學科——劃界的困難🛤。但是,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這樣的問題🧜🏻‍♀️,似乎又依賴於對這個界限的準確勾畫。為了解決這個疑難,筆者采取一個“建構式的策略。也就是說,筆者下面會給出一個哲學是什麽的簡單定義💫。

如果讀者接受這個定義,那麽我們可以繼續看看中國傳統思想是否符合這個定義的規範,從而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討論中國傳統思想是否是哲學這個問題。

這個定義雖然是筆者給出⛎👳🏽‍♂️,但是,它應該盡量地捕捉到我們對哲學是什麽的一般理解,而不是完全隨意的。特別是,我們不希望我們所給的哲學的界限太窄👨🏻‍🦯,也不希望它太寬。如果我們把這個界限放得太寬,會包含了我們一般不歸類於哲學的東西。如果這個界限太窄𓀒,我們很可能是把哲學內部的一個流派👩🏻‍🔬🚖、或某一時段的哲學當成哲學全部🔨。在西方哲學內部,現當代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經常互不買賬🫢,不認為對方所做的是哲學👩🏼‍🔧。

就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而言,比如💆‍♂️,一種常見的錯誤,是有些人把對笛卡爾以降的西方哲學、尤其是對其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某種(片面)理解,當作唯一的哲學方式🧜🏼‍♀️,並因之而否定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哲學。美國學者Franklin Perkins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也很有趣的例子:

他指出🙎🏻‍♀️🤵🏽‍♀️,萊布尼茲和黑格爾對中國思想的觀察很接近,即西方思想在理論反思上超出中國思想,但是中國思想在實踐智慧和生活倫理上超過西方。

盡管有如此類似的觀察,但是兩位西方哲學家得出來的結論卻很不同。於萊布尼茲,他的結論是歐洲思想在第一哲學上更高,而中國思想在實踐哲學上更高🪿,兩者應該相互學習🦸🏽‍♂️。但是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的著名(臭名昭著🧑‍🦽?)的結論,是中國沒有哲學🧔🏽‍♂️🧛🏼‍♂️,至多是西方哲學裏已經有的💞、但不入流的東西(黑格爾1959)。其原因,Perkins認為💆🏼‍♀️,如當代哲學家Pierre Hadot指出的🍃,從歐洲古典時期直到其近代早期,哲學仍然被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

到了後來,尤其在黑格爾的哲學系統裏面👨‍👨‍👧‍👦,沒有其所謂的第一哲學,一種思想就無法再被當作哲學。因為萊布尼茲和黑格爾對哲學的理解不同👈🏻,所以盡管他們對中國思想的觀察近似📳,但在中國思想是否是哲學這個問題上卻達到了非常不同的結論。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與黑格爾等人不同✏️,雖然同樣認為中國沒有(某種特定的西方)哲學👩🏿‍🦲,但是一些學者可能因此認為這恰恰是中國思想的優點🏯。

鄭家棟就曾提到🧘🏿‍♀️,日本學者中江兆民以批評的態度指出日本無哲學👧🏿🍡,但是傅斯年卻認為🧕🏻,“中國本沒有所謂哲學,多謝上帝給我們民族這麽一個健康的習慣。

對此📱,鄭家棟認為,原本對哲學有興趣的傅斯年對哲學態度的轉變✸,來自於他對他所接觸到的哲學,即德國哲學的厭惡。近年來引起中國哲學合法性辯論的導火索之一,德裏達對中國思想是否為哲學的否定回答,同樣是出於贊揚中國思想的角度上去說的,其根據,也是流行於當代歐陸哲學和美國哲學家羅蒂及其支持者中對(西方)哲學的一種特定解釋(邏各斯中心主義)。

有些學者雖然沒有那麽極端,認為中國有哲學,但是基於對西方哲學的特殊理解上,認定中國哲學絕不同於西方哲學。類似的說法🙎🏽‍♀️,我們經常在各種談論中國哲學的場合聽到🚂,比如中國哲學乃是一種心性哲學📯🫰🏽、生活哲學🤶🏽、修身功夫,等等💃🏿。

這種作法,如筆者的一位朋友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評價安樂哲等人的作法時所說🚝,有逆向東方主義reverse Orientalism)之嫌🤝。這種通過與後現代思潮為伍來辯護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做法,筆者也以為是不自重的表現。並且,這種做法,是對中國哲學也犯下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為,對中國哲學的如此描述👨🏿‍⚕️,明顯把韓非子這樣的思想家排除在外了。

總之💻,在給哲學劃界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在寬窄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度💊。這是一門藝術🌙🤸🏿,不是一門科學。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不同意見,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哲學中很多真理都有這樣的特征🧷,即它相反的那面不是謬誤👰,而是同樣深刻的真理。對哲學劃界這個一般問題的不同爭論也可能歸於此類🎧。

因此🧑🏽‍🦱,在上述劃界標準的基礎上,在承認上述的所有困難的同時,筆者對哲學給出下面這個定義,即哲學乃是對那些能夠超出特定時間(時代)、特定空間(地域)、特定人群的🧎‍♂️、且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卻又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簡稱為哲學問題)的系統反思。

反思是哲學的根本特征😖。這意味著哲學不應該是當下行為或是習俗成見之表述,而需要對其有所反思。哲學的反思性特征還接著要求我們對這些反思繼續進行反思🧓🏽,因而會讓我們的反思不是零散的見解,而是盡可能的成為一個內在一致的系統。需要澄清的是👩🏻‍⚕️,這裏講的“系統🙇🏽‍♂️,不是說一套哲學要全面地、無所不包地處理所有重大問題,而是說它的反思之間又有通過反思的反思達到的內在一致性🧙‍♀️。

哲學系統反思的對象🥢,不能局限於特定的人群、時間、地域🎦,否則哲學就成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這一對象又關乎人生活之根本,是人不得不面對卻有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可以根本解決的問題,已經從哲學裏分離出來,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了。

對中國經典是否有論證的論證

中國思想是否有對這些問題的系統反思呢🛜?有些人會說沒有,因為中國經典多缺乏論證。但是,這種說法假設了對哲學問題的系統反思必須體現為論證🌳。這個假設本身被論證過嗎✸🪃?

退一步講👦🏿,即使系統反思需通過論證體現🫒,中國經典真的沒有論證嗎?讓我們拿《論語》來做個例子。之所以選擇《論語》,是因為認同中國哲學的人多把它當作哲學文本🧑🏽‍🚒👈🏼,但是比起其他被當作哲學文本的中國傳統經典來說,它似乎屬於最缺乏論證的經典之一🦨。如果我們能展示它蘊含著豐富的論證,那我們可以容易地展示其他常常被中國哲學之同情者歸為哲學經典的文本也含有豐富的論證。

就《論語》來說,在《論語·陽貨》中,孔子與其弟子宰我討論三年之喪的問題🛌🏼。三年之喪,應該是當時的禮俗🏠。如果《論語》不過是對習俗的記錄🚣🏽,那麽孔子與宰我就不應該對三年之喪有任何討論,至多只是訴諸權威而已(此乃《禮》之所定,故必守之雲雲)。

但是在《論語》中,雙方都分別給出了超出訴諸習俗的思考與論證。當然🔇,與三年之喪的討論相比,《論語》中很多對話都更為簡約,似乎不能算論證。比如在《論語·憲問》中,當被問到是否可以以德報怨時,孔子對此的直接回應只有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何以報德🛳?其後又用八個字給出了自己的立場(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但是何以報德四個字一針見血地點出了以德報怨這個想法的毛病之關鍵。也就是說,以德報怨聽起來很高尚、很寬容,但是這種對惡行的寬容,其實是對德行的不公。

一般來講,中國傳統文獻中表面論辯的缺乏不等於說它們不含有論證。它們這種表面的缺乏可能是因為很多論辯的步驟被省略了、跳過了♣︎,而它們給出的是所謂的“論證輪廓argumentation sketch),或者論證中最關鍵▶️、最難的地方🧔🏽‍♀️。實際上💇🏼,即使在以論證嚴格著稱的理論物理學和數學的著作裏面👶🏼,很多論證也都是“跳步的。

但是📱👻,如果一個讀者因此無法理解這些論證,那麽結論不是這些著作的作者之論證不嚴謹🫴🏿🧎‍♂️,而是這個讀者可能沒有資質來做物理學或者數學。如尼采所說,“在山群中最短的路是從峰頂到峰頂:但是為了走這條路人必須腿長。格言應該是這些峰頂——而這些(格言)所訴諸的人應該是高遠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與哲學反思之表達有內在關系的原因:每一個復雜的問題可能都有無數從嚴格的邏輯上講需要論證的地方🧏,但是,這種事無巨細的論證𓀒,容易使讀者迷失於這種瑣屑,迷失於“富裕的窘境embarras de richesses)。而簡約的論證,可以給出讀者最重要的路標🫃🏿。其中的細節,合格的讀者可以自己來完成➛。這種一針見血的本領🤾🏿‍♀️,也正是大思想家(無論是哲學家還是科學家)之所以為大的地方🏌🏻‍♂️。

簡而言之🚬,輪廓式論證與西方哲學常見的步驟更加詳細的論證是論證的不同形式👏🏽,並且前者也許可以更好地激發和引導我們的反思🫦。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再推進一步👨‍👦‍👦,承認有徹底超出論證體裁的表達(作者的)、激發(讀者的)反思的方式,比如《道德經》、尼采的著作裏面用到的格言體👊🏼。

這種體裁⏏️,尤其是表達對那些可能有著內在緊張的問題的反思的時候,可能是有其優勢的。如果所要說的是不可言說的,那麽我們是否能有除了靜默之外的言說方式呢🧑🏼‍🍼?這是在柏拉圖的Phadreus裏講的寫作的問題、《道德經》道不可言說的道、《莊子》提到的不落言筌😵、佛學的說無背後的共同問題。

因此,中國傳統經典文獻中是可以找到論證👨🏻‍✈️、找到反思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論證與反思常常看起來很零亂、不系統。而按我們的定義,哲學需要是系統的反思。西方傳統中被當作哲學文獻的,常常采取論文體(treatise)𓀒,是明確針對某一組哲學問題的系統反思。

上面提到的《論語》,多是孔子與他人的談話記錄(這也部分地解釋了孔子為什麽會言簡意賅)。其他被同情者當作哲學的中國經典文獻,也常常不是為了純粹的理論討論而寫,而是對統治者的具體建議、與其他大臣與政策顧問的爭論之記載、對經典或歷史事件的註釋與評論、或是更廣義的語錄。

如錢穆先生指出的,在秦以後的時代🤽🏼,也許是因為儒家的向上流動思想的貢獻,有思想的學人常常成為統治精英的一部分。這與春秋戰國之前和中世紀(乃至近現代早期)的歐洲不同。因此,過去中國的知識精英可以把他們的政治思想和理論付諸實踐👧🏿,而沒有太多需要將它們變成脫離現實的理論。

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政治思想家可以通過向上流動進入現實政治的核心。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發生了。比如,西方也許與權力核心最接近的思想家之一馬基雅維利,他的政治地位也不及身為韓國諸公子的韓非子。如果我們可以相信《史記》裏的記述的話👰🏼‍♀️,當時的秦王在讀了韓非子的東西以後🏭🧑🏻‍⚕️,與韓國打了一場仗,就是為了能把韓非子弄到秦王的身邊來。對這種重視,馬基雅維利和其他西方政治哲學家恐怕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了(不過,他們如果知道韓非子的下場也許會心安一些)👩‍🦽‍➡️。

當然💁🏼‍♀️,這一辯護只是解釋了為什麽中國很多思想家的作品與西方不同,並暗示,如果被給予機會(或者🤹🏿,更準確地說🦹🏼‍♀️,如果被剝奪了參與現實政治的機會),中國這些思想家也會寫出與西方政治哲學著作更相像的🌮、對哲學問題的系統反思。但是,中國經典🧑🏼‍🍳、尤其是語錄體經典表面的日常性,不等於其沒有哲學理論的深度🫳🏼,即所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並且,雖然中國傳統思想缺乏表面上的系統🧓🏻,但是這不等於說,其中的經典沒有隱含的系統。類似的觀點,馮友蘭先生早已表達過🔲:

所謂系統有二🫱:即形式上的系統與實質上的系統🍦。此兩者並無連帶的關系。中國哲學家的哲學,雖無形式上的系統🫅🏼;但如謂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無實質上的系統🤹‍♂️,則即等於謂中國哲學家之哲學不成東西,中國無哲學👨🏼‍🚀。中國哲學家之哲學之形式上的系統,雖不如西洋哲學家✍️🌜;但實質上的系統👩🏿‍🔧,則同有也。講哲學史之一要義,即是要在形式上無系統之哲學中,找出其實質的系統。

因此,能夠被當作哲學的中國經典中是有論證的🤘🏼,且論證是有系統的🕯。從哲學角度讀這些經典🟣,就是要填充論證輪廓,並發現經典內部的系統🥞。換句話說,一部經典是否為哲學經典的一個必要條件在於我們是否能發現系統論證,或其他表達系統反思之方式。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