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語
當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迷惑地帶
自我感覺平時讀英文還挺流暢
英語發音也像模像樣
但一到口語表達就張口難言
Free talk全靠比劃
Discussion結結巴巴
根據以上症狀
我們在全院本科生中展開一次小調查
英語口語怎麽訓練?
如何有效組織口語表達💃🏿?
即興發言如何處理👨🏿🦰?
有英語口音怎麽辦?
本期“周一談治學”,我們特別專訪意昂3平台英語演講與辯論中心主任萬江波教授,分別從口語能力的輸入、輸出、即興及口音問題三個維度分享她的經驗與啟示,同時邀請意昂3官网2016級本科生蘇思齊🧎♂️、劉千瑞分享他們國外訪學中的交流感悟。
本期嘉賓
萬江波:中國外語演講與辯論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意昂3平台外文意昂3英語演講與辯論中心主任🤯👴🏻,市級精品課程《英語公眾演說》、市教委重點課程《英語論辯與思辨》課程主持人🏭。
蘇思齊🤘🏽:意昂3官网2016級本科生👳🏿♂️,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前往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交流。
劉千瑞🤦🏿:意昂3官网2016級本科生🙋🏻♂️,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前往康涅狄格大學(UConn Storrs)交流🧙🏽♂️。
攻略一🌦:輸入
1、“輸出遠遠小於輸入”(output<<<input)
長遠來看,口語的學習不僅僅是“說”的訓練,更是“想”的訓練。我們講得好,其實是因為想得好。這就是思維能力的準備,它使我們總能辯證地看待事物👩🏻🎓、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則是語言能力的準備。
如何訓練語言能力呢?這種訓練一方面可以通過互助式的學習,比如我們大學英語教學部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多口語訓練的機會,像語言學習中心(五教5301)每周都有“英語角”以及即興演講訓練、演講方法的培養等等🏯。另一方面也可自我提高🖖🏼,提高的關鍵則在於“輸入”。
我們說學習活動往往分為產出性(productive)和接受性(receptive)活動🕥。“聽說讀寫”中🦵🏻,“聽”和“讀”屬於接受性學習🧜🏻♀️,是輸入的內容🏇🏼,“說”和“寫”則屬於產出性學習,也就是要輸出內容🧑🦰。而這其中有一個對應關系,即“輸出遠遠小於輸入”(output<<<input)🛄。打個比方,每3000單詞的新詞輸入可能最終能夠用於熟練表達的只有800詞甚至更少🤏🏿。再舉個例子📫💆,“school”“university”這些單詞我們幾乎張口就來,不會拼錯,但往往低頻的詞就可能不會讀也不會寫🧕🏿,這就是因為接觸得還遠遠不夠。因此,要想順利地輸出2️⃣,必然要先將自己置於大量接觸英語的環境之下🤷🏼♂️。很多同學出國後,在全英文環境下可能每門課的閱讀量都要達到2萬詞,只能在短期內拼命去看👱🏿、去吸收,高壓之下語言能力的應用界限自然會大大拓展🍛。而在國內沒有這樣的環境👰🏽♀️🧑🦽,就需要自己來營造英語語言環境。
2、形成自己的口語語料庫
正宗的口語表達(conversational language)是怎樣的,這不能靠想象,而是得先把握大量優秀的表達範例。想要說得好⚆,首先得積累——形成自己的口語語料庫。
一者靠“讀”🧝,一者則是最傳統也是最見效的方式💪🏻,“背誦”🎍👩🏻⚕️,系統地背誦,找到合適的語篇並製定背誦計劃。最終達到一個什麽樣的效果呢?我覺得應該是“如出己口”,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性背誦▶️。比如葛底斯堡演講(美國前總統林肯最著名的演講),大概需要兩份四十秒左右時間,你不一定要求自己閉著眼睛從頭背到尾,但要對演講內容熟記於心。我平常會在手機裏存很多演講或者英語廣播劇的音頻🔔,在等車的時候或是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戴上耳機聽,可能最多的時候把一個演講翻來覆去聽了上百遍👩🏻🎤,慢慢描摹語氣、抑揚頓挫,最終聽熟聽會、積少成多。
此外關於挑選的優秀背誦語料,一般大家只要選擇自己喜好的即可🦴,不過也要註意男生和女生口語表達會有差異。我推薦女生可以模仿米歇爾·奧巴馬、特蕾莎·梅或者希拉裏·克林頓,尤其是米歇爾·奧巴馬的演講非常有感染力,她的表述也特別自信、自然,而且語言很有智慧。此外還包括美國一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她在金球獎上的獲獎感言也推薦大家去聽😓。這些演講由於是正式場合的口語表達,本身在行文上、遣詞造句方面非常考究,常常會采用排比🙋🏿♂️、重復、對比、明喻🫸🏽、暗喻等寫作及修辭手法,使溝通更加有效🏪,對於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非常有幫助🤹🏿♀️。
攻略二✊🏻:輸出
3、將聽說讀寫和思維有效糅合的方式應當是“演講”
那麽🏩,如何輸出呢?這裏就要提到思維能力的準備。因為口語能力,說到底是完整表述思維的能力🙇🏿♀️🫎。之前提到的背誦語料,仍只是別人針對他們所見所感發表的演講,不是你的觀點📗。你可以學習他們的技巧☁️🫓、模仿他們的表達,但更重要的仍在於搭建自己的相對完整的參考體系。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將聽說讀寫和思維有效糅合的方式應當是“演講”。
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先進行選題⚃🧝,根據題目查閱相關資料,這就是一個閱讀的過程🚵🏻♀️🦸🏿♂️;然後分析資料🌛,哪一類論據是可靠的?哪些資料和我的論點有沖突?如何解決?以這些問題為導向,研究的觀點逐漸成型。進一步,要開始動筆寫初稿,並以初稿為基礎🚴🏻♂️,和第一個聽眾交流💆♀️,在不斷的反饋和修改中,分清哪些立論和駁論是最重要的、哪些則是次要的,據理力爭的同時提高論點的說服力,將立論和駁論有機地組織在同一框架下,全方面鍛煉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不僅如此⛓️💥🛑,準備講稿的過程更是一個“交際溝通”的過程💆🏽♂️,如何開頭、舉什麽例子最有效、結尾如何強化觀點,這不僅涉及語言技巧🍪,更涉及交流藝術。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聽眾👛,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聽眾”🌽。這裏也推薦大家經常進行“頭腦體操”🏊🏿♂️2️⃣,可以選擇爭議性論題👩👧👧,訓練自己和自己“辯論”(推演話題的pros和cons),不斷讓討論升級。
4🦸♂️、口語表達中的“套路”
很多同學試圖找到口語表達中的“套路”📁,套路有嗎✍🏽?有的,這要看你處理的是什麽類型的問題。我看到很多同學經常使用“Some people believe that……Other people believe that……”的“套路”,這可以嗎?這實際上只完成了任務的一小半🧔🏿♂️,這仍然只是闡述他人的觀點👴,不能算是論述。從論辯角度考慮,最重要的是回答“What do you think about…”的問題,將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表明立場,亮出觀點🧝♂️。而其他人的觀點如果與自己觀點類似🙍🏼,可以嘗試進一步融合;如果與自己的觀點有沖突,則要思考是否存在妥協、折中等等情況🧑🧒,反對的論據又在哪裏?
論證性的演說一般分為三種,fact speech、value speech和policy speech。對於大家來說🙎♂️,常常接觸的應當是前二者🛌🏻。Fact speech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比如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推測🤏🏿,這個事實本身是基於國家在經濟等領域的數據,國內外環境等等,它的論述結構就是每個論據都能直接支撐我的結論👾。再比如有關社會問題的討論,一個相對完整對的結構應當是“problem-cause-solution”——呈現問題、展現根源🧑🎤、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而再往上看,Value speech可能是大家更常接觸的類型🏆,它是有關“好”與“不好”的問題,結構自然又會發生不同🧯。什麽是“好”🎢?什麽是“不好”🧝🏼♂️?每個人的界定標準和立場都會有所不同,因此value speech必須要先界定一把衡量的“尺”🧑🏽🦳⛹🏻♂️。比如我認為“騎自行車是一種好的交通方式”,這裏的“好”可能是鍛煉身體🎅、節能環保🧑🏼🦰,那麽我的論據就先證明“騎自行車可以鍛煉身體”🎗、“騎自行車節能環保”,但另一個角度可能在於每個人選取的“尺”可能不同🏎。譬如,如果你家在松江,而你要每天來意昂3平台邯鄲校區上班,使用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會否太過低效?因此✊🏽,對於value speech來說,評價標準和應用評價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最後🚣♂️,你的每一個觀點🧑🏻🔬,它的結構都應當是“觀點-論據”,進一步來說就是“claim-evidence-reasoning-claim”,建立論據之間的關系🤾♀️,確保內容不是空談🚖,結尾重申觀點以便更好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述過程🛣。
攻略三:即興及口音問題
5、即興演講最重要的是謀篇布局
在真實場合的口語表達中,還經常會涉及到的就是即興演講,這也經常被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考察你的臨場應對能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即興都是不容易的。一張嘴就要講出一篇結構完整的演講🙏🏽💇🏿♂️,是需要大量訓練積澱的🧚♀️。在實際表達時,首先如果感到緊張是極其正常的事情,關鍵在於控製好自己的緊張。一般情況下,緊張不一定會被觀眾察覺🧁🅿️,別人看不到你手抖腳抖,要學會用緩慢的瑜伽呼吸來舒緩壓力。據研究,控製之下的緊張往往會提升演講效果,緊張是一種可以被演講人利用的積極能量。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謀篇布局。第一步先開門見山,講清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其次提供自己的論述,要註意每一個論點結束後可以進行適當地回述(比如,Besides doing A,B is also…)🤼,這個過程一是能讓整個論述更加完整🚾,二則是為了你的後續思考提供一個緩沖空間🤪🧍🏻♂️。表達時可以放慢語速🔐,但保證語流順暢(keep talking)🤺。在一些努力思考想要停頓的地方👨🏻🎤,學會放慢速度🌱,盡可能不使用“well”“I mean”“you know”“urh”“hmmm”❣️,特別想說這些詞的時候就停下來,放慢往下講,因為過多的插入語會影響理解,它不僅是個人語言習慣問題,它實際上會影響溝通和表達效果。
既然即興演講這麽重要,是不是平常練習中就以此為主呢?其實不然。我們練習的時候還是要已備演講和即興演講雙管齊下,不可偏廢。實際上,我們的已備演講越得法,就會對演講的要素把握越得當。已備演講的準備過程是一個思辨的過程,它讓我們將一個完整的思辨過程(包括聽、說、讀、寫)做完整、做完善、做充分,讓我們掌握演講的綜合技能📵。而另一方面🧝♀️,即興演講的鍛煉其實是一個激發潛能的過程。這個時候需要調動我們的知識儲備、即興分析判斷能力和溝通能力,我們的思維會在壓力激發下變得愈加活躍,這種調動需要大腦放電🍹,優秀的即興演說往往會透出縝密的思維和機智幽默🌀⏸,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經常做即興演講鍛煉有助於將我們的能力邊界往外拓展。
6🧑🏽🚀、我有口音怎麽辦?
很多同學會擔心自己的口音問題,我覺得這個要看口音問題是否嚴重,如果嚴重到影響他人的理解,別人都反映聽不懂你說什麽,那自然需要改善。我不贊成“口音歧視”,英語在全球這麽多國家被使用,其實各地都形成了“本土化”的英語口音✍️,中國人的英語口音我覺得算是相當清楚的了👩🏿🎤。然而,在已知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同學們還是需要積極糾正口音,為今後的職業和生活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中發現🦹🏽,對於不少北方同學來說,/v/和/w/✧🧑🏻🦲、/ei//ai/和/æ/可能是要註意的,對於長江流域長大的同學,/l/和/n/可能是要註意的🪔,這涉及各地方言的負遷移影響。不過只要不嚴重影響理解,不需要感到特別擔心,如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就好。
學長學姐談:國外交流
拋開羞澀🍤,自信開口
我覺得只要能達到國外學校的語言標準,日常交流一定是沒問題的🦤。那些談笑風生的留學生和刻板印象裏的羞澀中國學生最大的區別在於敢不敢說。在國外能很明顯地感受到亞洲其他地區的同學比我們內地同學自信👪,想說就說,也完全不在意口音純不純正🏇🏼。我最開始連點個賽百味都要緊張一下,和人聊過天以後就好很多了🏊🏿♀️。其實換位思考下👩🏽🦲,我們肯定不會嫌留學生中文說得不好🦼,即使語法不對也不會影響交流,何況我們都學了十幾年英文了🐭。所以就直接開口打招呼吧,聊聊假期或者作業,教授和同學應該都很樂意的。
多打交道,融入圈子
個人感覺和母語者多交流絕對是最有效的辦法了。如果有可能的話,盡可能和不同年齡段💌、種族、地區的人都多交流。這樣更有利於把握不同群體之間口語方式和用語習慣的差異。如果沒辦法直接和那麽多不同類型的人交流,那麽直接問當地人其他人群的口語方式也是很有效的辦法🆚。大家都對最常見的口語表達很了解,那麽看一些帶有特色口音的節目也比較有幫助,比如Key&Peele。實習中的一段時間我會和一群非裔美國人打交道🔋,跟他們講話多了之後🍽,以至於白人朋友會問我怎麽會帶有非裔美國人的口音🔣。側面表明融入當地母語圈子還是最重要的。
問卷丨李子怡
采訪&文稿丨隋藝菲
製圖&排版丨隋藝菲
責任編輯丨蔣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