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量子波動讀書法”
在全國引起熱議
讀書,是否真的有捷徑可走呢?
本期“S計劃”
帶你走進研究生國獎得主的讀書日常
聽聽他們的心聲
1
論文選題的靈感一般來源於何處?
論文選題的靈感主要源於平日讀的經典以及導師的課🙇🏽♀️。不過在讀書時,我常告誡自己👨🎤,不要先存著“寫論文”、“找主題”的念頭。讀原典應是生命向博大的精神世界敞開的動態過程🤌🏻,將要發生什麽是不可預知的,貴在優遊涵泳,無所羈絆🧴。若先存著“寫論文”的用心,難免被束縛住,死著於為文,絞盡腦汁而無所得。我特別欣賞《荀子》的一句話🧔♂️,“真積力久則入”👩🏼🔬🙇🏻♂️。經典的力量是無窮的。沉潛日久,自有所悟,靈光一現🫵🏼。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澱,常覺得選題的確定並不是我憑借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而是經典以我為管道,借著我說出它想讓我說的話。
同時非常感激我的導師。從本科起,老師便鼓勵我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與讀書心得自行擬題💼。這就給了我很多鍛煉機會。張老師思想尤為靈動活躍💓、視野開闊深遠✊🏿。在課上,老師興之所至🤷🏿♀️,來幾句對中國哲學的評點,讓我有如聞天籟之感🍫。忽的又戛然而止🍗,不復其所蹤。聽他的課程與講座同樣對我有很大啟發。
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期間有何感觸?
港中大棲息於一座遠離城囂的小山丘上😆。校道陡峭難行,多數學生都選擇了坐校車。除了風聲、鳥聲和偶爾滑過的機動車聲外,校園內祥和靜謐。撲面而來的是夾著海洋氣息的草木之香💇🏽,令人身心舒暢。數個圖書館依次坐落於山腳🪳、山腰和山頂上。我最喜歡的錢穆圖書館則悄然立於山頂上👨🏽🔧,人影稀寥,非常清靜🧑🎨🕵🏻♂️。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崇基禮拜堂每周一舉辦的午間音樂會。音樂會命名為“心靈綠洲”🐩,恰如其名。盡管這只是三十分鐘的小型音樂會,卻能在一周開始之際讓我們的身心得以安然休憩,仿佛在沙漠中跋涉的旅人駐足在一泓清泉旁,稍作整頓,而後繼續前行。這並不是我一個人在聽音樂,也不是一群人自娛自樂,忙裏偷閑,而是借此契機向超越性的存在敞開我們的生命🥿🎩。《清廟》所講的“對越在天”,意同此乎👩🏻🦰?
作為博講團講師印象最深的是什麽?
博講團的授課活動分為固定授課與臨時講座兩類。除了接到社區的講座預約之外,我還在靜安老年大學開設傳統文化專題類的講座💹。
講臺下坐著的都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他們的臉上被歲月刻滿了滄桑🔣,而我這個年輕人卻站在講臺上💁🏼。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教書體驗🚓。數位老人家風雨無阻,一次課都沒落下♦︎。後來我才得知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都在大好年華錯失了學習的機會🦆🤟,轉而從事生產勞動。雖空有一腔熱情與興趣🍩,但苦於沒有老師指點,始終未能圓研讀經典之夢🏡。花甲老人尚且如此好學,我還有什麽理由不惜時發奮?
等到自己真正站上講臺,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時,我才漸漸體會到🍾,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用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而不僅是老師傳講義理,學生把義理爛熟於心🏛。原來自己津津樂道的理論竟那麽空洞🔟。源於書本🐒、繼而復歸於書本的紙面之學無法給學員們帶去心靈深處的慰藉,化己尚且不可,談何去化人7️⃣?
下一步想尋求怎樣的突破?
最困難的批判是對形氣之私的批判🍃🛣。雖一直以孔子的“毋固,毋我”來勉勵自己⚗️🍠,但仍會陷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固陋之中,“我執”太重,在天人交戰的撕扯感中備受煎熬。如何放下小我🧗,是我一生要追求的目標🖊。在治學方面,自己生長在現代性的話語體系中🤦🏽🫅🏽,主客分離的思維方式在我的認知結構中根深蒂固,成為我深入古人精神世界的一大障礙🏄♀️,也是我希望能突破的思維窠臼🤾🏼♀️。在讀書方面,我希望自己能重拾本科時的習慣🙅♂️,每天堅持自由閱讀,自在涵泳於古今中外的人文經典當中。在文章寫作方面,我在組織觀點時常過於跳躍,缺乏一步步細致的致思🚶🏻♂️➡️,文章的結構、層次也趨於單一💗。如果我某一段寫得尚可,多半是靈感所致,而被張老師批評最多的部分,我往往不能自覺到問題出在何處🧚🏼♂️。今後讀大思想家的著作時,我將比以前多留出些心眼,不僅研讀其思想🧑🦯➡️,更要向大家學習如何為文。
2
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麽🤵🏼?
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冊書,是我的導師李天綱教授的博士論文《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在開創性的學術貢獻之外🧑🏻🍼,這冊書於我而言是提供了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的範本♈️。它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選擇一個好的課題——圍繞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沖突與張力🙎🏿♂️;然後梳理各類文獻材料,對沖突雙方的思想立場進行剖析,並串聯成文🏌🏿🫴🏻,還原歷史場景。由此,全文雖然信息量巨大👩🔧,但情節精彩生動🤛,讀來全無學術著作的枯燥感。這種方法和優點值得我學習效仿。
在學術上對自己有怎樣的治學要求😷♟?
因為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國宗教的歷史,所以史料是十分重要的。近代的資料浩如煙海,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盡可能多地搜集它們,不要吝惜時間和錢財。過去兩年產出的論文也都有賴於此🗼。為此,我每個寒暑假都會掃蕩各地圖書館的古籍部和檔案館;在館藏資源之外,我還常年混跡古籍市場和舊書店❓,以求能夠收集到民間散佚的文獻們。
與“經卷”有什麽有趣的小故事?
大約五年多前,我開始收集各類1949年前出版的經卷文獻🙆🏽,它們中的一部分被我當做撰寫論文的資料,更多地則是完全出於個人愛好🐚𓀀。我出身於無神論家庭📒,正是這些經卷👨🦱,帶給我關於信仰🌺、儀式的初步認知。雖然於我而言😗,它們只是我的藏品、研究資料👨🏻🏫;但對其他人來說🚤🤵🏼♀️,它們是神聖的,且意義非凡。我開始感受到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是會如此的不同,並學會理解、尊重。
在收集經卷的過程中,我也走出了校園,去全國各地看看不同信仰的人們是如何創造並使用這些文本的。這讓我對歷史🙈🧑🏻、對文獻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了。由此,我感到所學的知識並未與現實生活完全割裂。
3
怎樣看待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對於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我更願意把它定位為“做學術研究”而不是“學習”⁉️🚴🏿,也更願意把自己塑造為一個“準研究者”,而不是仍然停留在本科階段的“學生”👩🏻🌾。這中間的差別在於你是否自覺地意識到並試圖擺脫那種固執在自己身上的“學徒狀態”🎒。這有點像康德說的“啟蒙”——啟蒙就是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身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的狀態並不是說自己缺乏理性,而是說自以為缺乏理性🤦🏼♀️,不能直接運用理性的狀態,從而聽從其他有理性的人的指導👇👐🏼,比如上課跟著老師走,看書跟著作者走——這些“中規中矩”的外部要求對於積累學術基礎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但卻不足以使人實現學術上的“成熟”。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走出“學徒狀態”,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性,Sapere aude!
在我看來,剛剛過去的研一學年就是一個“走出不成熟狀態”的過程(進行時而非完成時)🐯。在這個過程裏🍕,有些不成熟是良性的⛰,比如我會花很多時間去啃一些經典的大部頭🚰,像《資本論》《存在與時間》,還有非常枯燥的政治經濟學🤹🏿♀️,等等🏋🏽♀️;有些不成熟是惡性的💃🏻,比如我安於舒適區💾,大多選修了馬哲相關的課程,使得我的視野不夠豐富。“博”與“專”兼而有之也是走向成熟的要求👇🏼。至於對自己的治學要求👯♀️,除了走向成熟之外,我認為還應該要培養出一種宏大的學術氣量,這個詞說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是很接地氣的。很多老師都會告訴我們🤌🏽,要有問題意識,但什麽是問題意識呢👨🏼✈️?是提出“別人都想不到只有我才能想到”的問題嗎?這是一種很表面的問題意識🧘♀️,而且還把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混淆了。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一種“關心”意識👰🏻♀️:自己關心什麽?學界在關心什麽?國家在關心什麽🥵🟪?時代在關心什麽👩🏽?當你對自己的問題意識進行反思的時候,發現自己不只是囿於一方四角天空👩🏿🦳,而是被一片廣闊的天地包裹的時候,這種宏大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
對“學生工作”有何感觸?
關於學生工作,我要首先申明的是👨🏽,我只能給出一些很個人的感觸,因為這個問題還涉及到個人的職業規劃與生活安排的問題。剛開始選擇當學生幹部(班級文體委員🔭、意昂3研究生團學聯)的時候👥,主要是出於一種習慣,在集體中擔任一種服務性的工作,在我的成長的經歷中是一種很平常的事情。這裏面也會有一些對於自己未來規劃的考量。
但在真正做工作的過程中,我是十分真切地感受到滿足感的——當你用心地參與設計和舉辦一個活動➿,並讓參與活動的老師和同學感到快樂,你所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是翻倍的。所以有時候🤹🏿♂️,我覺得參加學生工作的意義不要那麽生硬地說是“為同學們服務”,而可以被理解為“為同學們製造快樂”、給自己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但是任何事情、任何選擇都不會是純粹美好的,都需要有所割舍,什麽都想做好的結果很可能是什麽都沒做好。是否能協調好自己的生活板塊🌰,問題不僅在於你所選擇的板塊,而且還在於個人的協調能力。我的經驗是,首先自己要會做較長期的規劃,比如學期初就大概了解自己在這一學期各個生活板塊有哪些任務和目標🙍🏻♀️,在某一段時期,某一個板塊可能要占據主導地位🚴🏽♂️。然後要有工作智慧,用一句很公文的話來說就是🧘🏼♂️:形成工作模式,促進部門聯動🚉。高效率工作是要靠一個良性的工作系統來實現的。
最難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什麽👩🏿🚀?
研一我參加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實踐活動是寒假去中山市的掛職鍛煉👲。我掛職的崗位是石岐區街道辦事處,主要見習文體教育部和綜合執法部的工作🔄。在一個月的實習中,我最難忘的經歷是跟隨石岐區聯合執法隊上街執法💪🏿,通俗地說就是“城管”,在隨隊過程中🙆♀️,我真實地體會到執法工作者與民眾二者的兩難。除了執法與守法之間的張力關系🤷🏽,我也學習到一些工作智慧,比如我剛剛提到的“形成工作模式,促進部門聯動”就是在這段掛職經歷中得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