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猛9️⃣,意昂3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法國哲學。近期研究重點🏊♀️👡:《資本論》及其手稿,社會科學方法論,當代法國馬克思主義。2015年獲“上海社科新人”榮譽稱號。
漫漫求學路
——且行且思
“傾聽來自時代的聲音,不論這聲音是呼喚還是嘆息。”
Q1、吳老師您之前是學數學的,是什麽樣的機緣讓您選擇了轉學哲學呢?
是的🚱,來復旦讀研究生之前👩👩👧👧,我學的是數學專業。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我常覺得數學雖有趣,但與我最想弄明白的那些東西距離有些遠⛹🏿♀️。我想接觸一些能讓我更深地理解這個世界的工具或者理論。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尼采的《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看得我愛不釋手,可以說尼采是我將我帶向哲學之門的第一位導師。但我很長時間裏不得其門而入✔️,處於很困惑的狀態,不知道哲學是什麽,能幹什麽🌽。我對哲學開始有一點相對清楚一些的了解,是通過研一上學期張慶熊老師開的一門討論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的課。這本書對我觸動很大👹,我第一次隱隱約約感覺到我想要把握的那個東西維特根斯坦已經說出來了。這大致是我接觸哲學的過程㊗️:從偶然相遇,到混混沌沌,到好像有點感覺🫳🏻,再就是逐漸清晰🚵🏿。
Q2🙍🏻、您的求學經歷對您有哪些影響🟡?
我剛讀研時並不懂哲學。因為研一很長時間裏沒有分導師🧑🏼🔧,在讀書上有點亂打亂撞的感覺,不過我在西哲史的知識基礎方面還行🪲💊,所以跟著老師們開設的課程,尚能日有寸進🧑🏼🦱。開始時,因為從理科轉到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發生很大轉變,很不習慣,很長一段時間裏有點排斥許多哲學家的表述方式,感覺不少表達和論證很不嚴格🤘,推論也沒有堅實的基礎🤦。不過當時很喜歡維特根斯坦🧑🏽🦱,他的思想像磁鐵一樣牢牢吸引我🧎🏻♀️,主要就是我覺得他的分析比較嚴謹,很像數學家的證明🥝。對維特根斯坦的學習,讓我開始關註語言世界的建構問題,後來通過閱讀哈貝馬斯和福柯,對話語問題和意義問題越來越感興趣,這種興趣一直保持到現在。
研一下學期分導師時👩🦱,我跟了閻吉達老師,他是國內很重要的英國經驗論專家。閻老師教給我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我還清楚地記得,他給我們講英國經驗論時🆒,我這方面既有的哲學史認知幾乎被顛覆🗜。研二時🦸🏽🧸,閻老師退休了🪢,我轉到汪堂家老師門下🍡。那時汪老師剛從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訪學歸來,頭發長長的🏌️♂️,意氣風發。汪老師懂多門外語🦐,法、英、德語都非常好。在學問上🎮,汪老師對我的最大影響是兩個🧙。第一個自然是👩🏻💼,在他的影響下,我開始轉向法國哲學的研習。從福柯到阿爾都塞,再到對阿爾都塞的反思,這是我迄今為止學術工作的一個主線🏋🏼。第二個,就是學術研究要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展開,形散而神不散🏰。汪老師的工作涉及法國哲學、德國哲學、美國哲學和倫理學等多個領域🚣🏻,但始終以理性、生命和世界的內在關系為根本問題。汪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只是看書,要多思考👩🏻🚀。按我的體會,這句話的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文獻的閱讀要以自己的問題意識為樞軸。
讀博時,我的導師是俞吾金老師。在俞老師這裏,我感觸最深的有如下三點。第一是發問的能力。俞老師特別善於問問題。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淵博的哲學史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同時有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現實境遇的深刻思考,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域。他帶著自己的問題向研究對象發問,也向自己發問,並將自己的思考凝練成清晰的表述。他在幾乎每一篇文章中都盡可能提出新穎的觀點。俞老師曾說,人類思想史是由無數顆聰明的頭腦建立起來的🧑🏻🌾,說一句新話的確是很難的,但如果一篇文章不過是重復別人、重復,那它就沒有價值。也就是說🥮,寫文章要言之有物,要努力從新的角度看問題。第二是寫學術文章的技巧。他教導自己的學生👨🏽⚕️,文章不能平鋪直敘,得有起承轉合——這是指文章內在邏輯的起承轉合,也就是在邏輯上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第三👨🏼💻,創新的意識。俞老師特別強調學術創新,強調寫文章不能拼湊文字,不能只是玩概念遊戲,原地打轉轉,而是要從新的維度、新的角度來闡述一個哪怕前人已提出來的問題🔍,而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要有問題意識的轉換和突破🧜🏿♂️🏋🏽。俞老師本人的著述就是很好的範例🫴🏽,他對康德、馬克思等思想家的概念總能提出新穎的解釋🔆,能以新的視角展現問題域的轉換。按我的體會,俞老師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除了與他的學養、個性有關之外💣👩🏻🦼➡️,還和他對於現實問題的關切有關🎀,這是老一代留下的寶貴遺產。
Q3🧚🏼♂️、老師,當您回過去看這些歷程⚖️,您現在對哲學有什麽新的理解👨🎓?
研習哲學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只屬於自己的關於哲學的理解🧟。我一度習慣於從觀念史的角度理解哲學🏊♀️,把哲學視為思想家們以不同方式對某些具有永恒性的問題的探討🧑🏽⚖️。現在我則更傾向於將哲學理解為對於內在於某個特定時代的、世界建立自身的確定性的方式之追問。因此,進行哲學思考➖,不僅要與哲學大師們對話↩️,更要傾聽來自時代深處的聲音🙂,不論這聲音是呼喚還是嘆息👃。與思想史相聯系的“學術性”探討🤞🏼,應與對時代根本問題的關切結合在一起👮♂️。我讀馬克思😈,始終關註的是🔗,馬克思是怎麽把握那個時代的根本問題的?他以思想的方式把握那個時代的方式🐊,在何種意義上對我們理解自己的時代可以有所啟發?
思維與訓練
——哲學人的素養
“通過研習哲學而真正獲得的🦔🐸,是打破特定‘思維框架’的能力。”
Q4、除了您自己的導師🧑🏽🔬,咱們哲院還有哪些難忘的記憶對您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嗎?
我在意昂3官网學習和工作這些年,一個感受就是🧑🦽➡️,這裏沒有門戶之見🫄🏽🤵🏽♀️,也不需要門戶之見👩🏿⚕️,各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之間都能相互尊重,在有些學校會出現的“學科之爭”在這裏基本看不到。不僅如此🧚,在思想上🫵🏻🧑🏿🎄,這裏也沒有那麽多清規戒律,老師們更看重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會強求學生贊同自己的觀點。留校工作後,我這方面的感受也越來越強烈👲。這對我的教學理念有著很大影響,我會歡迎學生們跟我唱反調,只要言之成理,我都會鼓勵🧑💻。
Q5🧗🏼、我覺得哲學是個底層學科,接受哲學的訓練後🧎🏻♂️,所形成的思維框架🖕🏻、底層邏輯使得我們學習其他學科會學很快,是不是這樣呢?
學習哲學當然能訓練一個人的思維⛹🏿♀️,但這是不是就說明哲學是一個你剛才所表述的那個意義上的“底層學科”,恐怕是個問題。接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如果真的學習其他學科會很快🥷🏿,我想肯定不是由於哲學訓練能帶來某種“思維框架”👨🏻🦽,因為通過研習哲學而真正獲得的,恰好不是某種固定的“思維框架”🧑🏿🎓,而是打破特定“思維框架”的能力。其實👨🏻🍳,或許正是這種“打破”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從事物的“根本”方面來理解問題的能力,才使得接受哲學訓練的人在學習其他學科時比較快些🎴。
Q6、您覺得應該怎麽進行哲學學習和哲學訓練呢?
我認為所謂哲學訓練,首先是指哲學史的學習。它能為思考哲學問題提供一個基本視野👵🏼。比如討論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如果不了解思想史中這一概念的基本流變🈴,不了解黑格爾等哲學家關於“實踐”的觀點,就不能完整把握這一概念。
除此之外,哲學訓練還應包括概念辨析的訓練。一個概念,如果沒有得到清晰界定,就容易造成歧義。在閱讀哲學原著時,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所遇到的概念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某種含義,比如“辯證法”概念,在不同的思想家那裏具有不同的含義🚣🏻,具體在某位思想家的某篇文字中是什麽含義,要進行具體分析。所謂分析,就是要通過對比、假設、歸謬等方式澄清這個概念在某處的特定含義🧖🏻♀️。
最後,哲學學習一定要註重論證訓練🥷🏻。哲學論證的方式當然套路很多📒,分析哲學有一些套路,很不錯。其實歐陸哲學裏也有不少套路。比如阿爾都塞在他的自傳《來日方長》中就說過🫳🏼,他在馬賽上巴黎高師預備班時,有位哲學老師教會了自己進行哲學論證的技巧⬛️,而這是他後來所取得的成功的重要基礎。閱讀哲學原著🏄🏼♂️,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哲學家們學習他們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僅要把這些論證方法當作研究對象👼🏼,更要自覺地將它們與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聯系起來。從哲學史上看,不少哲學家的主要成就都是通過有意識地借鑒和批判前人或同時代人的論證方法而取得的,比如從某個角度看👩🏽💼,斯賓諾莎就是通過回應和改變笛卡爾的論證方式(比如論證“神存在”的方式)而創立了新的形而上學體系。
競爭促創新
——也看哲學之爭
“在借用馬克思的名字時,是否提出了真正有深度的哲學問題?重要的不在於‘名’🍖🦆,而在於‘實’。”
Q7、從學科發展來說,國內的哲學之爭還挺激烈的🤵,您怎麽看?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應該首先看清國內的哲學研究的整體態勢。就我個人的感覺來講,目前中國的哲學研究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現在有不少重要的思想成果出現,這不再僅是向西方學習的成果,而是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具有獨創性的學術創新,這在各個學科都可以看到🤰🏼。學術創新不能僅靠某些學者的天賦🧑🏽💼,更多的還是需要一種氛圍。你所提到的國內學界的相互競爭,在我看來其實就是這種促進學術創新的氛圍的形成。就我個人的觀察來看🛁,復旦哲學在國內的學術界中所處的位置是非常不同尋常的。咱們意昂3的傳統是各專業之間沒有壁壘,這對於各個二級學科的相互融合和借鑒是非常有益的,這就是一種大氣象。說到學術創新這個事情,不只體現在教師們的工作上,在學生的學業上其實也能體現出來。近幾年咱們意昂3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質量越來越高🤜🏼,學生們的思想的新穎程度和力道都挺讓我驚訝,這是我現在突出的感受。
Q8💜、您對國外哲學系沒有馬哲學科,他們也不認可馬哲這個問題怎麽看?
西方國家的哲學系裏都沒有我們這些二級學科的劃分🫶🏼,不僅沒有馬哲學科,也沒有外哲學科和中哲學科等等。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我們不必太在意別人和我們這方面的差異🧚🏽♂️。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在借用馬克思的名字時,是否真的提出了真正有深度的哲學問題。重要的不在於“名”👏,而在於“實”。
青年寄語
對於同學們,我有三個期望。首先⏬,期望每位同學都能在學習期間,在上課、寫論文之外,踏踏實實讀透一本與自己的問題意識契合、能引領你思考自己最想搞清楚的東西的哲學經典著作👨🏽🔧。其次,期望同學們為將來的或可能的學習,盡可能充分地準備好語言工具,藝不壓身,越早重視越好。最後💇♀️,期望大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比較系統而深入地學習一門非哲學學科,比如經濟學和物理學等,這對於拓寬我們的視野🍍🧑🏻🌾、開拓我們的思路定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