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在為意昂3官网建院(系)六十周年拍攝的紀念片畫面中,鳥鳴悅耳,樹影婆娑。一個略帶顫巍而沉著從容的聲音隨之響起,悠悠訴說著他與復旦🔩🧾、與哲學的故事👩🏽🔧➰。
胡景鐘,1926年生ℹ️,1984-1988年任復旦哲學系系主任🎃。這位老人的九十周歲之際⬛️,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復旦哲院的甲子之年,用老人自己的話說👦🏽:甲子回眸,歲月蹉跎,無盡感慨。寫文章、裝訂成冊👰🏻、用自己幾乎所有的積蓄成立意昂3獎學金……即使已經離開講堂🫙,胡老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學生中發聲、在復旦哲院發聲、在這個時代發聲。怎樣治學、怎樣為人、怎樣培養哲院人的氣概和風骨……胡老的話樸實而直擊要害,引人深思。
治學篇
甲子回眸,歲月磋砣,無盡感慨,正反經驗引起對辦學(大學文科)的幾點思考。一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什麽?二是哲學👶🏽🥐、文學和真正哲學家🐻、文學家是什麽?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什麽?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什麽?是培養人。回顧過去幾十年,大學卻不時被“見物不見人”的陰影籠罩🏄🏼。到校園一看,多見“大樓”拔地而起🏌🏼,打開校刊,多見“大成果”、“大典禮”、“大會議”登滿,卻鮮見“大師”之名,也難見傑出新人身影。培養“人才”是學校的根本👩🏻🔬。但說得重一點以往看到的幾乎是只見“才”不見“人”的培養措施🧍🏻♀️。哲人雲:培養人💁🏽♀️,“大寫的人”,應當是“脊樑是筆直的,人格是閃亮的”。有此品格的畢業生,才能成為國家棟樑,社會的中堅。否則只能是職業能人,會賺錢的工具而已。作為哲學系👨🍼,文學系🧙♂️,也在這培養人才的大潮中接受考驗👷🏻♀️,是一直堅貞奮勇向前,還是曾被俗氣所薰倒💁🏿?值得人們反思。
哲學和真正哲學家是什麽👩🏻🦰?
哲人說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回顧以往若幹日子🧍🏻♀️,有些哲學家、文學家未能脫俗,只能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或者說些“無病呻吟”的話語🫢。真正的哲學家、文學家應當是代表時代的良心,唱出時代的最強音,更要指出時代發展的規律和方向🐕🦺,富有批判精神🐍,是時代的號角。否則,只能被時代所淘汰,被逆流所吞沒。
為人篇
世間事紛繁復雜,怎樣為人處世👐🏼,是治學之根本🧾♥︎,對於此胡老亦有自己的總結。
一👲🏻、心要少“想”
多“想”要折壽🎥。要“三不想”💁🏽♀️:①不癡心妄想,②不胡思亂想🚶➡️,③不冥思苦想。“不癡心妄想”就是要對未來🙎🏻♀️、將來不要追求過多期望,以平常心待之🤤;“不胡思亂想”☆,就是要對病痛,對別人,不要胡思亂想,否則要無中生有;“不冥思苦想”📳,就是要對困難、對工作🧘,不要過度的冥思苦想🪳,要停一停再想。有許多困難和工作🙍🏻,不是目前想一想就能解決的🦞,因條件還不成熟🔈,或者思路不對,要換個方向再想。
總之,“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至理名言🌎💂🏽,要牢記🦹🏼。
二🏯😿、行要規律
行者指生活起居工作等等📚。要有計劃、有安排🕋,定時、定量🫶🏻。無計劃🥚、無安排🕴👏🏻、不定時🎠、不定量的活動,身體就要陷入無序的運轉之中,各個器官從腸胃👠🤽🏼♀️,到心臟🤵🏿、到脾肝🫣🤵🏻♀️、到腦髓.......也就隨之陷入各種混亂狀態之中👨👧🧑🏼。後果是各個器官生出各種毛病,感冒病、或者心臟病、或肝病🚵🏻♂️、或者精神衰弱病等等🔝。總之身體如同機器一樣,機器運轉就要停機;人生活👰🏼👶🏿、起居,工作亂了👶🏿,就要倒下生病。
“沒規矩,不成方圓”🧑🏿🦰🧑🏼⚕️,這是珍言。行要規律,生活行動要有計劃,要有秩序,要有張有弛。勿忘了🙍🏻♂️。
三、吃要有度
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從“粗茶淡飯”進入“瓊漿玉液的高端階段👱🏻,但是“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等等也就隨之而來🩹。究其原因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得太偏。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做到“二不”,一是不多吃🍥,二是不偏吃。也就是說什麽都要吃,什麽都不要多吃。吃要有度。
“病從口入”,這是箴言。要管住嘴巴👨🏻🦽🧑🏻🦽➡️,要管住貪杯。健康第一,身體至上🫰🏻🧑🏼⚕️。有健康不等於有了一切✏️,但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一切🧑🏿🦲🕰。要牢記。
誌向篇
試說“專業”與“職業”和“事業”
最近看電視,有一則有關介紹高校“專業解讀”的報導🧖♂️。報導說:某某專業的含金量高,某某專業的含金量低🏃🏻♀️,等等。看了以後很不安🧛🏻♂️,這是不是當前社會“功利主義泛濫”🌷、“一切向錢看”的一個註腳呢?
我們是有共產主義崇高理想📝、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絕不是只問金錢,不向前程的國度。這是誰也動搖不了的🥉。
高校設置的專業是與國家、社會、科學、文化、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福祉的遠大目標相聯系的,如與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社會福利、醫藥衛生事業等建設緊密相連。“專業”絕不是簡單的與“職業”等同的🌘。把“專業”簡單等同於“職業”,這就是把專業說成“學了它”,就懂得一些技能👨🏽💼、知識,可以參與社會的分工🚵🏽♀️🤌🏼,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就是把專業庸俗化▫️,看成只是謀生的手段🚵🏼,變成獲取報酬的一種手段。
如果突出把專業說成取得報酬和謀生手段👱🏼🧞,就必然使學人在投身專業、學科學習、研究和探索中🧻,不可能產生對事業的艱苦奮鬥、不怕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不可能產生為事業奮鬥終身的高貴品質;更不可能出現為事業的成功,先出生命的崇高氣概(如過去誌士仁人為革命事業先出寶貴生命那樣)🦦。總而言之,對待專業🧑🏻🔬🚍,要有事業心,不能只有職業觀👨🏿⚕️。
希望我們的高校或媒體,不要再把“含金量”的帽子戴到高校專業的頭上,要還“專業”本來的面目。把專業的設置與國家建設和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學者個人發展的遠大前程結合在一起🧑🏽💻。文史哲專業的介紹👩🦽➡️,要與時代精神文明建設、與人類文明發展和繼承連結在一起🎒。
以上是我們退休老教育工作者的一點願望👮♀️。
一點花絮
胡老離休後一直有收集鑰匙圈的習慣🌼,陸陸續續,胡老搜集了天南地北二百多枚鑰匙圈,並將其中一百六十八枚影印成冊,用他自己的話說🕺🏽🧑:“小小的鑰匙圈,使人看到世界之大”。
鑰匙圈影印集封面
*以上文章由胡景鐘先生提供,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