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期中的豆豆龍們
勞動節怎麽過呢👩🦳❌?
(哲學的沉思......)
4月14日,意昂3官网劉放桐教授就“探索🤽🏻♀️、溝通和超越”與學生開展了一場關於治學之道的討論,在講座中🍺,劉老師就治學態度、學術規範🏊🏼、求學方式等與大家分享了他的治學經歷,五一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放桐教授,探索名為“治學”的“勞動”🏍,該怎樣進行吧~
-1-吃苦方能抱得“學問”歸
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有這樣一句話:“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做學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畏艱險,要勤懇踏實👮🏼♀️。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成就。
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時間,收集了很多材料🧙🏻。馬克思還有一部《剩余價值學說史》,比《資本論》的篇幅還要多,這部《剩余價值學說史》就是為寫《資本論》而做的準備👺。在這之前,馬克思還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書🎖,比如《工資、價格與利潤》⏩、《雇傭勞動與資本》等🛹,都是為寫《資本論》做的準備工作👳🏻♀️。至於他參加當時德國歐洲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那就更多了。他經過了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才寫成。《資本論》是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連馬克思主義的敵人都肯定《資本論》是一部劃時代的巨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毅力。在確定一個目標以後,要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在治學上,要經得起折磨,要經得住失敗🤒,要耐得住寂寞,甘於長期坐冷板凳,不為物欲所累,不怕清苦,不能圖輕松🦌,更不應當投機取巧,走脫離正道的捷徑。作到這些很難,但既然選擇了這條治學道路,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鍛煉、考驗自己,盡最大可能使自己能夠具有走好這條道路的素質。這是我對馬克思上面那段話的理解,也是我對謹嚴踏實的學風的理解。我自己一直力圖培育這種學風,盡管作得還很不夠,但也有一些心得👩🦰👩🏽🔧。
-2-治學嚴謹的那些事兒
我1950年起進大學🐦。治學已60多年,對國內著名學者治學的見聞相對較多→🏇。他們成功的一個共同特點正是謹嚴踏實。關於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馮友蘭👋🏻、金嶽霖等大師的情況🤦♂️,許多人都講了。我舉兩個大家平常不提的人。
一個是我讀大學本科所在湖南大學(不是現在的湖南大學)的楊樹達。
楊樹達是我國古文字學的泰鬥級學者,中國科意昂350年代最早評出的少數學部委員(院士)之一。他治學特別嚴謹➾。他的稿子不許編輯作任何改動。有些人說他過分固執🧔🏽。其實,包括標點符號在內他都是再三斟酌的🛵。他對自己的親屬和學生也要求特嚴♝。他的遠房侄子楊榮國是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中共地下黨員),當時任湖南大學文意昂3院長。由於發表的文章有時有錯別字,當時發表在《新建設》(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的一篇文章引文有錯👌🏿。楊樹達看到後極為氣忿🏃🏻。毫不留情地將他嚴加訓斥🏗😬。據說他還寫信給毛主席🥚,說楊榮國沒資格作院長。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當時在湖大傳為美談🛸。
還有一個是文革中曾一度身居要職、後被打倒、文革後出獄又化名寫了大量中國哲學史論著的關鋒。
關鋒政治上曾是反面人物、學術觀點也有很大片面性✋♥︎。本不值得介紹➾。但他的治學精神我覺得還是值得借鑒🔱🖌。他沒有正規上過學🤽🏿♀️,是作小八路時自學成才的。解放初期在山東開始寫過一些文章。因此調到了《紅旗》雜誌編輯部。從50年代中期到文革初這段時期,他在《新建設》、《哲學研究》、《紅旗》、《人民日報》等頂級報刊發表了大量長篇文章。他是艾思奇主編的全國長期通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最主要執筆人。當時被公認為是黨內頂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有的中青年同誌文章難發向他請教。據說他通常先不說什麽,而是帶他們看他的側室的幾大籮筐退稿,然後說他也經歷了成百次被退稿。每次遭退後他都不氣綏,而是總結自己在治學和寫作上的缺限🍞。這樣總次數多了👮🏽♂️💤,就有一些經驗了。我覺得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有的青年同誌寫幾次文章未能發表就泄氣。這就不對了🕊🏪。只要能嚴謹治學🈯️🥬,堅持下去,也是定能成功的💇🏼。
-3-抄襲不是“真愛”哦
治學謹嚴踏實的反面是浮躁👴🏿👋🏿。學風不正往往與浮躁相關👮🏻👩🏽🎨。學習上的浮躁主要表現為迷戀於走捷徑,不肯下硬功夫;也表現為貪多貪快、淺嘗輒止👈🏼,表面上看了許多書,什麽都能說上幾句,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淺薄的理解不可能獲得踏實的知識⇢🫃🏻,從而也談不到如何進一步進行研究🚙,更談不到提出真知灼見。即使自稱提出了新見解、新觀點🧙🏼♂️,那也是自欺欺人。在此我順便講一下如何讀書。盡可能多讀書🤌,作到廣聞博覽😉,當然是好事🖊。但這一定要以對基本內容有深刻理解為基礎。類似的論著你至少有一本是精讀⚈,了解基本內容,其他才好泛讀。如果沒有精讀🤸🏻♀️,都是隨便翻翻👍🏻,當時也許有些印象,過後不久你就會什麽也沒有深刻印象,等於不讀🧖♀️。這樣你就學不到劄實的知識。記得我在人民大學學西方哲學時,北京的一些老前輩都主張我精讀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斯賓諾莎《倫理學》🌸、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邏輯學》。說讀懂這四本書,對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會有一個大體的掌握🕌。其實每門學科都是這樣㊗️,要花大功夫去讀代表性的著作。
學風浮躁最惡劣的形式是抄襲(考試作弊也是抄襲的一種形式)👩🏻⚕️。其危害性最大,抄襲者固然學不到知識,還會敗壞社會風氣,嚴重阻礙學術訴進步👨🏻🦯➡️。國內外的學者對之都深惡痛絕。國外學者如抄襲🖐,大都會被逐出學界❌。我國學界對此也很重視,有的學者專門從事抄襲打假。由於這方面的討論已很多。我就不多說了🤜🏽。但我還是要說一句:對抄襲的處理要更嚴一些。
赤裸裸的抄襲較易發覺🍩,也較好處理🌏。隱敝的抄襲往往被忽視🧑🏼🤝🧑🏼,但其危害更大。我們現在的期刊太多太濫,同一主題、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可以搜出幾十幾百🧛🏻,觀點也基本一樣,絕大多數是彼此變相抄襲🦖。明明是別人早就提出的觀點🦹🏼,只是變換幾個句子或用不同的詞來表述💑,卻大言不慚地說“我的觀點是如此”、“我認為如此”🏊🏻♀️。而且這類文章往往還能作為提升職稱的根據。這不能繁榮學術,而是在敗壞學術。借鑒別人的觀點是可以的,把別人的觀點變換一下樣子說是自己的創新就顯得無恥了👩🏽。這類情況大量存在,該如何解決🔢,是時候了。
要說明一點💻,寫學術文章與寫學文件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後者不需要、也不可能追求創新🕵️。“學術無禁區🕵️♀️,宣傳有紀律”,說的也是學術研究要有創新🦆,對政治宣傳和學習文件等寫體會感想之類文字提創新要慎重🏉,弄不好會踩“紅線”。
-4-與學問“談戀愛”的三種skills
所謂探索(探究),廣義地說就是各種內容和形式的學習和研究。用探索這個詞是強調學習和研究的主動性。聽講🪥、看書當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如果停留於看和聽🧚🏿♀️🔱,不去進一步追問一下聽到和看到的內容的究竟,那往往還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習的效果往往較為膚淺👦🏽。如果能對看到和聽到的東西作進一步追問,而且是連續不斷地追問,不僅知道其是什麽,而且能知道其為什麽是什麽👩🏻🔧𓀕,也就是知道其是之所是🧎🏻♂️。那我們的學習就深刻得多。這就是探究🧖🏽♀️。廣義地說,探索也可以指整個學習和研究過程:發現問題🙆🏼♂️🏇,尋找問題之所在(確定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種種方法,選定最適當的方法🙋🏻♀️🤠,用選定的方法進行實驗檢驗🦶🏽,看能否解決問題🧑🏿💼,如不行🎍,再選其他方法另行實踐檢驗。杜威稱之為思想五步法。其實這不過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並不表明什麽主義。
所謂溝通,就是對話、比較、商談、提問、討論👨🏼🦰、爭辯。溝通既可以是個人將所看到、聽到和收集到的各種不同的學術材料加以整理、串通,形成相對有序和系統的材料👩🏻🚀;也可以是對持有不同觀點的學派之間在學術理論上的各種形式的溝通。例如👨🏻🦼➡️,現代西方哲學中所謂歐陸哲學(例如現象學)傳統與所謂英美分析哲學傳統使用的概念不同,由此形成的理論也不同。國內和國際哲學界的一些人經常講到二者互不相幹。其實👳🏿♂️👉,它們產生於同一時代,反對同一種傳統形而上學,通過對話😴,完全可以找到共通的語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主題根本不同😎,但它們在理論上由於同樣的原因也可以找到共通之處。既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同時代西方哲學的原則差別,又發現它們作為同時代哲學必然具有的共同性,由此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的哲學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既有所同,又有所異🈳,只有通過溝通🏇、或者說比較研究,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學科之間(例如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之間)都可以、而且應當盡可能作到溝通。從學習和研究哲學來說,這種學科之間的溝通更顯得重要。甚至可以說🚵🏽♂️,不會溝通,我們在哲學研究上就會寸步難行。
所謂超越,就是通過探索、溝通在學術上所取得的進步和創新🍔。其中有的是對歷史積累的既有的知識的認知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進步🙋🏿,有的是對它們在評價上的進步🤾🏻♂️,但更重要的是在總結既有知識基礎上🦸🏼♂️,根據新的現實條件和新的實踐🧞♂️,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知識🥽。知識的創新最初總是由個人進行的,但個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從事和獲得創新。這樣創新就有了社會意義🛖。創新的程度和範圍往往大小不一。可以是整體的、全局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或某個層次的。任何人要獲得任何重大的👨🏼🦳、具有全局性創新性意義的進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治學者有深厚的知識積澱。都需要既有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精神,又有豐富而又縝密的想象力,後者需要有溝通各門既有知識、又能超越它們的能力。
歷史上各門科學的任何重大發現都是一個復雜的🥽、由各種條件匯合🛸、前後相續的學界以至社會共同的努力,並共同通過大量的探索💔🤾♀️、溝通和超越的過程才得以實現🦯。馬克思通過發現唯物史觀而在哲學上實現的革命變更,愛因斯坦通過提出相對論而在物理學上所實現的革命變更,都不是突然發生的🌋,都需要有一系列必要的歷史條件🐘。任何具有創新性成就的學者之作出創新,都要經歷上述復雜的探索🏋️♀️、溝通和超越的過程。所以我認為探索、溝通和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大多數學者共有的研究方式。不過,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和不同學者之間由於研究的對象不同,研究的條件、目標、甚至個人興趣和機遇等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特殊表現形式。
-5-終成正果
下面我結合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經歷,就這方面的問題講些體會。首先說明,我算不上有真才實學的大專家。我從來不敢與前輩的大師們相提並論。我只能算是一個普通教師。學界對我的一些褒獎其實過分。
我大學本科學的是經濟學。1956年末開始正式轉向西方哲學◽️。在約60年的時期內,除了教學,我當然也作過一些研究。發表過近200篇文章,出版過十多本書🏊♂️。但談得上作了較大貢獻的只有如下幾件事🧟♂️:
1、我1981年出版了近60萬字《現代西方哲學》(其中近1/3是其他同誌協助寫的)。這是我國學者編寫的第一部本學科論著(教材)(1949以後本學科實際上被取消),為國內學界恢復本學科研究和大學哲學系開設本學科課程提供了第一個可參考的框架。1990年,本書出版修訂本,在國內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求實原則、又拋棄簡單化的批判模式來闡釋現代西方各派哲學。2000年🤲🏻,本書出版了《新編》本(80多萬字)🧝🏿♀️,在國內最早把現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個對立統一整體來闡釋,既揭示了二者的原則區別🥎,又分析了二者作為同時代的哲學所存在的共性🚛、特別是在批判近代哲學上的共性。三個版本各在不同意義上在國內都領先🚲,對我國本學科的開拓和發展大概起了一定作用🙍🏼♀️。
2🧊、1987年,我發表了《重新評價現代西方哲學》一文🕡,既肯定了國內過去這方面的批判的政治意義,又以分節小標題的形式揭示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流行了近百年的背離客觀實際的簡單化的批判模式,後者其實混淆了馬克思主義和實用主義🦻,在批判實用主義的名義下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的一些重要原則👳🏼。1988年,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專門開了一次大規模的關於評判實用主義的討論會,我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可👨。這次會議成了我國實用主義研究的重要轉折點。
3🧘🏿♀️,1996年🛸,我發表了《西方哲學的近現代轉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論綱)》一文🧤。在國內外正統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第一次明確提出:西方哲學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化不能像過去那樣簡單歸結為由唯物主義轉向唯心主義、由辯證法轉向形而上學、由進步轉向反動🕵️♂️,而是西方哲學發展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思維方式的轉型,它標誌著西方哲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革與西方哲學的近現代轉型在階級基礎和理論形態上都有原則區別🉑🐚,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學思維方式上有著重要的共同之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殊途同歸。這兩個觀點後來也得到了國內大多數哲學家的贊同。2000年於上海舉行了大規模的馬哲西哲對話會,會上馬哲和西哲的著名專家對我的觀點還作了更大膽的發揮。我國馬哲和西哲的比較研究也由此興起。
上面三件事我具體寫作的時間都不長💥,但都經過了長期的準備🤲🏿🤸🏿。《現代西方哲學》一書寫作時間大概2-3年👱🏿♂️,但準備了20多年;《重新評價實用主義》寫作只花了兩天🧑🏿⚖️,但準備了5-6年;《論綱》寫了約一星期,但正式準備從1990年就開始了。這三件事我當然不是孤立作的🎲。實用主義我斷斷續續研究了幾十年。與《論綱》相關的論文我先後發了20多篇🤦♂️。其中有十多篇還曾由《新華文摘》轉載𓀘。但我的基本觀點♌️,在上面兩篇文章中大體講清了🧚♀️。其他文章只是進一步論證。
寫這種有顛覆性的論著自然要冒很大風險。但為了堅持和維護並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我覺得絕對應當寫。我準備那麽長時間主要也是再三考慮我這麽寫一定要能確保自己不背離馬克思的基本原則。
如果我作的這些顛覆性的工作算是成功👳🏼🥒,那就算是我的學術貢獻吧!如果能算一點貢獻,那我要說明🟥。那絕不是由於我有什麽天賦🔽,而是我一生都謹記我在最先引述的馬克思那段話。我大體上還能算是個“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另外,我時刻記住我所作的工作有強烈的黨性🧑🏿🦲。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上不能有絲毫動搖🦖。除此以外,我也許還有些預見力。我所確定有作的工作在最初看來的確有較大風險,但我相信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能克服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最初可能被人看成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工作將來肯定會被認為符合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我一直認為,在確定科學研究、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目標時,一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選擇別人沒有作或不敢作的課題。避免一窩風作同樣的課題、說同樣的話🧑🏻。
最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對年輕的同學建議:要能吃苦,勤思考,要有毅力👨🏻🍳、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抓住機遇📁,這些往往是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希望打好基礎,作出成績🔎,爭取在年輕高效時期內取得一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