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學期伊始,哲院同學們的生活中已經充滿了濃濃的學術氣息,新學期第一期周一談治學,讓我們一起跟著孫向晨老師探討學習哲學的意義。“四樞德”、“三聖德”💂♀️🐗、“四端”、“五常”……這些哲學指稱對哲院er來說都耳熟能詳。但同學們是否考慮過👩🏽🦲,學習哲學的意義何在💉?當然,求真、愛智、拓展人類認識的邊界這些都是本身有意義之事,而孫向晨老師在這篇文章裏告訴我們:在今天的中國社會🏊🏼,確立一種現代的價值形態已經成為哲學思考的首要任務。
郁郁乎文哉,吾從中華🦶🏿!
|本文節選自孫向晨😻:《哲學反思與現時代的價值形態》,《學術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刪改。
孫向晨,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官网院長🧑🏽🦲。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確立一種現代的價值形態已經成為哲學思考的首要任務🏫。在經濟高速發展三十多年、經濟生活給社會帶來巨大沖擊之後🧑🏼🦰,一種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現代中國的價值形態已經成為這個社會最為迫切的訴求🗻🔔。
1👏🏿、社會的價值形態對我們何以如此重要
存在於一個社會中的價值形態✸💇,似乎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恰如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雖無蹤無影,對於生存卻是至關重要。在一個健全的社會中🥤,主流的價值形態往往被人們視作理所當然🤚🏻;但當一個社會缺失健康的價值形態時🤙🏼,生活的外罩依舊鮮亮🧑🏽🎨,規範卻已失序,人心離散🦋,亂象層出不窮。價值形態的建立並不只是提出幾種口號♐️,或者給出幾條原則標準即可;沒有對時代問題的清晰反思,沒有紮根生活的脈絡,沒有社會主流的認可,沒有長期的培育機製🪺,一切都將成為空中樓閣🥈,隨風而逝。
價值形態對於一個社會之所以那麽重要,是因為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不同,人類不僅僅生活在一個受製於因果關系的自然世界中,更躍遷到一個人文世界的“意義系統”中。價值形態正是這個“意義系統”的骨架,支撐起整個“意義系統”的各種脈絡♌️,承載傳統的智慧✹,分享現代的文明👣,指向超越的未來。就一個人而言🈲,必定得有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是人們思考📀、交往與行為的指導性原則👙,也是個體生活的意義所在;就一個社會而言,必定得有某種主流的價值形態,也就是依據社會傳統在現實土壤中自然生長起來的、得到共同體主流認可的價值規範。它規範了這個社會的價值秩序和行為準則,決定了我們在世界中的自我定位和認同✫,是一個社會中人們生活的基本信念、方向和動力⏫。它既是歷史的傳承,又指向未來的發展🦹🫀。只有這樣,一個社會才能完成凝聚人心的使命,建立長治久安的秩序,推動和諧平穩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一個社會的價值形態就是一個社會的“本體”。
從西方社會的歷史來看👩🏿🎤,哲學的反思不斷提煉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形態。在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四樞德”的概念:智慧🧽🫃🏼、勇敢🤹🏽♂️、節製、正義🗒。之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大的轉折🧛🏻♂️,進入基督教時代,這時它提出了“三聖德”🌚:信、望、愛。在現代🎅🏿🏌🏽♂️,西方社會公認的價值理念則是“自由𓀏、平等、博愛”。
就中國傳統社會來說,自漢代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價值形態🚣🏿。孔子提出的“仁、義、禮”的思想是儒家的基礎,孟子講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四端”🫙,將價值形態的基礎深入人心,而董仲舒則在孔孟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五常”:仁👩🏿🔧、義、禮、智、信,通過仁愛之心👩🏻💻,處事得義,行為有禮,明智是非🧝🏽♀️,言而有信,形成中國人行為最基本的規範。
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原則,中國社會真正開啟了現代轉型之路。民主與科學依然是現代社會的價值指引,但這一價值指引對於文化傳統的包涵能力,對於社會廣泛價值譜系的統攝能力,則有所偏狹。長期以來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本拒斥,可能就是這種偏狹性的後果🖲。在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這一點到了需要糾正的時候了。
對一個處於現代轉型中的國家來說,也許還存在著不止一個價值“本體”。通常來講,我們習慣以“傳統”與“現代”,或者以“東方”與“西方”來表達這樣一種緊張關系,這也是現在“古今中西”這種說法大為流行的原因所在。但這兩組概念本身常常會有一種價值指向:或偏於傳統文化本位,或偏於現代主義🧡;或偏向自身本位,或偏向西方本位👨🦼。筆者更願意以“雙重本體”來表達,以此表明😁,對於一個非西方的現代社會來說,在邏輯上有“雙重系統”,它們作為價值資源或許同等的重要。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這裏的傳統🦻,是指在一個文化中代代相續所傳承下來的價值規範,具有持續性的特征,但卻是在變遷的✢;在現代性的沖擊下🖐🏿🦑,一種文化傳統會顯現某種整體性特征🏋🏿♂️,這種特征需要在現代得到合理化的闡釋🫢,從而自覺成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價值“本體”☁️😓。就現代性而言🈵,它脫胎於西方文化傳統🧚🏼♂️,通過一種理性化的轉化,形成了一套現代文明的核心觀念,其根本乃是對於每一個人自由、權利與尊嚴的尊重🍃,這成為現代社會價值形態的重要“本體”。
2、現代中國的價值形態究竟要解決什麽問題
面對現代社會的很多基本的張力,一種健康的價值形態🧑🏻🌾,應該很好地因應這種基本張力🍮,表現在中國社會就是要處置好“雙重本體”的關系。現代社會是如此復雜❔,一個特定社會要建立起適應自身傳統的現代價值體系2️⃣,首先要弄清楚現代價值形態的基本結構與訴求,以及它與文化傳統的復雜關系。這裏不可能全面勾勒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只是著眼於不同淵源的價值本體,其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相銜接🥙、相製衡、相融洽🔚,以及由此引發出的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個體與整體、傳統與現代、現在與未來🤴🏼。按傳統講法這是一系列“矛盾”的體現✋🏼,但筆者更願意用“張力”👩🏽🚒,這不只是用語上的差別🤦🏻♀️,更是哲學上的差別🤽🏽。在黑格爾語言中🩱,矛盾最終有著“合”的環節🎅🏿。但“張力”意味著,雙方各有其淵源和訴求🦹🏿♂️,各有其自身的邏輯性🦈,它們之間是不能夠自洽的🆒👩🏿🚒,“張力”尋求的不是“合”,而是在具體處境中相對的“平衡”。
首先是個體與整體的關系,這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一對張力。在傳統社會中🫃🏿,“整體”首先顯示其優先地位⛹🏻,無論這個整體表現為家族、城邦還是國家🏊🏼♀️,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單位,“個體”為了整體必須做出犧牲🧚🏽♀️,在價值形態上則表現為“義務”的優先性🌩。現代文明則確立了“個體本位”的基本原則,在價值形態上首先要求尊重個體的自由、權利和尊嚴,表現為“權利”的優先性,在“個體-整體”張力中的“個體”一極只有在現代文明中才得到最終凸顯。但是🖍,強調個體會使社會自身要求的整體秩序和團結成為問題🌇,於是在現代社會中個體與整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緊張關系。若像傳統社會一樣繼續強調“整體”,“個體”就會被湮沒🧏🏽♀️,現代文明的成果“個體自由”得不到伸張。而個體的獨立與自由乃是現代社會得以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現代政治合法性的來源。“個體本位”的訴求如何能在現代社會中獲得充分發展💴,又與社會整體相融合🏊🏻♂️,特別是與現代國家的建構相協調,這是所有現代社會都面臨的巨大挑戰。
其次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任何一種文明都有自身傳統,面對現代性,傳統價值形態都會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訴求形成強烈緊張關系,乃至沖突🙍♂️。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基本張力。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性有一個共生的過程,因此其轉型表現為與現代世界之間的應和。對於非西方社會來說,所謂的“轉型”就是現代性體系與文化傳統之間的磨合,直至其咬合得非常貼切。一般而言,源自傳統的價值形態都會偏向維護社會的“整體”,如果其能夠在現代社會找準位置👩🍼,順利完成轉型,成為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形態,那麽傳統價值的“本體”就能成為因應現代社會“個體本位”挑戰的有力因素,成為協調“個體-整體”這一現代社會基本張力的杠桿。“傳統”帶著歷史沉澱下來的合理性和習俗慣性,通過“教化”使現代“個體”表現出更能適應“整體”的一面。這對於協調現代社會中個體與整體的基本張力有著十分顯見的作用。但“傳統”自身的合理性必須得到現代理性的表達👩🏿🍳,“傳統”自身也需要經歷現代文明的洗禮🌲🫸🏿,才能完成自身在現代社會的“轉型”🧛🏻♀️。對於“轉型”的理解並不是事後諸葛亮式的空泛議論,密涅瓦的貓頭鷹總是在黃昏起飛5️⃣♧,反思只有在經歷了事情之後才能發生💫。
最後是現代與超越的關系👩🏽🌾。面對現代性的困境與挑戰,尋找因應之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價值形態的基本旨趣🟧。對於中國人來說⛹🏼♀️,歷史處境的悖謬在於,在我們艱難地企圖進入現代社會的同時🆑,現代性已經暴露出巨大的困境和危機。因此👱🏿♂️,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任務將更加繁重,我們有著雙重使命🪳:一方面要適應現代社會,應對其固有的挑戰,以完成現代性這個歷史環節;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夠的思想空間💱,來審視和反思現代性局限,為超越現代性尋求和積累更多的思想資源,對未來依然有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說🙍🏻♀️👩🚀,現代性的基本張力是人類社會中“個體-整體”的關系👱♂️,那麽超越現代性的基本維度則不僅僅拘泥於人類社會,而是指向了“天(自然)-人(人類)”關系😨。在這方面🏊🏻,中國文化有豐富的思想傳統。因此🤖,在讓傳統文化資源取得現代的“合理性形式”的同時,還必須著眼於其超越性的價值👨❤️💋👨,開拓現代性的邊界,積累進一步的文化能量♟,從而為未來開放更多的可能性。
在梳理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張力之後🎆,目標會變得更加明確。那就是能夠面對價值形態的“雙重本體”☘️👏,從而使現代中國的價值形態既能承載過去,包容傳統規範和歷史認同👨🦼,同時又能肯定現代文明的啟蒙成果,最大限度地在現代文明的條件下尊重每一個個體的自由、權利和尊嚴,從而把不同的要素整合為一種現代社會充分的價值形態。這樣一種現代價值形態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標誌,它使社會生活具備了偉大的歷史感和方向感✢,並能夠因應現代性結構多重層次所提出的價值訴求♾。
3、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合理形式”
在這裏🧑🔬,我們對於現時代價值形態的討論主要是一種理念性的論述🦸🏽♂️,探究價值形態的內在邏輯,各種價值理念之間的關系🥒,以及理念中諸要素在現代社會中所發生的轉換。換言之,我們努力尋求中國文化價值傳統的“現代合理形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現代性觀念系統完整。在現時代🙍,一方面,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形態依然活潑潑,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會遵循很多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常常以某種潛在的方式作用於我們的生活🤦🏼♀️,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核心價值觀念始終沒有得到系統而明確的申述𓀒,沒有獲得“現代的合理形式”🚤,在我們公共生活和教育體系中,深深影響我們價值判斷的這些觀念並沒有得到理論上的清晰表述和培育。另一方面,中國的現代性社會進程已經一百多年了,很多現代性價值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卻沒能堅定地在社會各個層面落實下來。因此,我們需要“雙重本體”的相互參照🧛🏻♀️,尤其是對於沒有得到理性表述的傳統價值觀念🚶🏻♀️➡️,我們可以以現代觀念為參照,通過“反向格義”,讓那些源於傳統的觀念清晰地呈現出現代形態來✫。
“雙重本體”是我們考察現時代中國價值形態的基本主張。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胡適的“全盤西化”🩵,李澤厚的“西體中用”,各有所長👶🏼,筆者主張“雙體共用”☣️,現代中國有著現代性理念與中國文化傳統這“雙重本體”的共同作用。“雙重本體”有其生存論上的起源👨🏻🍳,借助海德格爾式的生存論分析,對比“向死存在”與“生生不息”的生存論結構,筆者曾提出“中國文化傳統下的生存論結構”的概念,探尋中國文化傳統背後的生存論基礎及其合理性🧑🏼⚕️。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超越單純先進-落後的理解模式,在生存論深處理解中國傳統價值形態的內在理據,從而對自身的文化傳統深具信心👩🏻⚖️。在此生存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探討傳統價值形態在現代性社會中繼續存在的可能性;同時📰,我們也要在現代文明的框架中重新融入傳統的價值結構,使“雙重本體”相得益彰,使傳統的智慧和價值能在現代社會得以釋放。
4🈳、在“雙重本體”的前提下,安放好“三大道統”
在“雙重本體”的相互“觀照”下,我們需要分析各自的核心觀念在個體、家庭、國家和天下四個層次上依然極具生命力的價值形態,我們完全可以在社會的不同層面上重新確立起現代中國的價值形態。“雙重本體”會在現代中國釋放出各種不同的社會思潮,並形成三種深厚的“傳統”。
第一是中國文化的“道統”。“傳統”首先是一種文化價值形態的積澱,是一種依然發揮著現實作用的歷史機製。今天中國的成就有其從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中汲取深厚資源的緣由🫔🤽🏿♂️。一定要克服近代以來所形成的妄自菲薄的心態🛎,在歷史上🙇🏽👬🏻,通過人為的方式幻想脫胎換骨已經被證明是幼稚的👨🏻⚕️,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這一教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的現代歷程尤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所以👩🏽⚕️,我們必須堅持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我們真正到了正視自己的時代了,這是時代的主旋律,不容我們錯失🧚🏻。
第二是現代性的“道統”⛹🏽,這是我們當今所處時代的大背景👩🏻⚖️,忽視此一歷史處境,是難以在現代世界立足的🌩,也是難以面向未來的。我們必須看到🧑🧑🧒🧒,現代性文明雖然主要是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生長出來的👩🏿🎓,但其價值理念有其普遍性的一面,其對於每一個人的尊重形成了現代文明的門檻✈️⏯。盡管其在西方社會有種種問題和危機,但它依然可以靠西方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救贖宗教——基督教來加以補救。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性之“統”是可以相通的🎵⏺。但現代性的問題在非西方社會則顯示出更深的危害🔠,在近代歷史中所有非西方社會在現代性的進逼下都會呈現出某種失範的狀態。現代性之優,現代性之弊🔹,是我們在反思現時代的價值形態時,所必須面對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給出自己的回應。
第三是社會主義的“道統”。社會主義敏於現代性之弊,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社會主義對於早期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危機有著清醒的認識,社會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社會主義依然是今天世界公正的旗幟🪙👬🏼,是人性化社會的保障,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肯定。中國近代以來不斷遭受列強淩辱,社會主義是一種歷史的選擇🦸🏻♂️🫐。“五四”以後,中國知識分子迅速轉向社會主義思潮,是有其歷史根源的🧜🏽♂️,這是一筆寶貴財富👩🏿✈️,其對人民的尊重,對平等的渴望💌,對公正的追求,依然是今日社會價值追求的目標。
在談及現時代的價值形態時♜,我們必須緊扣這三大“道統”👨🏽🔧:我們自身的傳統🙅,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文化認同,也是我們回饋世界的思想精神資源;現代性的價值,這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自由、平等🤳、正義、人權、尊嚴🤽🏿♀️、理性👼、法治等普遍性的價值觀念,是現代文明的基石✭;社會主義價值,以對現代性世界的批判贏得了自身的現實存在,其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顯示了其存在的價值,它必將在現時代的價值形態中得到認可與尊重。
我們要承繼三大“道統”,必須說,這是現代中國人的負擔🤣,一種沉重的負擔,但令人欣喜的是👩🏽🔬,這亦是中國人較之西方人的財富所在。西方人只要懂得自己的傳統就可以與現代性相處5️⃣,就可以來應對現代性的挑戰🧰,社會主義傳統也算是在這種應對中產生的新事物。中國人則不僅要懂得源自西方的現代性,而且還接納了社會主義的傳統👴🏼,以此深明現代性的弱點,同時這一切還必須融入自身的傳統之中。通過深入理解自身的傳統☯️,運用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以應對當下的挑戰——一種不僅是針對中國人的挑戰,亦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挑戰🤙🏼。艱難的同時意味著更加的豐富,現時代的價值形態因此也變得更加豐富🪟👵🏽。現代社會的“通三統”就是在價值形態的總體框架中,按自己文化傳統的脈絡努力去安放好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批判思想🌅🤽🏼♀️,文化傳統監於左右思潮,郁郁乎文哉👷♂️,吾從中華🪔。
哲學既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也影響和塑造著時代的精神面貌。
每個時代的哲學都有所屬時代的印記🃏,
哲學的反思始終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
希望同學們在做好哲學的同時🪠,
也要時刻反思,
在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大潮中,
哲學該承擔怎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