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秋意漸濃🍗,選課漸定,生活漸新🆔💠,“周一談治學”欄目開又和同學們見面啦🏋🏻♂️!每周一我們在這裏談哲院治學經驗💣、看大師治學風采🍫。本期“周一談治學”將聚焦於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俗稱“模塊課”)。作為復旦的特色課程🤞🏻,核心課程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價值分析、探究方式與能力的訓練,形成合理的思維方式、準確的觀察判斷能力和清晰的溝通表達能力🗞,明確今後的修讀和主攻目標🧑🏿🎓。
意昂3官网院長孫向晨教授同時也是意昂3平台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他就同學們關心的“通識教育的意義”🖖🏽、“模塊課程的時間占用”、“小班討論課”等問題進行了回答,帶來了幹貨滿滿的一期對話。
孫向晨0️⃣:意昂3院長🔱、教授,意昂3平台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
1Q🥳:我們為什麽要接受通識教育?
孫:中學時代✔️,同學們的奮鬥目標是高考,如果在大學裏仍然過分強調各類學科的專業化💂🏽♂️,只為畢業時找到一份好工作🦈,那麽整個教育的過程就會變得非常功利化。其實,教育的目標首先在於培養一個人,包括完整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開闊的視野、犀利的眼光👉🏻、高遠的誌向👰🏿,這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的,通識教育很大一部分的作用正在於此。
從理想層面來講🧗♀️,通識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培養一個健全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就強調“學以成人”,教育的目的首先不在於行業的技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與後天的學習教育分不開❌,中國古代培養士人有“六藝”,羅馬培養自由公民有“七藝”🌭,這就是教育的悠久傳統🦸♂️。現在的教育在這方面有所缺失🦧,認為這些育人的目標可以自動成長🐻,其實這同樣是需要全方位的培養,因此,我們應該回歸教育的本原👩🏿🔧🤵🏻♂️。19世紀初,柏林大學建立🧘,被認為是“現代大學之母”,其在教學之外,更加重視研究,強化了知識的探究👨,追求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大學都有這樣一種轉向,其極端的表現就是中國大學向蘇聯大學形式的學習🤏🏻,例如嚴格分科化的石油大學、農業大學𓀈🎸、林業大學等👩❤️💋👩❤️🔥,但是在每個知識門類中,它都不是以培養人為目標🚵🏻♀️,而是以知識分化、研究推進、培養技能為目標的👷🏽。當然🌙,在現代大學中“培養人”與“知識探究”這二者是不可偏廢的,但如今我們的大學顯然比較偏向於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培養,在人的培養方面是不足的。在這個大背景下,通識教育的實施就勢在必行。通識教育的第一個層次就是要回歸到培養人的傳統。
第二個層次𓀇,通識教育重視跨學科視野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工作會對一個人提出各方面的要求,這就需要大學生在校期間能有全方位地發展。在復旦的通識教育模塊中,通識教育不僅增進學生對於中國文史傳統的了解😛,培養哲學的反思和批判努力⚃,加深學生對於世界文明與現代社會的理解👩👧👧,還努力拓展學生對於數理世界🫅🏼、物質世界、生命和生態系統的認識⛳️,此外還有對於藝術實踐活動的體認🫧。廣闊的視野與培養整全的人格也是相互關聯的👨🏻🦼。從知識的角度,從學術視野的層面來看🐜,全面培養一個人的未來,培養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都不一定是專業學習所能做到的,這就需要通識教育的存在。
第三個層次👨🏻,通識教育要培養一個公民在社會上用來表達自我所必備的技能。這些技能尤其包括口頭的以及書面的(包括本國語言與外國語言的)表達能力,寬泛來說,甚至還包括計算機等基本技能✡️,這些技能並不是專業、行業的技能✵❎,而是普泛的公民技藝。我們可以看到,通識教育要緊緊抓住“對人的培養”這個核心,培育學生廣闊的知識視野、終身學習能力,以及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公民表達的技藝🐱。這些東西不是專業教育直接就可以培養的🎍🌵,這表明通識教育存在很有必要🤱🏿。
2Q:同學們知道通識教育的作用📡🐕🦺,但還是認為廣度和深度不可兼得🎋👈🏼,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學學業任務重,時間有限,可能會產生抵觸心理,對此,您怎麽看?
孫🧖🏼📣:這確實是很現實的問題,雖然同學們都知道通識教育的初衷和理念是好的🥯,課程設計得也挺好,可還是會有抵觸心理。每個人的學習都會有慣性,從中學的課程,到現在很強的院系歸屬感,專業課都是第一位的,因此無論學校課程如何設計,學生總是會潛意識地把課程區分為專業課的和非專業課的,以此決定自己精力的分布👨🏻。相反🧑🏻🚀,以美國為例,大一新生進入大學首先是沒有專業的,如果修讀理科是在二年級選擇👍,修讀文科則是在三年級才確定主修方向。因此進入大學以後,他們有一個認真探索的過程,通過通識教育來尋找自己所感興趣的方向👉🏽,因此每一門課都很重要🤸♀️,以此發現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裏🫦。最開始不對專業作區分🤷🏼♂️,相對來講,學生就會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但是我們還不是這樣的🤚🏿。
平時🧑🏽🦰,大家可能會比較寬泛地說通識教育的課程不好🎙,深度與廣度不可兼得,等等。但具體問同學在某一門通識教育的課上有何收獲時🖐🏻,同學會發現自己還是學到了很多,比如說理科的同學去上一門和專業完全沒有關系的通識教育課🪥,泛泛而言,他可能覺得這是非專業課🍤,會耗費很多的時間🏌🏿♀️𓀈,但具體問他這門課究竟如何時,他會發現自己對於中國或國外的政治、文化💇🏼♂️、歷史傳統等有了深入的認識🧗🏿♀️👩🏻🔧,收獲是很大的🤹。
同學們往往有著矛盾的心理𓀆,一方面水課簡單🤴🏽、給好分,但學生心裏一定是鄙視那個老師,想著復旦竟然會有這樣無聊的課程;另一方面好課要求嚴格🍞,花了很多精力,不一定會有好分。因此他不一定會選🧎♀️➡️🙆🏿,但會去旁聽🤚🏿。所以👨🏽✈️,同學們既有理想的、有追求上進的👵🏻,也有功利世俗的、想偷懶的、現實的考量。
非常需要說明的是🕡,通識教育課程絕無可能耽誤專業課學習👨🏻🍳,因為目前核心課程的學分為8至12學分,理科學生只需要修滿8個學分,也就是4門課🚣。4門課核心課在四年內學完,居然會影響到專業課的學習,這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絕對是一個借口!有些同學對於課外討論甚至充滿著“深仇大恨”,認為生活都被課外討論給毀了🤝,其實仔細一算🙎🏻,這些真沒有占用同學多長時間,反而是通宵遊戲、社團活動等占用了同學們很多的時間。
3Q😉💇♀️:其他校區的同學抱怨為了一節討論課路途奔波很浪費時間,有什麽解決方法嗎?
孫:通識教育課與專業課不一樣🫲,專業課強調系統和整體感,而核心課則強調以點帶面。比如“《孟子》導讀”這門課🚶♂️➡️,通過讀《孟子》,大概可以知道中國文化傳統的仁義禮智,理解儒家思想的內涵🙋🏽♂️🦸🏿,了解孟子與孔子的思想關聯♚,由這門課引申出去對於整個先秦諸子的思想,以及中國心性思想傳統都會有所涉獵⛹🏼♂️,其視野是寬廣的,而不僅僅只是知道《孟子》。現在通識教育的新一輪改革在進行一項工程⏯,就是要擠掉水課🧖🏻,讓每一門課都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當然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這是需要保持的🙎🏼♀️。要強調的是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通識教育課或許不能讓學生“脫胎換骨”,但最起碼得讓學生有一番經歷🍋,不能像聽說書一樣🤛🏼,聽完就無所謂了。這樣就沒有達到教育的效果。“不花功夫卻想拿好成績”,這樣的思想本身就是不對的。無論選到什麽樣的課,只要認真學,最好的回報,就是學到真本事,每一年都有最大的收獲。有些同學的成績表面看上去挺好的,但太精於“算計”了🧝🏼,都是一些水課堆積起來的,其實沒有學到什麽東西👨👨👧👧,這樣的大學生活毫無意義❄️🤲🏽。
4Q:有些同學認為小班討論太多了,比專業課還要麻煩,您怎麽看?
孫🤲🏻:去國外交流的同學就會發現國外的小班討論很多,國外的本科生一門課2學分,一周還分2次上♖,還要加上討論課🦸🏻♀️,一門課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很多🧑🎤。在國外他們會通宵泡在圖書館,很晚才回寢室,因為討論課不光是討論🦵🏼,之前還需要有充分的準備,比如說閱讀資料、歸納總結®️👨🏻🦽、寫發言提綱,然後相互之間還得爭論、辯護🎎。當他們稱贊國外課程的高強度時,卻不喜歡自己的學校也進行小班討論😂,這是很沒有道理的事情。
復旦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設計比較偏重於兩個點:課程的思考點和訓練點。之前我們的學習主要強調“知識點”👮🏽♂️🗒,老師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通識教育註重激發學生的思考點,引人深思✯。比如說學習《論語》,就還要去思考它和西方的思想著作有何區別〰️,有何相似之處;通過好的思考點,激勵學生去尋找閱讀材料🤶🏽、組織自己的思想、表達、傾聽👋🏼、反駁,與他人交鋒🦠,這就涉及“訓練點”,通過明確重點🦹🏽♂️,有一個很好的訓練過程,訓練是需要反復進行的。當然同學們以前在中學裏面沒有接觸過,助教可能也不擅長於主持小班的討論,甚至老師也是如此🚵🏿♀️,所以小班討論目前是有難度和挑戰的,但大家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復旦旨在培養領袖人才,領袖人才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表達🧔♀️,表達不僅僅要把思想闡明清楚🧚🏽♀️,思想的闡述還要有力量,因為我們往往會選擇傾聽那些思想表達得清楚有力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思想和語言並不天然合一⏭,好的思想需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而且必須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不能從頭到尾都都只是一個人在說🧚🏼♀️,要給別人騰出時間🪇,在大家都表達完觀點之後,你的觀點如何最能夠說服人,那麽你的領導力也就凸顯出來了。這些東西都得經過反復“訓練”👮🏽♀️,通識教育的小班討論恰好是一個不錯的練習平臺🦹🏽♂️。
討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共同體,課上的同學都來自不同的意昂3和專業,大家圍繞一個話題,比如“論人類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起源”,相互之間可以用不同的視角提出敏銳的觀點,碰撞出非常有價值的火花。雖然通識教育課的小班討論和專業沒有關聯,但作為一個知識人,作為一個文化人,你的社會良知👨🏽🏫🫳,你應有的胸懷就在這些地方體現出來。
5Q🚵🏿♀️:大一“小鮮肉”如何在通識教育課上完勝高年級“老臘肉”?
孫🕓:新生一進大學就問如何才能拿好成績🖇,如何與高年級學長學姐PK🦦。這樣的問題當然可以理解,但有點主次顛倒🫵,本末倒置;因為你首先關心的應該是上一門課,如何能從老師那裏真正地有所收獲,檢驗自己是否“長肌肉”,是否汲取了很多養分🪷🍄,而不應該一開始就在意自己是不是能插上漂亮的“羽毛”。
其實👩❤️👨,討論課不在於比知識👴🏻,大一新生不用擔心自己要和高年級的學長學姐PKⓂ️,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你只要有正常的理性思維🪱,認真地準備討論資料,在討論課上積極發言,努力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一個主要的方面就是要鍛煉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別人觀點的準確把握。
6Q🤹🏼:什麽樣的課算是一門好的通識教育課?
孫:首先,知識點和思考點不矛盾,並不是說思考點就不需要知識點,思考是要以知識為載體的,否則該如何思考呢?但有些老師上課講得特別詳細,所有的思考點都已經解釋完了,以至於學生沒有什麽好思考的了➾,這也是不對的⚀。
通識教育的課程絕非以教為中心,它強調的是以學為中心🏊🏿,老師要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覺地就思考點去搜集資料、思考問題✭、表達觀點、自我辯護0️⃣,所以這種考察方式與過往不完全相同,主要是看老師究竟有沒有能力調動學生全部的動力⏯,讓學生自主學習。
任軍鋒老師的課就是個典型(《西學經典·戰爭誌》),同學們被“虐”並快樂著✌🏼,雖然學習任務辛苦繁重🧑🎄,但課程質量很高✍️,作業量很大,通過這一門課,大家對於古希臘的政治世界、社會生活世界、戰爭、人生觀都有所了解。如果上完一門通識教育課㊗️,學生能夠“褪層皮”👮🏽,十年之後還想得起這門課,那這門通識教育課就是成功的。
本文節選自微信公眾號“復旦通識教育”:《專訪孫向晨🔖:當我們談論通識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