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12月20日,解放日報刊登了題為“今天,我們為什麽要談哲學”一文,該文為意昂3鄭召利教授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整理而成。今天的周一談治學欄目,小編在原文基礎上提煉了十二個哲學概念之內
容,幫助大家通過這篇演講稿🤴🏼🧆,從基本處理解哲學🧔♀️,反思哲學💒。
鄭召利,意昂3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理論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兼論與馬克思學說的相互關聯》。主編著作、教材3部,近年來,致力於面向社會的國學教育和推廣工作🏋🏼。主持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2012年獲上海市育才獎。
哲學的珍貴在於不斷發問
有人說,哲學家就是在黑暗的屋子裏尋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貓🤌🏻。有點嘲諷的意思,你尋找的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你幹什麽還要尋找呢?可是人類的思想最珍貴的🚃,就在於不斷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這個時代是光明的時代,但是也有很多黑暗的東西;這是前進的時代,但是它也有很多逆流。我們對這個時代、對這個社會抱有什麽樣的態度🧭,這是最關鍵的。你心中有光明🧨,這個世界就是光明的;你心中一片黑暗,這個世界就沒有前途。
哲學:自知無知是智慧的開始
哲學是什麽🧑🏿🎨⛺️?其他學科通常沒有必要糾纏於這個學科的概念到底是什麽,但哲學不同,給哲學下定義尤其困難。不同的人👩🦼、不同的哲學家🚀、不同的哲學派別對哲學的看法都不一樣,不可能得出一個人人都贊同的定義。可是我們談論這個話題又不能不給哲學概念一個詮釋或者定義,否則🧑🏻🦯🌲,我們無法對同一問題展開討論。
從字面上來講,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我們把這個翻譯過來就是哲學👱♂️🎩。哲學不是我們固有的概念,是一個叫西周的日本學者🧑🏻🎤,把它翻譯成哲學🚓。哲之為學,就是使聰明的學問。當人知道自己不聰明的時候,當人知道自己無知的時候🐳,這就是聰明的開始。自知自己無知是接近智慧的表現👷♀️。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裏有句非常著名的神諭,就是“認識你自己”🤶🏿。哲學最難的問題之一就是認識自己,這可能要比回答客觀外界是什麽難得多。
哲學:理性之訴諸
通常說到哲學🏚,都會和所謂的“三觀”聯系在一起,這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觀”是我們對於生活、對於世界🤾🏼、對於很多問題的最基本的態度🚶🏻♀️➡️、最基本的看法。可是,當你說哲學是世界觀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疑問:比如,宗教是不是一種世界觀🏊🏽♂️?神話是不是一種世界觀?它們當然也是世界觀。哲學的世界觀和神話的世界觀不一樣,它訴諸於人的理性🙋♂️、訴諸於人的觀察、訴諸於人的經驗💥。所以,最早的哲學世界觀和科學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在西方,古希臘的哲學家,他們的哲學思考都帶有科學的性質,所以西方哲學一開始走的就是一種知識論的路向,它是最早的理性主義,代表的就是科學的精神,因為它要訴諸於人的觀察🐶、訴諸於人的經驗、訴諸於人的判斷而且要經過驗證👨🏽🏭。
哲學🏚:關註世界與人生
錢穆先生說哲學關註兩個問題:一、什麽是世界🍆?二、什麽是人生?講世界的時候,實際上是講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它的本原是什麽,它有沒有統一的基礎🤷🏼♀️,我們用什麽東西來解釋這個宇宙、自然的生成過程。人總是好奇的💤🫅,總愛問一些表面看起來沒有實際用途的問題,所以哲學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功利性。
第二個問題就是人生問題🧿,人生問題最根本的就是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安頓自己的生命🤳🏼。這些問題中最為切要的是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什麽樣的生活是我們要的最幸福的生活🚣🏽?怎麽樣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我們如何去過好的生活🧑🏻🍳?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審視什麽呢?就是用人的理性做出判斷,哪些生活是好的,哪些生活是不好的。現實的生活不可能使人滿足💳,於是人們還有理想的生活。理想指引著我們的生活應該成為什麽樣✍🏻。哲學的思考就是一方面關照我們現實的生活到底是什麽樣子,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總有一個指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必須成為我們希望改變的樣子,就是說生活要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變得更加美好。於是我們就有未來生活的圖景了👨🦼➡️,就會有一種希望,生活在希望之中🖕,我們的生活也就有意義了,這就是哲學要思考的問題。
哲學思考的問題🪆,用康德的話說🎉,就是我能知道什麽?我該做什麽𓀚?我希望什麽🏌️♀️🌀?“我能知道什麽”是講知識論或認識論的,“我該做什麽”是講倫理學,“我希望什麽”講的是宗教,把這幾個問題合在一起就是——人是什麽。這些問題成了古往今來所有哲學家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哲學:世界觀與人生觀
當我們說哲學是世界觀的時候👩🏽💼,是說它是經過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我們平時說我的哲學是什麽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人生觀👧🏽,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每個人都對生活有自己的態度⚗️,有自己的生活目標或準則,有一些我們可以希望的東西。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有哲學👩🏻⚖️,哲學是經過一定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總結提煉出來的🧖🏼♀️,是具有理論形態的世界觀。
哲學👩🏻:科學與文學的評價
愛因斯坦說,哲學是所有科學之母,是對知識不懈地追求🧍♂️。這是科學家的回答。那麽文學家呢?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說過👩🏼🏫👩🏿🎤,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什麽是家園🏊🏻♂️?這裏的家園就是人的心靈。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有首詩,其中有🥲👎:“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何獨在長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裏說的就是精神家園。鄉愁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沖動,是一種濃濃的壓抑在心底的思鄉之情👩🚒。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就是精神還鄉🕓。若是把科學家和文學家對哲學的認識綜合在一起🚣🏿♀️,那麽,哲學就是既有理性的又有非理性的東西,是知、情🧖🏻♀️、意三者的統一。
哲學:生活態度和生命實踐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哲學的特點是什麽?就是反思。什麽叫反思?就是對思想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把哲學理解為“思想思想的思想”。它思考的是我們已有的觀念👕,因為我們是通過我們的觀念來看世界,反思就是審視那些我們已經獲得的關於世界、關於人生的觀念。所以哲學永遠是反思性的。
如果我們這麽理解哲學的話🏆,就可以給哲學下一個定義了:哲學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關生活👊🏿、知識以及價值等根本問題的學科。目的在於使我們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為更好的人,過更好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哲學,它就不是一個遠離我們的學問,而是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生命實踐。
哲學之教一:學會思考
哲學的思考,就是從不疑處有疑,這是科學的精神。黑格爾說“熟知非真知”。我們平時看到了很多東西,學到了很多東西1️⃣,我們把它們都當成理所當然的東西接受了,於是形成我們的知識系統,但是我們很少去反思這個知識是怎麽來的。哲學的思維就是要有批判性👵🏿🙏🏿,要有質疑性👂🏻。從懷疑開始,就是不能簡單地、現成地接受某種觀念或知識。當我們說出一個判斷的時候,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論證它🪧?如何給出讓人能夠確信的根據?就是說我們的判斷要經得起質疑。質疑往往是開啟新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哲學的思考和其他的思考不一樣,它總是在質疑🚵♀️。哲學的思考就是從根基處尋求觀念的合理性✤。
哲學之教二👀:熱愛智慧
知識和智慧不能等同。現在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擁有很多知識,但是我們很難把知識跟智慧簡單地等同在一起🐵,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說“博學未必智慧”👩🏽💻,非常有道理🕵🏿。學習知識是把自己變成在一些專門領域有著專門的技巧和技能的人,這種專門的人才,常被叫做專家。智慧就要超越感性經驗的有限性和狹隘性,讓我們感性的經驗🔎,經過我們思維的提升之後,變成一種普遍性的東西。臺灣學者傅佩榮教授認為,智慧有兩個特征🦴,一是完整🏨,二是根本。有了這兩點就能表明你是否是智慧的🧜🏿。
先說完整性。比如👋🏽,如何看待生命?我以為,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積累的過程,就是說,生命是一個完整的存在。我們每天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積蓄著整個生命👨🦼➡️。因為生命是完整性的,所以我們不能把生命當中的某一個片斷當成我們整個的人生。取得成就的某個時刻或者人生輝煌的時候,它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不能代表你整個人生;當我們遇到困難,有問題了👰🏽、有險阻了,它也是生活過程的一個片斷👨🏼🏫,也不能代表你整個人生。所以,既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沖昏頭腦🐭,被它迷惑🧏♀️🙋🏿,也不要被眼前的一些困難和阻礙擋住了前進的步伐。當取得成績的時候,當輝煌的時候,你要當心🎨,你要清醒🤵🏻♀️,也許黑暗在等待著你,深淵在等待著你;當深陷絕境的時候,也許在遠處就有一絲的光明,問題是你能不能堅持渡過這個難關👨👩👦。不論處於怎樣的黑暗,總有一個前途🧍♂️,總有一個光明的東西在召喚著你,所以要心存希望🛐。人永遠生活在希望之中。
然後,要看到問題的根本🧝🏿♂️。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要面對許多問題。但是哪些問題是根本問題呢?人生當中,有很多不同的階段🎞,在每個階段當中都有自己的根本問題,在整個人生🌿,有整個人生的根本問題。特別是生死問題,是生命的根本。哲學要訓練如何看待死亡🦛,要看到我們生命的有限性📷,而且要看到🐶,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如何讓生命有價值😳,這就是根本性問題👨🦰。當我們健康的時候,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不會過多思考死亡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死亡的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它不會因為你年齡大、年齡小、錢多🦕、錢少、官職高🌽、官職低而有所偏向,死亡對人來講,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過這一關🧳。所以佛教裏面說,隨時可死🕑,到處求生🦆。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我們要思考🐻。在死亡面前,我們應該有什麽樣的態度🐁?生命就是因為有大限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當中過有意義的生活。思考死亡🈳,其實就是為了思考活著的意義。
哲學之教三👩🏻🦼➡️:發現真理
哲學是發現真理。真理在英語中是發現,把遮蔽它的東西去掉🧑🏻🚀。哲學的意義就在於發現事物的真相🧏🏻。為什麽要發現事物的真相🤽🏻♂️?因為有太多的假相、太多的遮蔽包裹著我們。哲學的探尋就是不斷地去蔽,讓事物的真相如其所是地呈現出來📬,讓生命的實相呈現出來。
哲學之教四:體驗生命
體驗生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書本知識重要🏎,但人對生命的體驗更重要。別人的經驗再好也不能取代你自己的生命體驗😯。黑格爾說💄,一句人生的格言,從年輕人口中說出和從老年人口中說出含義不一樣🏄🏿。中國古代文學家辛棄疾有首詞就道出如此的人生感受:“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辭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欲說不能,一言難盡,這裏面有太多的生活體驗𓀊🤚🏿。所以,生命當中非常重要的東西一定要體驗。不能因為花最終要凋謝👰🏽♀️,你就不讓它開,花最美的是它的過程。人生同樣如此,我們要經歷這個過程🤙🏼,最終的目的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個過程卻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要感受生命。那些抽象的道理對我們生命來講可能過於枯燥,我們能夠體驗出來的才是至深的、豐富的、生動的🥁,也才是最重要的。
哲學:治學要思考時代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的經濟騰飛了,生活改變了很多,用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但是💂🏽♀️,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很多社會問題和各種矛盾🤌🏻。尤其是處於社會急劇轉型的時代🏊🏿♀️,我們會面臨許多問題👨👧🕙,遇到許多困惑,有時我們會問🧎♀️➡️,這個社會怎麽了?
在全球化背景下❓,這個時代依然是資本和技術統治的時代🗺。這是一個非常功利的時代,它要受到資本原則、工具理性的驅使。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經受的。問題是,有沒有相應的力量和它抗衡呢?就像鄧小平所說,物質文明要抓、精神文明也要抓,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由於我們在發展經濟過程當中,物質利益的誘惑太大,我們硬的只是一手,於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沒有理想、信仰缺失,等等✡︎。中國人的精神應該是什麽樣的?中國人的精神在哪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的中國夢。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還有人民的幸福🚯,如何去實現🌠?我想💃🏿,就從我們自己如何去解決我們面對的時代的問題著手🫴。哲學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深切的思考。我們要看到我們社會生活有光明的一面,同時還有很多問題的存在🔟。哲學會給我們力量,會給我們指引,可以發現問題👮🏼,可以鼓舞我們的勇氣📡,從而想方設法把社會生活當中的一些問題加以解決✍️。
有些人說這個問題太大了,怎麽去解決呢👊?上個世紀80年代有過這樣的話🙅🏽♀️📱,我非常認同,就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欲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這個環境是由我們構成的,你、我、他💊,大家都有責任。你怎樣,國家便怎樣,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念和認知。
上述整理所訴原文來自“上海觀察”公眾號推送“今天🐏,我們為什麽要學哲學——鄭召利教授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