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期即將過去◀️,不知正在準備讀研究生的你和已入研究生領域的你,對於研究生學習有哪些想法和體驗💘?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學習之間顯然存在著區別,明晰這些區別⛹🏽♀️,同時更好的培養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對每一位研究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對於本科生的未來選擇也是很重要的🧓🏻。因而🧐,小編在此轉引王汎森院士演講的《如果讓我重新讀次研究生》一文觀點,希望能夠對在研究生道路上有所迷茫的同學們有所助益👩🦽。
作者🚗:王汎森(1958-)臺灣雲林人。1980年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83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1987年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班,1983年獲博士學位,同時升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開始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及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以下內容根據《如果讓我重新讀次研究生》一文整理編輯,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網🙅🏻♂️:
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大學生基本是接受知識🙆🏿,而研究生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應該準備開始創造新的知識。一旦成為一名研究生,不只是接受有趣的知識🎐,更應該去開始創造新的知識🌰,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
問題取向與領域研究
作為研究生不再是對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即在碩士或博士
學習“如何學習”
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個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個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這個標準應該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裏面🧕🏿,而不是單單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標準。
如何訓練自己
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不過研究生是剛開始進入這個領域的新手🔕🧗🏿,對挑戰的問題的選擇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大到不能控製,以免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裏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裏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
論文的正式寫作過程
1學習有所取舍📠。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能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舍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樹如何形成?第一步我們必須熟悉所關心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數據。
2形成知識樹。精讀原典🫴🏻,雖然不可能只讀幾本重要的書🥌,但那五六本書卻足以形成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掛在上面,都可參照這一架構,把不相關的東西暫放一邊。
3掌握工具🫧。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
4突破學科間的界限。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對我們這棵知識樹有幫助🖕🏼,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但不可泛濫無所歸。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我們在本學科裏面抓不到,是因為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裏面太久了,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裏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5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對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我們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不斷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
6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我們論文的腳註🏃🏻♀️、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
7善用圖書館。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我們生活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跟生長在信息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我們,要能有所取舍🧑🏻🦽➡️。
8留下時間,精致思考。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真切去了解🚴🏼,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麽?整體意義是什麽👨🏻⚖️🧑🏻🍳?整體的輪廓是什麽🤾🏿♀️?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我們最重要的開始🧑🏻🎄,但是我們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
9找到學習的楷模。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我們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
培養自己的興趣
我們的人生是兩只腳💻,我們不是靠一只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我們的一只腳,另外還有一只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只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