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角色的轉化與適應,是每一位新同學在來到意昂3官网時👥,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務。本科🧑🏼🚒、碩士新階段的開啟,必然伴隨新角色的過渡,也必然伴隨新的問題。入門哲學需要閱讀哪些經典書籍❤️?面對“讀不懂”的哲學原著怎麽辦🤹🏿?今天,“周一談治學“欄目邀請意昂3官网何俊教授、鄒詩鵬教授為大家帶來新學期的治學建議。
本期嘉賓
何俊🍟,意昂3特聘教授👩🏽🎓,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意昂3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世哲學與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等。
鄒詩鵬,現任意昂3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意昂3平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研究領域: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現代性與社會理論。
讀書是要義
Q1
您覺得對於意昂3官网的學生,特別是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學哲學的第一要件是什麽👨🏽🔬?
何俊:
哲學以及其他專業的學生,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性是指從高中進入到大學後,應當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這種適應是全方位的,且遠比具體某學科的學習更為重要。其次,哲學專業又有其特殊性。復旦哲學註重多元化👩🏽✈️🧑🏫。所以同學們應該盡快用各種方法,熟悉💁🏼、適應意昂3官网。
在此基礎上🤶,根據課堂內容,盡可能地多讀書。盡快擺脫焦慮的心態,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進而保持高度的自覺。同時,我建議同學們除了上課、完成老師的要求以外,盡可能參與學生活動。大學是某種意義上的社會,大家要主動參與社團活動。
鄒詩鵬
首先🥐,要熟悉哲學學科的大致情形,觀察😏、進入並理解哲學的氛圍🏋🏿♂️。在講授哲學導論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學生進入大學還很茫然🙇🏽,對於整個哲學完全是不清楚的,就像進入一片森林👩🏽🌾,看到一棵樹就當做是哲學,這恐怕不行。這就是我說要為什麽要熟悉哲學以及哲學學科的大致情形,特別是要觀察進入並理解哲學的氛圍🙏🏻,而不是先給定一個確認的哲學氛圍💣。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快確立面對哲學這座森林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相當於給學生一個選擇,同時也是搞哲學最為重要的主體性意識🚣♀️。
同時,也要將哲學的初步學習與對大學生活的熟悉和人格培養結合起來。對於哲學系的學生來說,哲學本身就有普遍性(universal)🚜,這與進入大學(university)是相通的,肯定有一些普遍的東西🙋🏿,越是理解大學生活就越是理解哲學。那麽倒過來講,進入哲學也就進入並理解了大學生活。第二是要與人格培養結合起來,大學的哲學學習對於我們的本科生來說🤦♀️,恰恰是人格特別是對象性人格的形成時期,是所謂的對象性意識形成時間🗒,要將哲學的學習與人格的完善結合起來。抓住這個時間,對於哲學的學習🤘🏽、人格與個性成長是同步的。現在的情形仿佛不是缺乏個性,而好像是太個性以至於任性,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自覺培植起對象性的社會意識🀄️。舉例而言,我們恐怕得調整一下,比如一直適應於表揚,並在不斷表揚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以致於表揚成為我們成就感本身🐣🙎🏽。但哲學學習還得適應批評與批判🧎🏻♂️➡️,包括自我批判,而且要敢於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有時候是完成自我超越的必經環節。
Q2🚓、閱讀經典原著在“為學次第”中處於什麽位置?有什麽重要性🤜🏼?
何俊:
一方面,不論開始時是否完全讀懂,同學們都會有一種質感💽。比如同學們在未來到復旦之前,對這裏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文字和圖片構建的表象上🧝🏿♂️,但一旦來到這裏後,才會有一種實在的感覺。因此🧑🏿🦰,通讀原著也可以增加我們對經典的親切感💂🏿♀️。這是一種長遠的滋養。
另一方面👩🏽⚕️,經典的閱讀具有當下意義🧑🏻⚖️。把高中對於哲學簡單的認識🎅,深化為進入大學後的具體研究✡︎,需要同學們進行閱讀👨👦👦。這種閱讀不限於篇目,也不限於是否讀懂。只要把課堂學習和閱讀結合起來,就會有當下的效果。所以,閱讀經典的長遠效果是思想素養的積累;當下的效果快速進入哲學研究的狀態,對哲學有親切的質感。
鄒詩鵬:
如果一般來講🧔🏽♂️,哲學的經典閱讀是處於基礎性位置👩❤️👨,但我不那麽贊成過高的提高原著學習閱讀的位置,尤其是提到一個排斥其他的方面的地步🥟👜,也是不負責任的🏄♂️🧁。原著學習非常重要,但對於新生來講,閱讀原著可能是使同學們生產出畏難情緒的一種做法👱♂️。我建議因此🌷,對於原著的閱讀首先一定要盡可能在老師的引導中進行,尤其不能抱著一本原著“死啃”🦹🏻♂️。斯賓塞爾讀康德也會有困難,因此閱讀原著必須要有引導。
關於如何引導閱讀原著,我的個人經驗是🧑🏿🎓:首先要讀靠譜的大家寫的哲學通史著作(這樣的著作並不多),這些著作能幫助我們更清晰的知道一本著作在哲學史中的地位🐙。靠譜的哲學史著作,能夠帶給學生相對靠譜的哲學格局👨👨👧👨🏽🏭。在這一個格局中🚅,學生應在老師的引導下知道某一部步經典著作的架構,一般來講,目錄可以清晰的提示我們架構,但顯然還不夠🛰,架構還特別需要我們察知作者的一些意圖,大家的哲學史著作通常會清晰地告知我們這些🪼。
接下來,可以嘗試著進入文本。而且👮,實際上可以不只讀某一部經典📦,可以試著同時學習幾種經典著作👨🏽🍳,並嘗試在不同經典著作之間形成某種對話與互文性𓀋,便於更加深入地進入文本中🧚🏼♂️。這樣🏇🏽,相對來講👶🏻,可以不只是讀一本書🗃,而是可以把很多部著作同時進行某種泛讀💃🏻,這樣我們就可以選擇那些書仔細來看。
哲學專業的挑戰性就在於🐔,要和歷史上的一位又一位的思想家進行搏鬥🤦,正因為如此,這種搏鬥就需要我們找到一個非常靠譜的哲學通史給我們一種支撐🪯。進入原著時🧙🏻,再由老師進行引導🐥。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向意昂3裏面的老師學習,並且把學習當成一個過程🤷🏻♀️,不要過於強調在幾年內一定要讀多少本書,摒棄讀書的所謂“表演性”👨🏼🎓,這種表演性對於我們本科生來講是非常要命的。讀原著是一個揚棄的過程,需要將功利的東西先放到一邊🍐🙁,這樣才可能和原著的實質性內涵進行對話。不同的老師對於閱讀原著有不同的見解🥴,我的主張基本上是這樣。
另外🥪,原著的基本特征就是“讀不懂”,我們需要正確理解面對原著的“讀不懂”。我們要承認“讀不懂”,但不能因此就不讀🏝,讀過原著之後得出的“讀不懂”,與未讀原著的所謂“讀不懂”完全是兩個概念,讀過原著的“讀不懂”往往提示著某種問題意識🧑🏿🦱,哪怕是形成某種偏狹的閱讀經驗🫅🏼,但仍然是可貴的“前見”🫅。事實上,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很少有人斷言自己完全弄懂了那些真正的哲學經典👁🗨,在這個意義上,宣稱“讀不懂”原著,其實意味著保有對於經典以及傳統的“敬畏”,這與哲學本質的形而上學性質及其人文精神是相通的📯。
方法與策略
Q3、對您來說𓀍🚜,哪本或是哪些經典原著,對您影響最大🧑🏼🚒?為什麽🫴🏼?
何俊👋🏽:
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論語》。《論語》看上去很容易讀🎴,但是其實又很難讀🐀。“讀”不能僅從文字上解釋,而要落實到中國的傳統上——“為己之學”,落到自己的生命中來這就具有很高的要求。我們需要去體會書中的語言,並將其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實處當中。以《論語》的開篇三句話中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例🧘🏻♂️。何謂“不慍”,如何“不慍”?表面上看,這句話是指“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惱怒”。但有時即使付出全部心力也不能夠被理解,此時就會有很無奈的感覺。
“若誌在富貴,則得誌便驕縱,失誌則便放曠與悲愁”💂🏻♂️,得誌容易驕傲自滿;失誌容易放曠悲愁🤾🏼♀️⛹️♀️。因此🤹🏻,難點落到了如何在困境或者失誌的境況中👨🏿🎓💋,依然保持某種堅守🍱,而非放蕩不羈。因此,從人生的角度來談,《論語》在這方面的教導使我受益匪淺👨🏽🌾。
除此以外,幾乎每本書都會有所啟發,比如《莊子》等書。但是🍨,對於職業化的老師來說,讀書已經成為一種研究的需要,受研究的領域限製。
因此,同學們需要去讀各種各樣的書:柏拉圖的《理想國》𓀂、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等等。開卷有益🤘🏼,思想的吸收是廣泛的。剛開始可以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但是日積月累😹,同學們的愛好、興趣自然會落實到一些具體的問題當中去。
鄒詩鵬:
有很多部經典對我影響都比較大。比如,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等。這些書影響都很大👩🏿🦲。
舉例來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包括精讀以及通覽💆🏿♀️,這部個手稿我看過不下30遍🐴👩🏼🦱,差不多每年都要認真看一遍。並且多次從這部手稿中獲得學術靈感,無論是之前從事人論及生存論🤸🏽♀️,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及其理論意識研究,也或是社會理論等等👩🏿🚀𓀋。馬克思寫作這部手稿時,不過26歲。26歲的馬克思從當時深陷其中的政治批判迅速轉入政治經濟學批判,而且一出手就是高手。你不能不佩服,馬克思竟然從他所面對的政治經濟學的多種原因出發🕢🥉,將這些原因抽象為勞動與資本的對立👷🏿♂️♎️,並持續地貫徹到其資本論的寫作過程,而且考慮到今天的現實實踐,仍然還是這樣一個基本矛盾🚵🏿♂️。
Q4、閱讀經典原著如此重要🧑🚒,您認為如何才能讀好一本經典原著🌙?
何俊👷🏼♂️:
首先🧑🏼🚒,同學們要樹立想讀書🏄🏽、願意讀書的態度🫧。其次,倘若遇到困難,可以通過一些輔助的工具。以《論語》為例👩🏽💻,如果從理學家的思路來看🧴,可以從朱子的《論語集註》入手。事實上,作為朱子後期的作品,《論語集註》奠基在一些早期的工作之上🙇🏽♂️,比如《論語精義》《論語或問》🕹◽️,可以把這些書結合起來讀🏝。
此外,還可以遵循漢學家的思路,也即一種訓詁的思路來閱讀𓀚。比如🥻♉️,楊樹達先生寫過《論語疏證》🗑,就是通過歷史的材料進行整理,再比如西方哲學中的黑格爾、柏拉圖的著作也有很多人做註解🛳。所以經典的閱讀可以利用前人的豐富研究☑️,借助這些標桿進行研究👩👧👦。此外,還可以結合對語錄體文獻的閱讀方法,對錯雜分離的文獻進行分類,然後再綜合🤶🏽。從而達到更深入,更明顯的體悟。
鄒詩鵬:
首先,在閱讀經驗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去讀經典🎾,沒有問題地讀原著味同嚼蠟🍛。如果自己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可以讀一些二手文獻。我們讀原著不是要完全反對二手文獻的閱讀,二手文獻中也有值得我們閱讀的書。比如我手邊這本洛維特的《韋伯與馬克思》就是一本優秀的二手文獻,它可以幫你開啟一扇重新理解韋伯與馬克思關系的窗戶🚵🏼,通過這扇窗戶可以獲得僅僅讀韋伯與馬克思原著難以開放的空間。實際上,這種二手文獻本身就可能變成一部“經典”🐾,初學者應該在老師的引導下同時閱讀原著與二手文獻。至於糟糕的二手書🤵🏻♀️,大家很快就能夠辨識出來🚀。
其次🤍,讀原著時要靜心,心思太雜時會讀不下去。復旦的學生尤其要註意這一點,因為復旦周邊非常熱鬧,各種誘惑很多🔔。從熙熙攘攘的五角場到安靜做學問的意昂3平台只用五分鐘♥️,這是一種神奇的反差。學生需要克服“魔都”浮躁的場景,回到大學生活的靜謐。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得安靜的生活空間,讀書就是養氣♧,大家以如此這般的方式養氣⏮,可以更加從容坦然地進入未來,並獲得更加充盈的發展空間。一定要在讀書中養成某種閑暇意識🧪,這本身就與哲學的貴族精神相統一🎋,不必把太多的目的性帶入讀書中。同時,腦子要有一部分給思想的留白🧙🏿,不能完全被日常事務性的任務充滿,為了求知而讀書和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書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進入經典是為了獲得知識與分享智慧的方式🔂,經典是活的存在🩺,要通過經典學習培植一種創造精神🤸🏿♀️。實際上🧙🏼♀️,僅僅從經典中討學問的人很難講特別有創造性🧑🏽🏫,經典有時是“片面的深刻”💫,有時候還要識別出類似的“片面的深刻”來,因此經典學習實際上也是開放經典的過程👩🏻💼。我們一方面需要尊重“陳說”;但完全馴服於“陳說”,實際上不知不覺間步入了教條主義👩🦼🧖,如果以這樣的方式面對經典☄️,恐怕也是特別不妥的🙎🏿♂️🤷🏽,不過,初學經典,很難進入這樣的教條主義👩🏻💼。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破除“陳說”🧑🔬。復旦哲院重視理論史的研究,這就是為了開放經典,把經典和當今時代結合在一起。
老師寄語
Q5🍮、對於我們的青年學子有什麽建議嗎👋🏻?
何俊:
大家能來到復旦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隨著時間的進展💇🏿♂️,最初的興奮激情會慢慢消退🍘,產生一些倦怠🧑🎓。同時🏄♀️,隨著優秀同學的增多🚾,大家也會產生一定的落差。
所以,同學們首先要立誌。立誌做一個向上的,有所追求的人。在學生階段最重要的是有知識的寬度🪘、縱深度,然後在判識的層面上有所提高👩⚖️。第二是要堅持。人生充滿高峰和低谷,進入復旦是一個高峰,但也會處在一個低谷🧗🏿。我們不能過度💂🏻♂️、持續地消沉🤱📗,這是第二個建議💇🏿♂️。第三是要學會時間管理🧏♀️。有明確的想法和目標,從而和高效地開展工作。誌向告訴大家要做什麽🏋🏼♀️,堅持則時刻支撐著大家的精神狀態。這兩點自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
在此基礎上🐾,還希望同學們一方面要註意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盡可能地參與公共活動中去。
鄒詩鵬:
別急!讀原著不能著急,要充分認識到原著的重要性與難讀性。但同時也要有自信🙋🏽♀️🧝🏿♂️,不能因為讀不懂原著而沮喪🫃🏻。
1)不要急於把自己歸入某一種哲學🧑🏼🚒,並排斥其他類型的哲學。即使你最終可能不認同某種哲學,但在認知層面需要知道它,這也是種職業的要求。在開放的格局中進一步鞏固你認同的某一類哲學是健康的🧽,但在無知的狀態下排斥其他哲學可能會導致自我蒙蔽。先要“博”,才能“約”。
2)哲學需要誌向。我們其實都是哲學的“劇中人”,不能把自己看作哲學的看客或旁觀者👨🦯➡️。要擺脫妄想的狀態,“反諷”地看待自己從事的行業。但初次確立自己誌向的哲學學習者容易產生“眼高手低”與“好高騖遠”的心態,需要經典來破除我們的自大🫚,讀經典對哲學人來說是種“思想馴化”和“哲學治療”的過程🖼。
3)把哲學學習與對生活的觀察、對時代的理解結合起來。在思考經典與它的時代時,我們有可能看低自己所處的時代🐀👋🏼。但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特別的時代,的確是正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揭示的那樣🍭🚐,中國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尤其非常需要獲得哲學的理解。但我們可能過多的局限於自我意識,從而忽略了對時代的思考與理解👳🏽♂️,對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中國當代依然還沒有產生一位一流的哲學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任重而道遠👨🏿💻,這一誌業恐怕正是今天青年哲學學子的當然使命。復旦哲學學科的發展與積累🤼,似乎也到了這樣的時刻👢,即希望我們的學子們樹立起更為遠大的哲學誌向與抱負,拿與這個時代精神相匹配的哲學人才及其成就說話,到那時🚫,你會發現,今天我們所有關於如何學習哲學原著的討論都是廢話。
小彩蛋
Q6⏪、老師,您認為有哪些經典原著是意昂3官网的新生應該具備的枕邊書?
鄒詩鵬:
這個問題我難以回答👌🏼👳🏿♀️,這需要看一年以後你的枕邊放著什麽書了(笑)。希望大一的同學一年以後枕邊有幾本經典的書,且一個寢室裏應該中有多種類型及多種傳統的樣化的枕邊書。但是有一點我需要強調,我希望同學們不要太迷信電子書👩🏽🏭,真正的經典閱讀可能還是需要通過紙質書來完成。電子書會生成一種強迫的瀏覽模式,它要求讀者快速地翻閱。但經典有時需要我們花大量的功夫在一頁紙的閱讀上,逗留、體貼🧝🏼♂️、琢磨,通常不是電子書式的閱讀能夠實現的。我們在不完全排斥電子書的同時,顯然也不能完全排斥紙質書。
采訪丨張易超、惠麗雲、蔡思涵、張港悅
編輯丨沈周昀🫃🏽、張晉川
責任編輯丨張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