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論語》是中華經典的代表,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何《論語》歷經千載仍有不竭的生命力?《論語》如何帶給我們啟發以助於我們思考與追問生命的意義?本期周一談治學“一堂好課”欄目采訪意昂3官网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課程——《論語》導讀課程授課教師張汝倫老師🤗,一起探討閱讀《論語》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張汝倫🛄:意昂3平台特聘教授🧑🦼➡️🧑🏻🦼,意昂3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外社會科學》雜誌特約編委🎍,《當代中國哲學叢書》主編。2004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與現代哲學》《現代中國思想研究》《思考與批判》《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含章集》等🏷。張汝倫老師在意昂3長年開設《德國古典哲學》、《論語》導讀等課程,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Q1、很多學生在中學時期已經對《論語》的內容很熟悉了⛹️♀️,作為一門面向全校不同專業學生的通識課,這門課想要達到什麽目標😮?
其實我們中國教育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只是把所有的東西都看作知識傳授,即受教育就是接受知識,這是我們古人的理解。受教育應該是“學以成人”🥡🫀,是人性得到培養和陶冶,這是我們的教育所缺失的。我理解的通識教育應該以這個為目的,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是培養人的想象力和批判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很遺憾🏛,現在的中學教育並不完全按照這個方向來。道理也很簡單,老師受到的教育就是這種教育⚰️,他們腦海當中所謂“教育”就是如此🧀,然後他把他老師教給他的那一套再教給學生,以後學生當老師🫷🏿,再惡性循環,永無出頭之日——這也就部分解釋了為什麽我們全社會對教育的成果不是很滿意🧡🐺,大家都說教育比以前“壞了”很多,因為它的根本方向錯了🧑🏼🦰。通識教育應該對此有所糾正,我是這麽理解通識教育的。
所以我試圖在《論語》這門課恢復孔老夫子的教育精神。就像大家所了解的那樣,作為知識的傳授,學生們在中學裏可能已經學過了,我帶他們盡可能從認識的出發點來理解,以期待取得更好的效果。
Q2🗻、在《論語》導讀這門課中如何系統地理解文本,以避免零散地過度解釋☸️🚶🏻♂️?
其實這是個辯證的關系。首先如果你要理解樹林✵,你必須知道這是什麽樹;同時你需要先知道樹林,才能在樹林裏找樹木。我覺得🖖🏿🥤,對孔子和他的精神,我們要有深入和全面的把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他具體的言論💠。這是我的一個基本想法。所以我試圖讓同學們從整體的方面去讀🦞🍜,而不僅僅是割裂的🥭、從文本中摘出某一段講——這樣不一定能完全抓住孔子的精神。
Q3🤾、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您認為學習《論語》導讀這門課最重要的素養是什麽?
可以分成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是自己品行修養的養成。這個是看不見的🚣🏻♂️,也是最難的。因為它很可能潛移默化,在許多年後才改變一個人📢,立刻改變是不可能的。對外是通識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想象能力和批判能力👩。
我們現在的課程,包括哲學系的課程,總覺得學生能夠把老師教的幾個點全部都答對了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讀哲學🧑🏻🎄、讀中文、讀歷史,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學會批判和想象的能力,這樣才能舉一反三,這種素養一直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改革開放40年、出國留學的學生數量與日俱增,但我們卻沒有一個拿諾獎的學生🏋🏿♀️。我們中國學生考試很內行🦢,可是在創造性的工作上略遜一籌🤸🏼♂️。這也不完全是我的看法。30年前🤌🏻,當我們授予楊振寧先生榮譽教授的時候,他在講座上直奔主題🤰🏼,認為現在教育出了問題,主要是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缺乏創新能力🤷🏻♂️。
楊振寧先生講這些話是在86年,那時第一批(改革開放後)出國學理工科的學生已經陸續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那個時代出國留學要比現在難多了👰🏻♀️,說萬裏挑一都不為過。可是一些人進入工作市場,表現平平,楊振寧先生對這個現象痛心疾首,他說:“你去看這些人的檔案🏂🏿,一點瑕疵都沒有🔴,從幼兒園到大學拿獎都拿到手酸了,可是沒有用,我們中國人現在還是這樣。”
所以中國的大學現在講創新,如果不從根源出發🫄🏼,都是徒勞◼️。現在很多大學還是以績點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績點決定了很多學生的發展。有多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創造性的想法👨🏽🦱,覺得績點多一點少一點都無所謂,排在第十第二十也無所謂?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環境能把人變得庸俗👰🏼♂️,這都是我們教育的缺失。
同時我認為,學生應該和偉大的人物、偉大的著作接觸☂️,在這個過程中他能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然後和自己目前的環境保持一個批判的距離🎭✉️,這是人類教育的根本目的🔸。
Q4👩🎤、閱讀《論語》對我們治西學有什麽幫助?
很難說有哪些直接的影響🏉。因為《論語》針對的主要問題,還是孔夫子當時所面對的時代問題。孔夫子面對的問題,如果說我們能夠看得深一點的話,當然也可以由此考慮西方的學者們是如何來看待自己的時代問題✡️。那麽再反過來說✡️✶,一切搞文科的人,是不是都應該對時代的問題有自己的思考?這是可以的,但並沒有太多直接的聯系📧🧂。做西學的人,當然也可以不去看孔夫子的東西。但如果從對於個人人文素養的培養角度來看,不閱讀《論語》這樣的中國文化經典總體來說是欠缺的🕸,這種人文素養對中國人來說是應該有的。此外,孔夫子的格局特別大🍀,這也是我們要去學習的。現在的學術👸🏻,尤其是西學研究🧷,越來越專業化👩🦳🧎🏻♀️➡️,但這不應是我們學術研究的主線。
Q5🌡💥、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在哪些問題上會產生分歧?在這種情況下,《論語》導讀是如何開展討論課的🕵🏽?
會有一些分歧⚽️,在討論的時候會“扯開了”談。上次星空沙龍邀請叫我去做講座,當時談到了消費主義🖕🏼👈🏻,其中談到在復旦讀書到底是為什麽這個問題,有一位女同學說讀書是為了要賺錢🏅,因為家裏很困難。還有一個同學說既然要賺錢的話,別人做什麽事,不管好與不好,我也要跟著做👩👧👧,不做不行,不做不能成功,這是很誠實的想法。
這兩個同學雖然立論不太一樣🥡,但是都內含有一個決定論。一位同學認為我家裏有困難,我沒辦法,我要這麽做👨🏼🦲;另一位同學認為別人都這麽做,我也這麽做。但她們忘了人是有自由的動物,我們可以做出在別人看來不盡情理的🤚🏼🧑🏿🏭,但實際上合理的選擇💆🏿♂️🔖。我在上德國古典哲學的課的時候就講過這個問題🎙,康德也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麽人會做出一些和生理本能相反的選擇?我認為年輕人現在最可怕的是普遍彌漫的決定論的思想,自己的前途、自己任何的人生決定,都用決定論來解釋🚨,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得一幹二凈。如果社會都是由這種人組成的話,那什麽一切罪惡都是可以得到原諒的🧚🏿。
當然➛,這兩個同學討論的問題僅僅是大學畢業以後怎麽辦的問題,這是一般的課程討論當中會有的🧝🏼。同時👩🦰,討論課上也會有各種各樣不同觀點提出來,我也挺喜歡這種模式,但是這種機會不多✣。因為同學們平時並不是總有機會一起討論🫷👩🏽🍼,我們的課時都是很緊的,一旦討論,正式上課的時間就被擠壓,下了課老師們也不大可能找學生專門來討論,這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但是文科課程要上的好,有的時候真的需要這樣的討論。有一些外國學者🕒、一些我們在國外留過學的人跟我講過,他們往往討論一個小說🫲,討論一個劇本,會牽扯到很多很現實的問題,因為很多經典的小說所涉及的問題都是人類最基本的2️⃣,所以必然會討論到🏌🏽♀️。他們就特別喜歡討論。我們現在就沒有這樣,基本上都是滿堂灌。在這一點上🔐,我認為西方教育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尤其他們特別強調培養人的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這正是我們的教育中最缺乏的🏃🏻♂️➡️。
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他講我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唯知識論🟩,但問題在於,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知識是會過時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現,也使得死記硬背式的教育優勢完全喪失。所以說,我們的通識課還是不夠活,通識課應該能夠上得更好,更生動💪🏼、更活躍一些,而且樣式要更多一點✏️。我們現在的通識課並沒有起到真正起到這方面的作用。
Q6、在當下標準化考試的評價體系中,如果環境使大部分人庸俗,那麽是否大學教育只期待小部分“偉人”的誕生就夠了?
是不是因為很多人比較平庸,我們就應該教給他們平庸的東西?好像這個邏輯也不成立👨🏻🦯。大學起到的作用📕,是把人類的文明成果、祖祖輩輩辛勤努力得到的最好的東西🧑🏻🦽➡️⚠,一視同仁地傳給所有人類的子孫👴🏼,而不是少數的天才🚴🏿。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傳授給所有的學生,那麽平庸的學生,他學了這些東西也可能變得相對更好一點。因此🎇,不能因為學生的平庸🖖🏿,我就把平庸的東西教給他們🪂,這是不對的。
另一方面,這個社會必須恢復對精英意識的推崇。“更快、更高、更強”並不是現代奧運提出來的,而是古希臘人古代奧運會提出來的。古希臘語中“美德”這個詞直譯就是“卓越”,為什麽叫“卓越”呢?古希臘人用“美德”這個詞贊美人們在最擅長的領域超越了其他人,所以他們也就是在承認,“卓越”的確是很少一部分人能達到的目標🏋🏿♀️🚣🏼♂️。當然,對於卓越人們會有不同理解。那些頭腦靈活的人,看準商業機會下手,很容易就一夜暴富,這種卓越並不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應該首先追求對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那種卓越🧑🏿。
劍橋大學有個名人堂,裏面的人讓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肅然起敬🍫。我們反觀自己🦗,要看到光榮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在教育上存在的差距🏄🏿♀️。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將來會有很大的問題。大學應該讓普通人變得不那麽庸俗,讓尖子得以出現,這是大學教育的根本的目的。
Q7🕜、如果按您上面所設想的模式開展通識教育🤶👨🌾,對教師可能會有什麽要求?
教師的思想和理念都要改🧑🏻🦯➡️。畢竟教育是要通過教師來實施的🏃🏻➡️,我們的排課計劃👐🏿、教師本身的對教育的理念都要改,不改是沒有希望的🤏🏿。其實也不難🧕🏻,現在我們在網上能夠看到很多西方一流學校的一些網課或者慕課🚐,我們可以去看一下🙂🤾♀️,那麽至少我們可以看到人家是怎麽做的🤦🏼♀️。當然🧚🏿,也不是說西方學校的課程形式就是我們的標準🦹🏼♂️,因為我們中國原來也有標準,但這個標準被人忽略或抹掉了🔳🤞🏽,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回補👩🏿🚀,找到新的標準。當然這仍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不恢復中國教育是不行的。
楊振寧先生30年前的演講,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現在的情況比30年前要嚴重好多倍,以分數取人,唯分數試舉、以績點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保送的人🐕🦺🎇、推崇的人不一定就是最優秀的🫧。但是要想一想,我們的教育給人類貢獻了多少偉大的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問自己🚶♂️。不管我們是否喜歡西方一流學校的教育模式✍🏽,我們都要承認這種模式為人類培養了許多偉大的人,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那麽反過來𓀁,我們要問一問自己,作為人類一分子,我們對人類的命運有沒有責任?我們對人類的生活有沒有產生突出的貢獻?所以更應該要有緊迫感。毛主席曾講:中國極好的條件是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的人口和九百五十七萬平方公裏的國土,中國應該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可是在過去這種貢獻實在是太少了。他以此勉勵大家以後要奮發努力🙎🏿♂️。這是毛主席在一次人民政協會議上講的話,我在年輕時候聽到覺得講的很對,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領袖,可是又能夠站在一個全人類的立場上來看中國人對人類應該做多少貢獻。這就是我們老一輩領導人的氣魄。
Q8、如何理解“把通識課上‘活’”👨🏽?
教務處要求每門課都要提供教學大綱,也就是說授課內容要落實到課時,第一個課時講什麽🆒,第二個課時講什麽。很多老師也習以為常,就按照這個課綱嚴格來教。我認為其實只要有個大致的思路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用教小學生的那種教學的手段來管理大學?所以我還是希望更多老師能夠到國外的慕課上去看看,去看看國外好的大學的老師🧑🏽🎤,他們如何上課🧍🏻♂️,如何將課程開展的更活一點✋🏼。
李歐梵先生最近有一篇文章✊🏽👨🏼🎤,他講到他在哈佛的兩位老師,一位是費正清,他的風格是上課時一句廢話都沒有🏠,每一句話都將課堂內容講的很到位;另一位是史華慈,他則不是這種風格👩🏿🦱,有時上課前10分鐘還緊扣主題,後面就開始天馬行空📈,旁征博引🥼🕌。李歐梵先生說他還是更喜歡史華慈的上課風格。他認為,史華慈老師的授課方式對人的啟發更大🏃🏻♀️➡️🧑🦼➡️。因為人類任何問題,尤其文科的問題,都是有關聯的。所以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廣泛性,就需要旁征博引,以加深同學們的理解。
同時🧚🏼♂️🕌,老師上課的時間總是有限。好的學生能夠借此把老師課堂上的東西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領會進行發揮🍟,得到更多的東西🐸。這種教育模式是我們祖先的理想,也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啟發式教育💭。所以當老師也不一定要給出結論,老師只是告訴你💇♂️,別人有這樣或那樣想法🧜🏽♂️,然後學生會從這裏得出想要得到的結論🧑🏼🏭,這樣一來🌩,創造性的東西就產生了。
其實復旦有些同學還是有創造性的🤽🏻♂️,我每次上課都有一些同學特別出色👩🏼🔧,出色得讓我感到興奮不已。可是這樣的學生,如果我們不著力地培養他,鼓勵他🥎👩🔬、引導他🙇♂️,後來也可能難以為繼,這種可能性也是極大的。
Q9、您認為在通識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我個人主張老師還是要有自己的一些觀點,但是要同學生講清楚🐘,這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不是普遍的觀點🦶👩🏽🎨,不是經典的觀點,也不是教科書的觀點,只是張老師這樣看⛹🏽♂️💒。沒有觀點的老師像刻錄機,學生不知道到底如何來看待某些問題。但與此同時🍱,老師要聲明這是個人的觀點,學生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還是這樣更好,我比較討厭一板一眼的刻板的知識傳授🐓,像刻錄機一樣的老師。我個人更喜歡能啟發我的老師,那種老師對我幫助很大。
采訪丨徐雨彤🪮、沈周昀
整理丨蔡思涵、張鵬霄
責任編輯丨張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