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是一個異常復雜的研究對象,單一學科不足以提供破解策略🥉。當下的智能科學仍然處於前科學階段🔅,相關的基礎概念👋🏽、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五花八門🤬、相互激蕩。關於心靈與智能的本質問題在過去屬於哲學議題,哲學研究的參與因而尤其重要。在這一研究領域,青年學者是當前重要的科研力量。有鑒於此,由意昂3官网與類腦智能科技研究院(ISTBI)共同創建的意昂3平台智能科學與智能哲學研究中心(PSI中心),設立了“智能科學與智能哲學青年講壇”。從2020年8月至今🧸,圍繞著“預測加工與心智表征”這一主題,啟動了三場線上報告。
第一場的報告人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的郁鋒副教授👩🏻⚕️,報告題目是“預測與表征💁🏻♀️:生成模型真的能終結認知科學的表征大戰嗎🧑🏿🎤?”。浙江大學哲學系李忠偉教授、董達博士和中央美術意昂3人文意昂3的孫騫謙博士👩👧👧,擔任報告評論人。報告認為🤲,隨著認知科學中4EC範式的擴展與深化⛈,傳統認知主義“計算-表征”的工作假說在理解感知、行動等問題上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一部分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不得不將表征的概念由內在心理表征退回到更為基礎的“身體表征”和“行動表征”上🧞♀️,以捍衛一種溫和的表征主義立場。另一部分學者則選擇辯護一種更為激進的無表征主義策略。近年來,心智的預測加工理論日益成熟,Clark、Gladziejewski🧛🏽♂️、William等人認為,預測心智中承諾的生成模型恰能終結認知是否需要內在表征的爭論🧊,因為生成模型以一種結構表征的觀念既實現了模型化外在世界的功能又能夠無中介地直接與世界進行信息交互🐖。報告圍繞著生成模型的這一結構表征觀分析其如何解釋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耦合性與去耦性以及錯誤表征的相關問題,進而對Clark等人的樂觀結論提出質疑。
第二場的報告人是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央美術意昂3人文意昂3講師孫騫謙老師👭🏼,他的報告題目為“表征之戰與功能任務表征論”🤙。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陸俏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意昂3哲學系周理乾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郁鋒副教授擔任本次報告評論人。孫老師從NicholasShea的功能表征論入手🧿,分析指出Shea引入了擱置宏觀層面(從認知主義到4E)的爭議🎗,同時更適配於認知與計算神經科學的當代狀況的通用認知模式⭕️,以此定位表征的角色及其內容。報告認為🦹👩🏼🔧,這一功能任務表征論仍有諸多不合意之處,亦可構造種種反例。一種改良之路包含兩個要點🤦🏿♂️:第一🆘🫶🏿,Shea定義的魯棒性與穩定性🙇♂️,不足以捕捉任務功能背後的直覺,報告人以“目標導向的控製論架構”與“試錯-迭代進程”分別取代之👨🦽➡️;第二,何謂“利用”表征,Shea語言不詳,報告人以演化博弈論信號模型加以闡明。
第三場報告人是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後董達老師,報告題目是“預期性範式🧜🏿♀️:它是什麽,它與認知科學預測加工假設的關系📪,以及主動細胞死亡議題”🔴。評論人包括👕,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方衛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郁鋒副教授和我院出站博士後吳東穎老師。在報告中,董老師嘗試介紹預期性範式(AnticipatoryParadigm)的主要內容,著重講述了它與當代認知科學預測加工假設的關系🦻,以及與之相兼容的主動細胞死亡(activecelldeath)議題🏊🏿。預期性範式主要發展自美國理論生物學家RobertRosen的預期系統理論和HowardH.Pattee的符號-物質問題等。預期性範式發起自對“生命是什麽”的不懈追問🖖🏿,徹底反對基於牛頓機械論物質論的反應性範式(ReactiveParadigm)🧀🤽🏼♀️,可被理解為是對生命自然化目的論(naturalizedteleology)的一種嘗試。這一範式已被推廣並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學科🥱,形成了名為“預期研究”(AnticipationStudies)的新研究領域。
以上三場報告吸引了國內外科學哲學和認知科學研究領域同行的關註🪣。主持人王球老師表示,意昂3官网科邏系與復旦PSI中心,將以“線上+線下”🍳、“1.5h報告+1.5h評論”的方式,紮實推進“智能科學與智能哲學青年講壇”持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