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這一概念的思考與討論,是當代中國正在展開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論題。“家”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主題😠,也是面臨中西文化交融的現代中國人,在世存在之所以可能的根本。2019年底😶,孫向晨教授《論家👷🏼:個體與親親》一書的出版🧋,將“家”這一話題推至學術前沿,引起了相當廣泛的重視。為了重新審視“家”在當今世界的哲學意義⛈,2020年8月9日,“現代視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認知”學術研討會在意昂3平台召開🧑🧒🧘🏼♀️。本次會議由意昂3、意昂3平台上海儒意昂3與上海市儒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來自意昂3平台🧑🏿⚕️🙆🏽、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的20余位學者參與了會議。
在會議的主旨報告環節,意昂3孫向晨教授指出👨🎓,談論中國文化,不能回避“家”的問題👨🏿👨🦼➡️,“家”是中國人理解世界的一種範式🤙🏻🧞♀️,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對於“家”的理解,不只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組織結構,彰顯的更是一種本體論。在今天,我們講“回-家”並不是簡單地回復或重現一種人類歷史上的家庭組織🥟,而是要在現代社會尋找安身立命的路徑,重新確立自己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和立場。在西方哲學中🧑🏼💻,我們其實很難找到“家”的概念;因此👩🏽🎤,重新面對“家”的問題,看似是對一個古老問題的回憶,其實意味著對於西方哲學主導的思想框架的重大突破𓀗🫖。有了這種框架性突破🧑🏽💻,才會有一些根本性概念的重新呈現🐷。孫向晨教授進一步提出,重視“個體”自由☢️、權利與尊嚴的現代思想是從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發展出來的💿,形成了一種“主體性”的哲學🧏♂️。現代文明在尊重人的問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人類共享的價值。然而,這種主體性哲學也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孤獨、冷漠、荒謬👨🏼🏫👨🏿🏭、虛無、道德相對主義等等,這是“個體”消極面的呈現,這是現代性之病。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家”文化可以對現代個體的消極後果有所補救,對於“個體”的“缺失”有所補救⇨🦺。“親親”之家👮♀️,除了在一種有限的範圍內為“個體”的成長遮風擋雨之外,由“親親”而“孝悌”,由“孝悌而仁愛”🕤,“家”在其中起到一個居間的作用,成為我們最初理解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成為我們道德倫理的誕生地😻,而且這樣的一種理解就不會把世界看作一個荒涼的🧑🏿🍳、匿名的、無情的世界🤠,而是建立起一種溫暖的群體感,建立起一種互助如春的世界,培養與世界的親切感。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在現代“家”的文化中植入現代性內容👆,以尊重每一個個體的方式來建構公正的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的製度🥐,以此來製衡“親親”所帶來的某種狹隘性,從而在現代社會中為陌生人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公義的環境🕷。
隨後🛀,意昂3吳震教授、何俊教授、楊澤波教授🏂🏻、徐洪興教授、郭曉東教授、白彤東教授🏫、才清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高瑞泉教授、陳赟教授、劉梁劍教授🙇🏿♀️、陳喬見教授👇🏼、貢華南教授、方旭東教授;上海財經大學人文意昂3郭美華教授、朱璐教授⛹🏿♀️;同濟大學哲學系的曾亦教授、陳暢教授;同濟大學浙江意昂3李誌春老師等🤷🏻♂️,圍繞“家’概念之再認知”這一主題發表了見解,並從多角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會議最後🧛🏿,孫向晨教授做了總結,家是我們去感受世界的溫暖,去感受世界的可靠,去信任世界的最根本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現代社會依然要發揮這種“親親”的力量,這種“家”的力量🏊🏿,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也才能夠有一個“健全個體”的成長。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化傳統依然可以以這樣的方式貢獻於現代世界🧢。同時🦌,“親親”能夠發展出一種生命共同體的文化,一種溫暖世界的文化。中國文化傳統講天地是父母,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這樣一種文化的發展對於現代人類依然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