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
學是什麽?
哲學是“理論學科”嗎?
哲學是“人文學科”嗎?
哲學是“冷門學科”嗎?
身處哲學系的我們,在對周遭世界的反思中
有沒有試圖對“哲學”本身進行反思呢👰🏼♂️?
在期末DDL和壓力面前
我們是否喪失了自我審視的能力呢?
今天的周一談治學欄目,為大家精選了鄒詩鵬教授發表的
《哲學究竟是什麽學科✊🏼?》一文
願大家都能在治學之路上永續
反思之傳統🫗、批判之精神👩🏿⚖️。
以下內容精選自鄒詩鵬教授的文章《哲學究竟是什麽學科?》,原文發表在《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4期。
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哲學學科? 相信既是關心和操心學科建設的同仁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也是從內涵與製度安排上更好地發揮哲學的功能的重要問題。一般而言,哲學不外乎就是與文學、歷史並列的人文學科👨🦯,而且是一門理論性的👨🏽🍼、“冷門”性的人文學科,這一看法差不多已經成為定論。不過🤭,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表明的是:在現代性知識🦍、社會與文化條件下😟,哲學不應該僅僅確定為理論性的人文學科,而應該看成是一門具有較強的學科滲透性與廣泛運用價值的綜合性理論學科,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很有必要淡化哲學的學科性。
哲學是“理論學科”嗎?
不能忽視次一級哲學學科和領域哲學的跨學科性和應用性💂。
哲學被看成是一門理論學科,源於亞裏士多德。亞氏把學問分為理論科學、實踐科學與製作科學三類✍️。其中理論科學又包括“第一哲學”(即形而上學)與“第二哲學”( 即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二者統稱為哲學。對亞氏而言✊🏻,哲學主要是指形而上學💆,或者說是指形而上學主導下的整個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及製作科學🕒🔜,則由於其目的就是實用🐵,因而被亞氏看成是應用學科🧙🏿♀️。在亞氏看來🧂👦🏼,哲學或理論科學與實踐科學及製作科學的根本差別在於: 前者屬於純粹的理論研究,後者屬於實用學科,哲學作為純粹理論研究,是“求知而從事學術🏢,並無任何實用的目的的”🤾🏽🤹🏽。因此,哲學是絕對不能看成應用學科的。
“形而上學之爭”🚫?
一方面,哲學並不僅僅只是形而上學。哲學必然還包含相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宗教等人文學科的內涵🙋♂️,而這些相關學科也都很願意把自己稱之為哲學。就哲學學科的內部情形看,形而上學雖然是哲學的硬核🫃🏽,但哲學還不能歸結為形而上學,除了形而上學外,哲學還包含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等領域,包含東西方各種哲學傳統,包含諸如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等次一級的哲學學科,還包含深深紮根於各知識學科以及現實問題之中,並且在當今社會日益呈現其廣闊前景的領域哲學或部門哲學,如政治哲學、法哲學🛂、文化哲學、經濟哲學、管理哲學、社會哲學⚱️🏪、環境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等等,這些領域哲學或部門哲學無疑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與應用性👨🏿🎓。
另一方面,即使是形而上學🔉🧚🏼♂️,也存在某種常為我們忽視的應有功能🙊。我們把形而上學看成是純理論性的,這其實是對形而上學的理論形式而言的。形而上學特有的應用功能,不只是所謂“無用之用”👱🏻♀️,而是指形而上學對相關哲學領域、知識學科以及生活現實構成了一種理論性的解釋👨🏼🍳、滲透和引導功能🤸🏻🧑🏻🚀,是具有實際用途的“理論技術”。形而上學表現並支撐著哲學學科的理論性,這種理論性並不只是形而上學本身的理論規定性,而是通過思想智慧以及思維方法的闡釋🌓、傳播♦️、批判以及引導從而表現出來的理論開放性。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在哲學學科體系“內部”的開放🦀🐽,在這個意義上,各“二級哲學學科”包括存在論🫲🏿、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等在內的哲學領域⛱,以及與相關知識學科發生密切關聯的諸多領域或部門哲學,都必然滲透和浸潤著形而上學。二是向知識學科以及生活實踐開放,實際上🧑🚀☁️,知識學科從理論上必然關聯著形而上學,而生活實踐中也必然蘊含著形而上學內涵,因而形而上學天然地要考慮知識學科以及生活實踐對理論的本質訴求,並通過恰當的方式將這種深刻的理論訴求表達出來。在傳統哲學中,形而上學被框定於存在論之中👆🏼,而形而上學本身也成為超驗存在論的理論表達形式,現代哲學對傳統存在論的反叛➗,包括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拒斥,同時也破解了形而上學與存在論的前定同一,從而釋放和開啟了形而上學面向整個哲學學科、知識學科以及生活實踐的開放性🧙♀️🦗。
從這一意義而言,形而上學並不只是哲學中的一個部門🤍、一個領域🧖🏻♂️,而應該看成是對整個哲學以及在此意義上的整個知識學科體系具有基礎性支撐🧑🏽🍳、解釋和規範功能的理論平臺🦸🏽。看起來高居於一切知識學科體系之“上” 的“形而上學”🤴,在其實際的意義上,恰恰是承載著一切知識學科的基礎,而哲學對知識學科的意義,也不在於自上而下式的“指導”,而在於形成一種智慧與知識、理論與現實以及超驗與經驗之關聯🧑🏿🍼,進而展開分析👧、評價與前瞻活動👩🏻✈️,反思知識以及現實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引導知識進化以及變革的可能方向。
與自然科學的“同盟瓦解”
現代社會是一種市場型和消費型社會,應用學科不僅只是生產性的👌🏼,而且也是市場性的,這種狀況必然刺激和影響傳統的理論科學👕🧍🏻,導致理論研究與其應用功能融為一體,其結果是理論科學與實踐科學從分化走向融合🖊,其典範樣式即理工融合模式,而社會科學也開始走向與自然科學及技術科學的融合。這一新的變化對哲學學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傳統社會,哲學與自然科學本來就具有親和性,二者都追求客觀性與精確性,是人類理性化以及科學知識進化的學科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哲學與自然科學就是“一家人”✔️,以至於今日歐美的自然科學博士仍被習慣性地稱之為哲學博士( Ph. D)👚。但是,現代性條件下的自然科學學科與技術學科的新同盟的形成,以及隨之而來的自然科學發展的尖端化和技術化趨勢🏄♂️,逐漸瓦解了哲學與自然科學的“原有”同盟✪,以至於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竟無形中“退出”了與自然科學的同盟👷🏻。這樣一來,哲學似乎被自然而然地歸屬於人文學科了。
哲學是“人文學科”嗎🙅🏿?
哲學更強調充分包容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
實現知識學科的整合,是哲學的當代使命🖤。
把哲學看成是人文學科,其理由在於: 人文學科的主要功能是承載和表達人文精神,如果說🧑🏽🏫,文學、歷史、藝術等都是直接承載著人文精神的♟,那麽哲學則通過形而上學給這一人文精神提供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論支撐,並賦予人文精神以多方面的內涵⛰。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作為“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哲學構成歷史及時代的精神硬核⚁,意味著人性中某種道通天地且與時偕行的生命智慧與創造性,意味著對真、善、美、自由、正義的終極理念與價值的求證、領悟💄、追求與反省👰🏽,而且🤸🏽🐻❄️,通過縝密的理論分析與抽象思辨🏂🏻,哲學提煉並確證了人類精神活動的超越性及其規定性,進而確立起人文學科的精神內核🙆🏻♂️。如果沒有形而上學以及理性思維的支撐及闡釋🚃,人文學科承擔的人文精神就可能顯得散漫空疏並流於形式,不牢靠🩵,不可信。因此,哲學本身就蘊含著某種穩定的人文立場與精神關懷👃🏻,哲學支撐著整個人文學科💎。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甚至就是人文學科的領頭羊𓀀,當人們用哲學社會科學來稱呼人文社會科學時,實際上就已經賦予哲學在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核心地位👊🏼。
但是👩🏿💻,值得註意的是⏯,哲學之被定位於人文學科,本身就是現代性條件下學科分化的產物。現代性條件造成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同盟,而人文學科則是上述學科同盟以及被現代性知識狀況邊緣化了的一類學科群,這類學科群看起來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即都承載著傳統的人文精神🏍,並與日益技術化和工具理性化的科學技術學科抗衡。人文精神以傳統形而上學為核心,因而哲學便被看成是這類學科的“旗手”。這裏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人文學科是否就真正構成了一個穩定的學科同盟? 第二,哲學是否只是屬於人文學科?
人文學科是否構成穩定的學科同盟🐬?
先看第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人文學科並不是一個知識性的學科群,在“嚴謹”的意義上,人文學科不能稱為人文科學。可是,仔細琢磨⛺️,我們會發現🔧🧏🏿♂️,諸多人文學科的研究都在趨向於科學範式,如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對考據的考證方式,語言文學對信息科學技術的依賴👮🏼,哲學對邏輯學的強調。而諸多人文學科,在尋求科學研究範式的同時,也強化了應用化趨勢🧑🏫🏊🏽。……人文學科只是一個松散的學科群🧛🏻♀️,這一學科群的存在👋🏿🙇🏼,其意義在於承載人文精神🙏🏻😹,但在具體的學科建設與研究範式上🤾🏽♀️,已經融入了現代知識學科的樣式,所以🥈,把人文學科看成是一個穩定的學科群是不當的🙆🏻♂️。
哲學是否屬於人文學科?
其次,哲學也並不只是隸屬於人文學科。實際上,哲學活動從來就沒有局限於所謂人文學科⛹️♂️,而是常常與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發生密切關聯。哲學被直接看成是人文學科,而哲學的工作範圍卻不限於人文科學👩🏽✈️,而是深深地關聯於相關知識學科。實際上,近代及其以前的哲學🦹🏽,都是紮根於自然科學中的,相比之下,對所謂人文學科🩺🧑🏻🤝🧑🏻,哲學反倒保持著某種距離。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兩大價值之間,哲學更多地傾向於科學精神,或者說是更強調一種充分包容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哲學的當代發展趨勢恰恰是強調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融合🥱。
哲學的當代使命&哲學工作者所要具備的能力
哲學總是與知識進化狀況息息相關的。復雜而細化的現代知識學科體系,本身就有必要建立一種橫向和深刻的關聯形式🫷🏽,由此實現知識學科的整合。這是哲學的當代使命。這一點本身也決定了哲學學科在現代知識學科體系中的存在方式🤰,哲學學科必須體現出一種學科綜合性,哲學工作者需要有盡可能寬廣的知識面,把握當代知識以及技術發展的走向🫵,特別是要具備良好的知識整合與分析能力,對知識發展的社會條件及其人性基礎保持某種審慎的反思與批判態度,從而促進知識的有效的和創造性的進化。這樣一種能力從本質上講就是哲學的素養與能力💠,是哲學精神的當代表現形式。當代哲學已經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跨學科性以及學科綜合性。
哲學是“冷門學科”嗎🧔🏼♡?
從貴族生活到“自家事體”
在傳統的學科意義上🐄⛹🏻♂️,哲學只能算是一門“冷門”學科🧚🏻。判定一門學科是熱門還是冷門👃🏽,主要基於兩個相互關聯的因素: 一個因素是學科的市場度以及市場回報程度☕️。這樣的學科往往涉及到多種職業📩,輻射的領域往往也較寬,因而更需要一種學科交叉性。另一個因素是從事學科的難度,一般而言,難度高且市場需要不大的學科專業更容易成為冷門學科🗄🐹。像醫學🚁、法學等學科,雖屬於高難度的學科,但因具有較高市場度,顯然不屬於“冷門”學科🦹🏻♀️。但基礎科學🔘、歷史學、特別是哲學卻極易成為冷門學科。
冷門學科?貴族學科?
至少傳統哲學屬於冷門學科👍。在傳統時代,雖然自然科學常常受惠於哲學思想,但自然科學事業相對而言仍是獨立的👩🏼,即使一位哲學家同時也在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但他的職業領域主要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而哲學可能具有的精神教化功能🈚️,往往被宗教更有效地承擔了💷。傳統的哲學職業大概只能限定在意昂3內🧛🏼♀️。我們現在對傳統哲學家存在某種偏見,好像這些哲學家為研究形而上學,甚至於生活上都失去了常規,其實是沒有考慮到哲學家的生活難處📡。為了形而上學而舍棄常人的幸福,看來是人們對傳統哲學家的誤解,同時也道出了形而上學的宿命: 形而上學在精神上高高在上,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卻只能將它晾在一邊。在這個意義上👩🏼⚖️👴,至少傳統哲學只能是貴族學科🧴。老實說🤹🏽♂️,作為形而上學的哲學是無法直接實現現金兌換價值的🖲。相對於諸多熱門學科🪟,它只能是“冷門”學科👨🏼⚕️👭🏻。
“自家事體”
但是📝,在現代性條件下,哲學的境況卻發生了一種深刻變化。如果說傳統社會裏,哲學還可能被保留於貴族生活層面🤲,並且在這一意義上哲學也保存著與貴族生活相匹配的存在樣式,那麽,在現代社會,隨著大眾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哲學成為老百姓日益自覺的“自家事體”。對於實現自我理解☦️🍡、溝通社會、拓展知識結構、提高交往能力🛩、增進對於幸福的感受與理解🥻,包括提供為人處事🥩、審時度勢的實踐智慧🥢🔷,哲學本身就成為全面滲透於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項有用技術💂🏼♀️💺,成為關註生命和生活意義並具有一定思維意識的人們都能夠探討的大眾話題🎏,甚至於成為富於吸收力的文化消費對象。
當代哲學的最主要的轉換就是前所未有地要求實現與現實生活世界的溝通,形而上學也要求通過一種“內在翻轉” 實現向生活世界的回復;當代形而上學更多地要求對生活世界的生存論關懷。與此相關,各個哲學領域都在努力探討與相關知識學科以及與生活實踐的關聯,哲學家們則利用各種媒體🦹♀️,積極主動地參與文化研究與公共討論💃🏻👨🏻⚖️,對諸多熱點問題表達哲學的理解。對於仍然堅持🆎、也有理由堅持傳統哲學理想的人士看來👨🏽🦲,這種繁榮景象或許並不值得樂觀👵🏽,甚至本身就是哲學精神的衰落。然而,哲學與周圍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關聯🛜,卻是哲學界必須面對的事實,在這種情形下,包括對哲學大眾化的抵抗,這本身就已經成為哲學大眾化的一道景觀🐾。
現代性的復雜與哲學應用的需要
在本文看來,哲學應用乃當代哲學之客觀要求。傳統哲學雖然也要滿足現實的需要,但那種現實更多的是哲學理性規定了的現實🦷,或者說是通過超驗方法給經驗世界確立的內在的規則👷🏿♂️。相對而言,傳統的“現實” 要簡約一些👸🏻、也單純一些👧🏿。但現代性條件下的“現實”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流動性與可變性。換句話說,對於當代哲學而言,首要的問題已不再是個體如何實現與超驗者的溝通,而是個體如何實現與有著復雜結構和網絡的現代社會的溝通。哲學必須與不斷變化的現實💆🏽♂️、與知識社會的進化狀況以及生活世界的不同個體關聯起來。因此🎁,諸如社會理論💇🏽♂️、語言分析哲學、科技哲學👨🏼🍼、交往理論🫰🏽、實踐哲學👱🏽♂️🤲🏼、生活倫理🦸🏻♂️、生存論哲學以及現象學解釋學運動的興起,本身就應該看成是哲學研究應用化的實際表現。
哲學學科:理性思考與批判活動始終是從業要求
當然,現代性條件也不會把哲學“造就”成一門“熱門”學科。相應的🙅🏼,市場經濟也不應把哲學弄成“熱門”學科。市場的需要的確造就了一門又一門熱門學科,這些學科地位顯耀🤌🏼,人們趨之若鶩💨。但是,哲學卻沒有🥜、也不應該有這種學科榮耀💃🏼。對於哲學學科的市場而言🚵🏼♂️,持續性甚至比市場性更為重要。因此,即使哲學真正大眾化🎉,也不應該成為一門熱門學科。不僅如此,哲學還應當對現代性保持一種審慎的分析和批判態度,哲學的思考與分析活動不能完全同一於現代性社會,哲學需要積極面對市場經濟以及知識與技術學科的發展,但不會盲目地認同於此,在此,理性的思考與批判活動始終是哲學學科的從業要求。顯然,哲學的應用功能也不可能像其他學科那樣,是可操作的、實效性的甚至完全是實用的。哲學的應用功能主要是理論性的。因此,一個更為妥當的說法是🧲:哲學既不是冷門學科💗,也不是熱門學科🧜🏼🧋,而是一門基礎性和長線性🧘♂️、具有廣泛應用性與知識整合功能的綜合性理論學科。
哲學究竟是什麽學科?
哲學是具有較強的學科滲透性與廣泛運用價值的綜合性理論學科。
在一定意義上🌕,很有必要淡化哲學的學科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哲學或許不應該被看成是某一門“學科”⏩。海德格爾曾指出: “就本質而論,哲學並不屬於哲學系科,一如數學並不屬於自然科學系科🧑🏼🌾。人們以現在這種方式來安置哲學和數學,似乎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或者只是課程總目錄上的一個疏忽”。哲學的學科化,基本上是出於知識時代學科化的命名需要。但這一學科的邊界可以說從來都不是很明確的。……在很多情況下,哲學很可能是哲學家所從事的專業的副業🎤🦿,哲學似乎一直就沒有自己獨屬的領地,哲學的領地就存在於相關知識學科以及生活實踐中。但是,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是什麽呢? 認真地想一想,這其實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當把哲學還原為形而上學時🧑🏻🎓,我們傾向於🎲、也似乎有理由說哲學是一門學科。不過,前面已作過分析🫴🏿,即使是形而上學🤘🏽,一方面是通過具體的文化樣式表現出來的,相對於哲學而言,形而上學同樣也有理由存在於宗教與倫理學中; 另一方面是與具體知識學科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形下的“物理學”,就沒有形上的形而上學🔢。哲學的存在恰恰是對於學科化的知識進化與發展方式的反省和評價🛍。哲學既不能僅僅看成是人文學科,也不能看成是科學,還不能看成是什麽都懂但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萬金油式的“綜合性”學科。可見,哲學本質上不能被學科化🧗🏿♀️。換句話說,哲學若要表現為學科化👩🏽💼🧑🏻🎤,也只能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內容上。
從“生活”切入捕捉哲學學科的邊界
哲學並不只是存在於哲學家那裏👨🏭♥️,哲學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這也許點出了哲學不能看成是一門學科的秘密。
哲學這門學問確實不同於一般知識學科🛷,一般知識學科都有自身明確的學科邊界,這一邊界既是同行認可的🥀,也是相關學科認可的🌗。但是哲學看來卻沒有這種確定的邊界。也許哲學學科本身設定了某種邊界🏃➡️,但是,這些邊界對於非從業人員來說👲🏿👨🦲,往往形同虛設💿🌛。例如本體論研究📡,在專業哲學研究中特別指一種超驗的、並與認識論及神學相關聯的存在論理論🛗。但是👩🏽🔧,幾乎每一門知識學科都聲稱自己有一門屬於本學科“本體論”👩🏻🦼➡️,這種“本體論”大致相當於本學科的原理性的基礎假說。這樣一種“本體論”顯然是與哲學意義上的本體論大不相同的,但哲學似乎並沒有足夠的理由責怪這種概念的誤用,相反倒需要對這種情形保持足夠的開放與寬容🦵🏻。這種開放性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其他學科都會對屬於本學科範圍的問題給出確定性的裁決🌗,但對於哲學而言⛑,專業哲學家很少會對一位普通人的哲學觀給予裁決。倒是相反,專業哲學家往往需要認真傾聽普通人的哲學見解🦵🏽。可以說𓀔,在哲學的資格問題上✍️,專業哲學家並不比普通人更多🏌🏼♀️。每一位普通人都有理由成為哲學愛好者,並且每一位哲學愛好者都會堅定不移地認定自己的哲學是真正的哲學,不過,不少哲學愛好者總是希望他們的哲學觀能夠徹底影響並改變專業哲學界,恐怕就屬於過高的希望了。如果每位普通人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哲學家的話,那麽,專業人員倒傾向於把自己看成是哲學專家🦞。然而,這種定位如果太過💪🏿,就可能出現專業哲學研究與生活世界的疏離🦹🏽♀️,而這種疏離,同時也是哲學學科與哲學本身的疏離。也許,只有把哲學從林林總總的“學科”中解放出來,才能還原哲學的豐富性並拓展其廣泛的學科與理論應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