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國獎問答兩期我們共同聆聽了獎學金獲得者們的聲音後👇🏻,不少同學表示希望能夠深入了解他們在治學之路上的體悟與建議🧤。故本期將對話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中國哲學博士生彭鵬同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生李健同學🐬,了解他們在治學之路的抉擇與體驗。
彭鵬——學哲學是三觀不斷重塑的過程
1、從事哲學研究的原因與研究方向的選擇因素
興趣與求知
原因——與哲學結緣是十分巧合的,可追溯至高考調劑誌願。在學習中,漸漸發現哲學尤其中國哲學的研究與原本鐘愛的中國傳統文化竟密切相關🪁,機緣巧合之下決心從事哲學研究。
選擇——研究方向定在《周易》上是出於兩點的考慮,一是一直存疑🎖,對《周易》有很多不懂之處;二是認為《周易》被儒🙋🏼♂️、道皆尊為經典,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關於儒學在當今社會的地位與價值的見解
情懷與知行合一
對於當今興起的“國學熱”🪦,我們應從“究竟是儒學的復興還是商業的炒作”方面加以審慎思考。真正做儒學之人,應是富有情懷的,是將儒學融入生命之中的,是要知行合一的👨🏽🦳。現在有很多人知行分離,未必真的達到了”知“的境界。有些人”知“是出於迎合部分人群而篩選的🐏,而並不是根據社會的需要去發展。這種消費國學的狀況令人堪憂👐🏿。
3🐴、學習哲學對觀念形成產生的影響
“三觀”重塑
學些哲學👨🏼⚕️,是”三觀“不斷顛覆🧑🏻🍳、重塑、再顛覆、再重塑的過程👩🏻🔧☂️。這曾帶來極大的困惑,在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聖開太平“的使命感的感召下,努力尋找生命的支柱👨🏿⚕️,尋找安身立命的道路。後來轉而發覺對價值觀的選擇與踐行不能強使別人也如此這般地抉擇🥟。人生的支點就是當下👩🏽💻,故要用我的生命來踐行我的生活價值。
4、分享哲學學習與研究中的經驗與體會
心境
在中哲的學習與閱讀中,更多憑借的不是邏輯🙅🏻♂️,而是心境。我相信心境是必要的,如最近在《孔子研究》上發表的文章《<山東鄉試錄>非出自王陽明之手辯》,《山東鄉試錄》王陽明義子🦸🏼♂️、弟子都傳是王陽明所做,歷代學術界也都沿襲了這種說法🧛👖,但我就覺得不是王陽明寫的,故而去考證,經證實我是對的🔯♋️。在學術研究中某種難以言說的感覺可以是推動一項研究得以開展的原因🦻🏻。
5🙅🏿、在學術成長上給出的建議
正
最重要的是“入門要正,讀書要正”。“入門正”就是思考的方向和關註的問題要正👩🏼🔧,而鑒別“正與不正”的能力則須從閱讀原典這一基礎上來。“讀書正”就是精讀原典和名家著作🙇,原典甚至要背記,對於中國哲學專業尤其重要。學術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精讀👇🦉、泛讀、精讀⚓️、泛讀循環的過程。
李健——在哲學中自我認識、不斷成長
1👨🏻🔧、如何培養學術興趣🔬、確立研究目標
培養興趣就是自我認知的過程
培養興趣的過程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最終達到了兩個目標,一是明確了自己的研究興趣🏌🏻♀️,二是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人生方向🚼。總的來說👩🏫,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萌芽期🍧🚙。我之前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個專業給我的感覺就是比較正統,意識形態色彩較為濃重。這個階段就是在打基礎,只是對正統馬克思主義之外的思想抱有很大的憧憬和幻想。第二階段是廣泛涉獵期🐬。這個時期的我已經不再滿足於課本或老師傳授的知識了,而是渴望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我會整天泡在圖書館裏看書,搜集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聲音,不同看法🤴🏽。此時的我就像柴靜所說的有一種孩子找到心愛玩具時的那種竊喜和驚奇🚣🏼。西方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法蘭克福的批判理論如同磁鐵般吸引了我全部的註意力。不知是在哪一刻頓悟了,我知道自己找到感興趣的東西了🧑🏼🌾。而這個階段是我最充實最快樂的時期👩🏿🎨。第三個階段就是埋頭搞學術了。當你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後,你會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看書寫作的時候就會順手順心多了🪵。所以興趣形成的過程看似不經意,其實都是在積累過程中慢慢發現的。
2🦌、怎樣的人可以作為學習楷模
氣場與內功
Important
我們都會追星,學術楷模就像明星一樣🚴♀️,他們雖然沒有外在的耀眼光芒,但僅僅憑借那深邃的思想和幽默的談吐就足以令我們心生愛慕👸🏻。那我心目中的楷模應具備什麽品質呢👮🏿?我覺得要具備兩點🧕🏿。一是氣場相符。簡言之🫄🏽🚊,你會被他的學術思想吸引的主要原因是你跟他的想法有很高的契合度🙎🏽♀️。二是他有很強的內功⬅️。這也就是說👨🏻💻,他寫出來的東西總會讓你有種讀不透的感覺。你會被他的這種思想深深吸引🌰,因為在他那裏,他很多思想的表達是不可言說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能達到的境界是目前的你所不能企及的。就象燈塔一樣,就象無法被超越的高峰一樣,你的目標就是無限的接近他。我所說的這兩點就僅代表個人觀點了。
3、一篇論文改十遍,也要有技巧和信心
防止論文修改中的怪圈
Value
一般來說,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一篇好文章從寫提綱到最終的定稿是需要接受時間考驗的🧘🏿♀️🧑🏼🚒。由於我的學術水平有限,在這裏談論這個話題有點牽強。但我就簡單談下自己的看法。其實我們對於寫出來的論文達到一個什麽樣的水準都是有所期待的6️⃣。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就是論文要反復修改,至少改十遍。在改論文的斷斷續續的過程中,也意味著我已經陷入了無法超越,不斷否認自我的境遇🚞。在這個時候,自我感到無能為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下自己的思路☔️,也就是回到起點即一開始的論文構思。如果有什麽好的想法可以做下微調♞𓀔。如果你直接否定了之前的所有思路,我覺得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之前是做了大量知識和材料收集的,所以我不建議打破之前的思路在重新構思🤙🏻,這樣的話我們可能很難出成果,而是陷入了一個不斷否定自我的怪圈。我們可以把這次的問題帶到下次論文的構思過程中,爭取實現一個良性循環。長此以往,你的論文水平會得到很大提高🏂🏼,思路也會日臻完善。
4、分享哲學學習與研究中的經驗與體會
哲學樹
Structure
我們總是在接觸幾本書的過程中慢慢走進哲學👩❤️👨。具體要怎樣建構自己的知識樹🥜,還是要以我們的研究方向為主。鑒於專業性質的不同🏛,我就推薦我所熟悉的領域。就像我的專業是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我的入門書肯定就是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阿爾都塞的《保衛馬克思》🖊🏃🏻♂️,霍克海默🛀🏼、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葛蘭西的《獄中劄記》和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這些書都是我知識樹的主幹,此外西方哲學史和馬哲史也是要精通的🫏。當然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沉澱。等到樹木枝繁葉茂的時候,我們也就建構了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樹。
5、學術道路上需要領路人
想放棄或偷懶時,總會想到陳學明導師
advice
在學習的道路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教授就是我現在的導師❗️,也是我人生的指路人——陳學明老師。無論是他的治學精神還是為人為師🐹,都讓我心生敬佩之情。至今很多場景都一一浮現,但每次又是那麽相似🚆。陳老師有一個特點就是講課很有感染力,不管在講臺上還是在會議作報告中🔁,他總能慷慨激昂的為我們講解和傳授他所理解的馬克思。我知道這是他終生的信仰🫶🏽。正因為信仰的支撐🧏🏽♀️,陳老師能站在講臺上不停的講三個小時,可以在報告中義正言辭的表明自己的立場。所以每當我想偷懶,想放棄的時候🚣🏼♂️,我總會想到陳老師。毫無疑問,他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