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10月31日,是俞吾金老師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今天的談治學欄目選取了“俞吾金🤟🏿:我的讀書之路”一文與廣大師生共勉。也許我們紀念俞老師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留下來的治學之精神繼承下去👩🏿🦳🚞。
以下原文刊載於《復旦人》第十期(試刊)
每個愛書之人都有自己與書結緣的故事以及對於書的感悟。千人千色🧑🍼,不盡相同。我們與俞吾金教授這次采訪的緣分亦源於書——來自文科圖書館的一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借書卡,它們依舊保存完好🥁🚶🏻,清晰地記錄著學者們在學生時代不為人知的努力與辛勤。
如今的俞吾金教授擔任著很多社會工作,但他對於書籍的熱愛絲毫不減🏅,訪談中他侃侃而談自己的讀書經歷,對於身處紛繁環境下的當代學子的人文知識貯備,也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和建議。
1🧬、荒蕪中求書
俞吾金出生在浙江蕭山,6歲開始上學👋🏊🏻♂️,10歲時隨母親搬遷到上海並定居。他是66屆高中生,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爆發🛀🏼。
1968年9月,俞吾金被分配到上海電力建設公司第一工程處工作🧟♂️,一個月後即隨大部隊來到四川渡口攀枝花🏌🏿♂️,支援502電站建設。住在金沙江邊的簡易宿舍裏,四周都是連綿不斷的大山🫸🏽,真可謂“開門見山”,但是,除了《渡口日報》,這裏幾乎見不到任何其他的報紙,見不到像樣的圖書,更不用說圖書館了。一本書都借不到,精神上一片荒蕪🤾🏻♂️,俞吾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啃”自己帶去的《新華字典》🦏。翻完《新華字典》,又好不容易從一位出身書香門第的朋友處借到一本《康熙字典》。
俞吾金坦承,當時這樣埋頭於兩部字典之中,一是因為無書可看,二是因為本來就喜歡看書👰♂️👩🏽🔧。這段荒蕪中求書的經歷在今天看來恐怕很多人難以理解,但是正是對字典的研讀🧄,使俞吾金對文字學,即小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於甲骨文、金文、小篆的研究自然而然有一種關註。說到自己對文字進行的考證、發表的論文,俞吾金更是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觀念之一,但究竟如何理解這個觀念🌋,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說“天人合一”等於肯定,天、人在合一之前是相互分離🕧、相互外在的👷♂️。但從字源上來考察,情形並不是如此🤌。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那麽,“大”字又是什麽意思呢?《說文解字》告訴我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實際上👩🏻🏫,“大”字就是一個人張開雙手🎚、分開雙腳站在那裏。由此看來,人並不在天的外面🐇🪡,而是在天的裏面。也就是說,天與人不是“合一”的外在關系🤳🧗,相反,人從來就是天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俞吾金得出的結論是🔅:人與天是內在關系,人在天中,天由人成🧙🏿♀️。
眾所周知,在中國哲學中,“天”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自然(如荀子的《天論》)💆👩🏽🍳;二是指神秘化的、超自然的力量👨🏽🦳,如天命🏺、天誌等。那麽🥷,天的第一個含義“自然”究竟是什麽意思🧯?俞吾金認為,以前的研究者們解釋了“自”,也解釋了“然”,但沒有對這兩個字的聯結做出合理的解釋。眾所周知,“自”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指(人的)鼻子🫴🏽🧑🏼🎄,而“然”字在金文中才出現。《說文解字》雲🚧🪶:“然👩🏼🏭,燒也。”從“然”的字形上看,就是烹調狗(犬)肉👩🏽🏭。但是👳🏼,人們並沒有沿著這樣的思路去探索“然”字的意義🪶,更沒有借此揭示“然”與“自”之間的關系。俞吾金提出的大膽假設是:狗肉在被烹調的時候產生香味,而香味進入周圍人的鼻子🏋🏻。“自”與“然”兩個字的聯系這是這麽建立起來的🤷🏼。自然的第一個引申含義是:自然而然🧑🏼💻🧑🏼🍳,即本該如此➡️,就像這裏烹調狗肉,下風的鼻子就會聞到香味一樣🧑🏿🍼;第二個引申含義是“自然界”🈷️,因為每個人出生時,自然已經以如此這般的方式存在在他的周圍🐫。
仿佛是站在講臺上,面對著莘莘學子,俞吾金很細致地表達出自己對文字考證的認真與熱愛。同時🧜🏻♂️,他還把自己對字源學的興趣擴展到對外語的研究上。他告訴我們,在英語中🛼🧙🏽♂️,interest(單數)解釋“興趣”🧛🏿♂️,interests(復數)解釋“利益”。這兩方面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人只對與自己利益有關的東西發生興趣🧚🏽♀️。在德語中⚾️,Schuld既可解釋為“債務”🛄🏄♀️,又可解釋為“罪責”。這兩重含義表明🤽🏽♂️,最早的有罪感起源於欠債不還。如果人們去閱讀古代的《巴比倫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和《羅馬十二銅表法》,就會發現🆚🕋,其中大量的法律條文涉及到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事實上,漢語中的“債”也是由“人”與“責”兩個字組成的🀄️,表明人有責任償還欠別人的錢物。在俞吾金看來,不論哪種文字都隱藏著人類的秘密,因而文字研究是最有意義的活動之一。
2🪲🫵、我的大學
在放棄了公司給的保送浙江大學的名額之後,俞吾金本以為就此與大學擦肩而過👨⚕️,不料峰回路轉,高考招生製度於1977年被恢復🫄🏼。雖然參加了考試👧🏻,但俞吾金也經歷了一番心理掙紮🙍🏿♀️🤵🏽♂️。因為當時他已經被抽調到上海電力建設公司的小班子裏去工作🦡,很多人都說他放棄了這麽好的工作去上學不值得🤦🏽♀️,他自己也有些擔心,畢業後會不會把自己分配到外地去工作?但是想要讀書的心願還是壓倒了其他世俗功利的考量。在填報誌願的時候,擁有復旦情結的俞吾金在誌願欄裏依次填寫了復旦的四個系🫄:新聞系、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並在備註欄裏寫上:放棄被調劑到其它學校和專業的機會🧘🏼♂️。俞吾金笑著解釋說,這不是因為心高氣傲👩🎤,而是因為對自己是否能考進這所大學沒有把握,如果考不進自己喜歡的大學和喜歡的專業☕️,寧可繼續回去當工人,幸而最後順利地進入了意昂3平台哲學系👩🏻🍼。
談到當時校園裏的讀書風氣🐉,俞吾金反復強調了兩個詞💁🏽♀️,“非常好”和“如饑似渴”👩👧👧。他說🧑🏽🎤,當時考進來的同學都是人才6️⃣。現在的光華路過去叫“南京路”🙌🏼,兩邊都是黑板報,各院系相互競爭🧑🏽💻,把黑板報辦得圖文並茂💁🏼♀️,非常漂亮。同學們自己寫的小說都可以貼上去,供大家閱讀🤸🏽♂️、批評👩🏻🍼。大學初期👩🏼🌾,俞吾金的興趣並沒有集中在哲學上,其中也有些原由🕴🏻。文化大革命初期,作為高中生,他讀了林彪為《毛澤東語錄》撰寫的前言✊,裏面把毛澤東思想稱作“頂峰”🦻🏼,已讀過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他心生疑惑🚃:既然真理是相對的,怎麽會有“頂峰”呢?他在班裏的學習會上說出了自己的疑惑,結果遭到了工作組的打擊,說他有觀點問題,當時他心裏很不是滋味🔫,覺得哲學和政治過於接近📤,因而暫時放下了對哲學的探索,轉向了文學。在進大學之前,他已經在文學上小有成績,發表過報告文學和小說☣️,所以剛進大學時,他的興趣還聚焦在文學上。
進入大學後🦻🏽,大家都如饑似渴地讀書。“當時的文科閱覽室就是現在的理科閱覽室🏃🏻♂️➡️,我們通常白天把書包擱在那裏占位子,晚上吃飯後就去看書,順著書架一排排地往下讀。我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俞吾金說,“文化大革命期間我也千方百計找書看,但是那個時候圖書館裏的書都被封存起來了,整個上海圖書館能夠被閱讀的只有馬😊、恩🪴、列、斯、毛的著作和工具書。”在復旦的文科閱覽室裏,俞吾金從古希臘的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喜劇詩人阿裏斯托芬往下讀,但丁的《神曲》🏊🏻♂️、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亞全集🌖、莫裏哀選集🔥、歌德的《浮士德》,一直讀到俄羅斯的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陀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岡察洛夫,當然,也包括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留波夫斯基等🤦♂️。那時,只要同學手裏有一本書👮🏽♂️,我還沒有讀過這本書,即使晚上不睡覺也會把它讀掉👦🏿。彼此之間在讀書方面都不甘心被對方超過。”
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甚至本身就是哲學著作🧘🏼♂️,如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兒》🕠、歌德的《親和力》🫦、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麽辦💆♂️?》🦾、黑塞的《內與外》等等👺。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兒》當作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象征。在俞吾金看來,學哲學的人©️🤛🏽,多看文學作品會對哲學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俞吾金表示,自己也喜歡讀當代的文學作品,如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艾略特、龐德、梅特林克、貝克特🫸🏼、尤涅斯科、金斯堡、紀德、黑塞等,同時,他也迷戀於中國從傳統到當代的文學作品📩,如魯迅全集🤹、老舍的小說、周作人的散文、蕭紅的《呼蘭河傳》、馮至的《十四行詩》等。
文學作品往往是時代精神的一種體現。“錢鐘書的《圍城》,1947年出版,法國小說家加繆的《鼠疫》也在1947年出版。錢鐘書的主題是: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雙方的行為都是無意義的。加繆的主題是🪼:城內的不讓出來👨🏽⚕️💅🏼,城外的不讓進去。因為當時城內正在流行鼠疫,整個城市都被封閉起來了。這兩部小說反映出兩位不同的作者對類似的主題的思索。
俞吾金說🕢,“九十年代初,我在復旦學報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圍城》與喜劇精神的興起”,論文發表後我把它寄給錢鐘書先生,他在回信中肯定了我的論文🖕🏿,並把它推薦給陸文虎先生主編的《錢鐘書研究采輯》♏️,他另外還給我寫了一封信👼🏼🈷️,我一直珍藏著🦌。為什麽《圍城》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會那麽熱?還有《編輯部的故事》🏄🏼♂️👨👩👧👧、王朔的痞子文學等等,因為在我看來,喜劇精神正是這個時代的主導性精神。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喜劇使悲劇精神蘊含的宏大理念失去了實體性,它把幽默、滑稽👳🏽♀️、調侃🧔🏽♂️、輕松理解為生命的更重要的顯現方式。”
1982年,俞吾金報考了外國哲學碩士生🧑🏿🌾,這在他那個年齡段的畢業生中也是比較少見的。讀碩的時候🖖,他對書籍的興趣已經從文學轉到了哲學,在研究生宿舍裏經常和同學們在一起討論、切磋🐘。在研究學問的過程中,還發生了當時著名的“六君子事件”🧛🏻♀️💞。1983年6月,哲學系的6位研究生(博士生謝遐齡🧜🏿♀️、陳奎德、周義澄,碩士生俞吾金𓀅、安延民、吳曉明)共同起草了一份以現行的哲學教科書為批判對象的《認識論改革提綱》,在桂林召開的全國有關科學技術和認識論的一個會議上🧑🏿,《提綱》遭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蕭前等老先生的批判🙅♂️,有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把它與“精神汙染”聯系起來🧑🏼🦲,使學術討論變形為政治批判。——雖然有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小插曲,但是俞吾金回憶起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歲月🔀,還是非常懷念當時熱烈的理論討論的氛圍。
3🧎🏻♂️、在德國
1986年,俞吾金開始攻讀博士。1988年,他獲得了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留學的機會。在德國的讀書風格和國內的很不一樣🤞。對於俞吾金來說,這也是他一生中的一個讀書高峰✖️,同時也是他努力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一個契機。
在德國留學時,俞吾金第一階段的主要興趣是攝影,他節衣縮食,買了一套尼康相機,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其中既有柏林墻還未倒塌前留下的照片,也有在海德堡的著名的“哲學家小路”上散步時留下的照片,彌足珍貴。攝影癮過去之後,俞吾金第二個階段的興趣是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他買了大量的CD🏊🏽♂️⬅️,置了一套音響🧞♀️,聽馬勒🧘🏻🤸🏽,賞貝多芬👷🏽♀️,品柴可夫斯基,尋找音樂中的哲學意蘊𓀔。漸漸地,他對同宿舍的德國同學喜歡的流行音樂也開始理解並接受了🔽。“德國學生宿舍的玻璃都有兩層,他們的門鎖也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絕對隔音。平時大家各自都在房間裏⛹️♂️,整個宿舍樓幾乎寂靜無聲🚈,但是一到周末🫴🏿,學生們用紅布把走廊上的燈泡都包起來,音響開始播放節奏感很強的爵士樂,在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中,大家開始跳舞🤷🏿♂️♑️。許多同學跳得精疲力竭🚶🏻➡️。對這樣的現象起先我不太了解,後來我明白了🧚🏻🍘。大家都需要用這種方式進行發泄🪩👩🏿🚒,以便從精神和肉體的壓力中恢復過來🤹🏿♂️。”我在買了70多盒CD後,聽說中國海關可能會沒收CD,也就不敢再買了🥴👨🏻🦳。第三階段的興趣開始轉到逛舊書店和買書上。“每天中午👹👂🏿,法蘭克福大學學生餐廳下都會臨時擺出許多舊書攤。午餐後👰♀️,逛書攤和書店就成了我的習慣🧛🏼♀️。最吸引我的是舒康出版社出版的袖珍版的哲學著作,不但裝幀好☮️,而且價格便宜🍺🏄♀️。像康德、黑格爾、謝林、叔本華🙋🏽🐖、尼采、霍克海默、阿多諾等哲學家🤴🏼,我都買了全集。”俞吾金說。他記得,12卷的《康德著作集》是臨回國前買的,當時還差一點錢,考慮到去飛機場還要車費⛸,書店老板慷慨地以最低價把書買給了他。從德國回來🦹🏿♀️,俞吾金運回了39箱德語的哲學書籍……後來養成習慣🧑🏽💼,包括去哈佛🖤、劍橋或其他大學訪問時🧞,俞吾金也喜歡逛書店。如今,這些數量巨大的漂洋過海而來的書籍,在他的家裏占了一間屋子🙎♀️,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外文圖書室🚵🏿♀️。
不過俞吾金選擇書時並不拘泥於形式,他笑稱自己也經常從網上下載電子書,主張對讀書要有更寬泛的理解🐷。“現在,‘人’實際上已經轉變成了‘人-機’,在某種意義上⚾️,電腦、移動硬盤已經成了我們大腦的一個補充部分了,因為你不可能記住這麽多信息🧴。我自己現在寫東西的時候也同時會將網絡打開🦾,如果需要引用古代的一句詩,輸入電腦它就出來了🛐🏊♂️,這樣在引用時就避免了錯誤。所以我現在對讀書的概念有一個更廣泛的認識。我也有新浪的博克和微博🧑🏫,在學生的幫助下🙌🏻,也就自己弄起來了,我覺得,我們應該跟上文明發展的步伐。”他說道,“另外🤷🏿♀️🏞,作為對讀書最好的補充👰🏼♀️,我也很喜歡旅遊👨💻。我主張親歷🦫,還是史馬遷的老話: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在我看來,Experience(經歷)往往比knowledge(知識)更重要👨🏻🏫。”
4、感悟讀書
在近年來浮躁的社會風氣下,有人說“讀書無用”,有人說🏃🏻♂️➡️,“沒空讀書”。上班的人以工作很忙為由放棄讀書,學生也因忙於實習和應考而不能靜心讀書🧈。對此💭,俞吾金的見解令人很受啟發:
“我們批評讀書無用蘊涵著一個觀點就是讀書有用。其實🏃,有兩種讀書方式👩👧:一種是帶著目的去閱讀,我稱之為功利性的閱讀🤣👩🏻🦽。比如你要做一篇博士生論文,就要去找相應的資料。你要解決問題,就會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閱讀;另一種不帶目的,我稱之為非功利的閱讀或‘散步式’閱讀。興之所至🚒,隨意看看翻翻👰♀️,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目的去閱讀總會受到既定的視野的限製,看不到另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幾年我開始寫中國哲學的東西,有了過去‘散步式’閱讀中國哲學的基礎,並不覺得特別困難👐🏻。我現在做學問就比過去自由多了👩🔧,覺得很多研究主題都是可以打通的,學科的界限是人為劃定的☄️。你現在稱呼這個領域是物理,那個領域是化學,實際上都是人自己設定的。所以🧯,並沒有什麽“跨學科”🛳,不如說📺,人們只是突破了自己以前規定的學科界限,僅此而已🍜。”
對於哲學在當下中國的意義,他如是說:“當下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過程中👍🏻,更需要有哲學的眼光,高瞻遠矚地看問題。就國家來說,當今缺乏的正是思想和理論。比較一下,歐洲18世紀的啟蒙時期就出了多少思想家!按照德國詩人海涅的說法,從1780-1820年,一大批思想家從德國冒了出來🤵🏽♀️🙏🏿,堪謂群星燦爛;就個人來說,生活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和選擇構成的,而選擇需要眼光📯,而眼光則來自哲學!”